课时训练7 《儒林外史》 匡超人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踌躇(chú) 瑶宫(yáo)
什物(shén) 给事中(jǐ)
B.肄业(yì) 磕头(kē)
散讫(qì) 淌板船(tǎng)
C.丝绦(tāo) 冠冕(guàn)
思量(liang) 诰命(gào)
D.勋戚(xūn) 妆奁(lián)
权厝(cuò) 衣衾(qīn)
解析:A项,“什”应读“shí”;B项,“淌”应读“cháng”;C项,“冠”应读“ɡuān”。
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怠慢 教习 沉鱼落雁 张灯结彩
B.女婿 嫦娥 九宵云外 闭月羞花
C.吹嘘 泥淖 戛然而止 赏罚分明
D.轴心 拙稿 眼花缭乱 大吹大擂
解析:B项,宵—霄。
答案:B
3.选出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 )
A.话说匡超人看了款单,登时面如土色,真是“分开两扇顶门骨,无数凉冰浇下来。”
B.到织锦店里织了三件补服:自己一件,母亲一件,妻子一件。
C.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
D.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
解析:A项中句号应在引号外。
答案:A
4.(2012·大纲全国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解析:A项,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孚,信服。从语境看,应为“不负众望”。B项,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成语与语境不符。C项,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该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典家具重新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D项,醍醐灌顶: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答案:D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期,社会小说的两种表现形式主要是“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B.“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主要的区别是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的描写比较夸张,对社会的态度更激愤痛恶,对人物毫不留情;后者的描写比较含蓄,对社会的态度比较客观公允,对人物有所体贴。
C.《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它可与意大利的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D.《儒林外史》的主体部分结构不同于一般长篇小说,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采用的是“串糖葫芦”式结构;整部小说采用独特的讽刺的艺术表现手法。
解析:B项将“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的表现手法说反了,应把二者对调。
答案:B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6.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解析:题目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可以用一个判断句,也可以分开表述,关键是给人物定性,并能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所以细心阅读作品是必要的。
参考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7.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解析:作为小说,这段景物描写应该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旨表达服务的,回答是有套路可循的。描写的特点,也就是分析描写方法及其画面。
参考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8.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设置较为巧妙,以给小说拟题的形式来考查对作品整体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因为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对内容的形象概括。所以要想拟出一个较为恰切的标题,离不开对小说内容的准确把握。当然还有一些拟题的技巧。
答案示例:(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解析:本题是探究性的试题,题目中“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来谈见解,就是提示你要把小说内容与传统文化精神联系起来,如果脱离这个要求就可能导致答案信马由缰了。
答案示例:(1)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涵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2)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3)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三、语言运用
10.请你仿照例句,为吴敬梓写一段话,评价其作品的意义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个性解放的爱情呐喊,一部震撼世界的话剧巅峰;莎士比亚,捍卫人文,抨击封建,是无与伦比的辉煌的戏剧大师。
解析:仿写时不仅要注意修辞、照应句式,还得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参考答案:《儒林外史》,一部儒林丑态百出的传奇,一部触动人心世界的经典;吴敬梓,鞭挞丑陋,反对黑暗,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小说作家。
11.阅读《儒林外史》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并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匡超人小传”。
解析:小传是传记的一种,可以写自己,也可写别人。其特点是记叙较简略或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事情来写,篇幅较短,文字上要求简洁,突出典型事实。一般包括传主的主要经历、兴趣爱好、为人之道、事迹或业绩等。表现手法上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明确了这些,就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匡超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写作了。
参考例文:
匡超人小传
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异乡。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在潘三的照顾下,匡超人颇赚了一些银子,在城里买了房子;又在潘三操办下娶了妻。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停妻再娶,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郁闷忧虑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课时训练8 《官场现形记》 兄弟阋墙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付梓(xīn) 嬗变(shàn) 提防(dī) 落拓(tuò)
B.循谨(jǐn) 藩台(fān) 排揎(xuān) 浸渍(zì)
C.几绺(liǔ) 埋怨(mái) 剃发(tì) 竭力(jié)
D.褥子(rù) 搭讪(shàn) 请帖(tiě) 横竖(hèng)
解析:A项,“梓”应读“zǐ”;C项,“埋”应读“mán”;D项,“横”应读“héng”。
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洞悉 蘖障 尴尬 恬不知耻
B.欺侮 龌龊 堕落 循私舞弊
C.辩子 谄媚 鞭挞 嘘寒问暖
D.搀扶 蹂躏 谴责 寡廉鲜耻
解析:A项,蘖—孽;B项,循—徇;C项,辩—辫。
答案:D
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三荷包说道:“你辛辛苦苦,到底为的那一项?——横竖总不是为的别人。”
B.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不上三年,老太太去世,丁艰下来,又从家里搬出二万多,弥补亏空,你自己名下的,早已用过头了。
C.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楞,一声也不言语。
D.接着兄弟俩动起真格儿、打起来的时候,写得更热闹了……足见作者描绘人物、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解析:B项中“你自己名下的”前面的逗号改为冒号,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答案:B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场现形记》六十回,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清社会生活画卷。
B.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C.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丰富联想,我凝视着窗外的蓝天,不免出神入化。
D.近期气温较低,致使路面结冰,人仰马翻的事件频繁发生。
解析:A项,“绚丽多彩”指色彩繁多,灿烂美丽。本句应该用“丰富多彩”。B项,“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贬义。C项,“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与“出神”毫不相干。
答案:D
5.(2012·大纲全国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给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解析:A项,“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与“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不能构成递进关系。B项,“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应为“企业把(或者’将’)制度从决策……”。C项,“带给了……”和“带到……中去”两种句式杂糅。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董师傅游湖
宗 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着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副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6.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交代清楚“谁”“干什么”即可。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7.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容易失分之处就是对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不够全面,遗漏要点,难以准确表述。
参考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8.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回答时宜分条陈述。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9.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解析:结合全文不难分析出董师傅快乐的缘由来。解答时一定注意要“举例”,做到阐述理由与举例相结合。
参考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解析:“启示”类试题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本中某一点的深刻认识,做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
答案示例:①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②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③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存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④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
三、语言运用
10.对作家的评论,有些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概括作家的人格精神,或巧妙地表现其作品的典型风格。如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写的诗人;史铁生——用笔与疾病对抗的不屈之魂……请参照以上示例,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三位自己喜爱的中国作家,各写一则简短的评语。如:鲁迅、朱自清、沈从文、余秋雨、海子、李宝嘉、顾城。
解析:首先明确作家的特点,然后参照示例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海子——在尘世中孤独地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精神守望者。
李宝嘉——以如椽巨笔为锋刀利剑描绘官场黑暗的文化战士。
顾城——用七彩笔描画世界的孩子般天真的童话诗人。
11.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漫画”。(不超过50个字)
①漫画是绘画的一种。
②漫画在内容上大多描绘现实生活,讽刺时事,有时也歌颂好人好事。
③漫画常采用变形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有时也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
④漫画具有较强的幽默感和讽刺效果。
⑤漫画在构图上,常以简练的线条构成图像。
漫画是?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句式变换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下定义,既要对相关内容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形式上要注意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到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语。
参考答案:一种常以简练的线条,通过变形夸张、比拟、象征等手法褒贬现实,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效果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