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0 《白鹿原》 家族的学堂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跷蹊(qiāo) 祠堂(sí)
撵走(niǎn) 厮守(sī)
B.灰烬(jìn) 考妣(pǐ)
殆尽(dài) 冻皴(cūn)
C.愠怒(yùn) 偎贴(wēi)
烹饪(rèn) 土坯(pī)
D.殷实(yǎn) 趔趄(liè)
雏形(chú) 叩首(kòu)
解析:A项,“祠”应读“cí”;B项,“妣”应读“bǐ”;D项,“殷”应读“yīn”。
答案:C
2.下列各组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娇惯 春寒料峭 磕头 慈祥温厚
B.殷实 粗壮诨实 典藉 不容置疑
C.繁衍 形影不离 逃盾 顺理成张
D.竣工 调笑打浑 淡泊 面面相觑
解析:A项,没有错别字;B项,诨—浑,藉—籍;C项,盾—遁,张—章;D项,浑—诨。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反独止独”,是天经地义的。
B.在小王、小张的搀扶下,离别母校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刘明沿着校园的小径踽踽而行,他仔细地看着这花、这草、这石……
C.暴徒在一小时之内连抢三家银行,其行动迅速、布置周密,显然是处心积虑的。
D.儒家把古代神话都当做荒诞不经的东西而置之不顾,是保守狭隘的。
解析:B项,“踽踽而行”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答案:B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白嘉轩想把苍老的祠堂出面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里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
B.白赵氏慈和的脸顿时沉阴下来,瞅着儿子,显然是意料不及而愣住了。
C.整个一个漫长的春天里,使白鹿村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
D.现在,看看儿子已经该当读书了,就不能再撒手由奶奶给他们讲猫儿狗儿了。
解析:A项,语序不当。“出面”应在“想”之后。C项,成分残缺。“使”应该去掉。D项,成分残缺。“就”前应加主语“他”。
答案:B
5.下面语段画线处,依次填写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得到了友情,便告别那 ;我得到了真诚,便告别那 ;我得到了希望之舟,便告别那 ;我得到那光亮的一闪,便告别那 。?
①黑暗的深渊 ②貌似善良的虚假 ③深恶痛绝的狡诈
④犹豫之岸的彷徨
A.②③①④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解析:这道题的题干和选项之间是对称关系:“友情”对“狡诈”,“真诚”对“虚假”,“希望之舟”对“犹豫之岸的彷徨”,“光亮的一闪”对“黑暗的深渊”。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红 土
周攀堂
女人提着大嘴茶壶上山的时候,夕阳正准备收拾行李下山,黄昏的余威烘烤着男人汗流如雨的后背,女人上前疼惜地用袖子去揩男人背上的汗水。男人惊觉回头,见是女人,憨憨地笑了一下。
“李长河,咋还这么发狠呢,刨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你在土里刨出金子来。”女人给男人倒了一碗茶,递到男人手上,刻意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李长河感到很羞愧,这句话是他在恋爱时对女人讲过的。那时,他领她来看自家的自留地,望着这片宽广的红土,手一挥,很有信心地对她说:“你别看现在光秃秃的,我会在土里刨出金子来的。”
女人大约是相信了男人的承诺,或者看中了他别的什么,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成了红土地上的一个新娘。
这是一片孤绝的红土,耀眼的红色让人忧伤,种啥灭啥,只有顽强的巴茅草可以在这里扎根,东一丛西一丛的。靠山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在这块红土地上耕作,播下希望的同时失望也播下了。
李长河以为他能改变这一切,读完农大后竟然放弃了一切功名回了家,书呆子气地说了句他要改变家乡的红土,爹娘气得当场吐血。等到红土地里能长出稀稀拉拉的玉米秆子,村民早扔下锄头进城务工去了。李长河只是把自己改变成了一个中年男人,红土依然,穷困依然。为了彻底根治靠山村的贫困,政府决定移民,在另一个水美草肥的土地上给他们安置新家。听到这个消息李长河愣了,靠山村的人却欢天喜地,一个个都搬到新家去了,李长河却一拖再拖,终于等来了一辆大铲车。李长河看着大铲车猛虎般地瞬间吞没了一幢空房,这才死了心,不得不对这片坚强的红土俯首称臣。
“回家吧,行李我都收拾好了。”女人捅了一下呆愣着的李长河,“听说那边什么都安排好了,就等着我们进去住呢。”
“你先回吧,我再待一会。”李长河说,他望着女人提着大嘴茶壶一摇一晃地下了山,松垮的身体牵扯出他的心痛。天色渐暗,李长河扑倒在红土地上,放声大哭,红土地默默地承受着一个男人绝望的哭声。然后他很小心地将随身带着的一个玻璃瓶子拿出来,装了一瓶子红土,跌跌撞撞地下了山。
新家果然很漂亮,他们分到了一小片黑土地。李长河一眼就看出了土地的肥沃,蹲下来伸手握了一把,在手心里揉了揉。“这土地贼肥,一脚能踩出油来。”李长河兴奋得说话都颠三倒四。
李长河将种子撒下,几天后就长出绿油油的秧苗,他感慨地对女人说:“这土地真好,种什么长什么。”李长河在种什么长什么的土地里撒着欢,就像一匹马闯进了草原。穷日子就这样翻过去了,那片红土再也没有入过他们的梦境。入冬的时候女人得了一种怪病,浑身奇痒,而且溃烂。李长河说,想家了吧,我就知道你会想家。他们还习惯把已经不存在的靠山村称为家。女人说鬼才想,李长河说不想你咋得这病,这是思乡病知道不?女人慌慌地问有治吗,李长河笑了,说吃几服药就好了。
李长河拣了几帖中药回家来熬,熬成药汤叫女人喝下。女人看着药汤泛红,说中药咋是这颜色呢,李长河说加了药引了,中药没有药引子是没药效的。女人问药引子是什么,李长河笑而不答。女人喝了几天这种泛红的药汤,身上果然不痒了,溃烂的地方也在结疤,女人的心情因此愉快起来。
过了不久,李长河也觉得浑身奇痒,身上开始溃烂。他知道自己也害思乡病了,其实他认为他早应该害思乡病,他望着满身的溃烂,居然很激动。
李长河吩咐女人给自己抓几帖中药来,女人依照他给的药方,从集市上抓了来细细地熬好端到李长河面前。李长河说还要放药引子呢你忘了,女人就问药引子在哪,李长河说在最高的那层柜子里。女人开了锁说,只有一瓶子土。李长河说去拿吧,就是它了。
女人吃惊地看着李长河将一撮红土放进药汤里,看着他捧起那碗漾着红色的药汤,呆呆地望了好久,女人恍然看见有什么东西滴落在药汤里,李长河已经牛一般地低下头,将那碗药汤一点不剩地喝下了。
6.李长河和女人在离开靠山村那片红土后,先后得了浑身奇痒的怪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宜答出心理、精神的“痛”和痛苦。
参考答案:这样写将笔触深入到了农民夫妇的内心,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离开故土的切肤之痛,这种痛有如扯断婴儿与母体间的脐带,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纯真感情。
7.在农村改革中,小说主人公李长河是怎样的新型农民?
解析:答题信息集中在第3~6段李长河的心理活动中。
参考答案:李长河有知识,希望凭自己的知识改变农村的面貌;他执著追求,不因别人扔下锄头进城务工而浮躁不安;他挚爱那片红土地,在移民时,他最后才离开。
8.李长河用玻璃瓶子装红土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分析情节的作用,依然可以从内容(人物形象)和结构(情节)两方面答。
参考答案:一方面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了李长河对那片红土地的眷恋、对家乡的眷恋,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李长河和妻子用红土做药引子作好了铺垫。
9.小说结尾写到红土是治怪病的药引子,有人说这太虚构了,失去了小说的真实性,你认为呢?
解析:艺术真实并不是对生活的一种纯客观的描绘。艺术虚构以生活为基础,受生活制约,并反映着生活的真实。
参考答案:这虽是虚构的情节,但正是因为这虚构的情节,真实深刻地表现出了人物因思乡而产生的内心痛苦,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另外,这也并非杜撰,并非没有一点生活基础,《本草纲目》的“赤土”条目就说红土能治疗奇痒。
三、语言运用
10.(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解析:经典研读是新课改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而理性的回归。实行新课改以来,试验地区都把文化经典的研读作为重要的选修内容。这道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家很重要的思想派别,一是儒家,一是墨家。首先,对这两家思想派别的核心思想要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要辩证地分析。
答案提示: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11.有位记者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年龄在18~28岁的青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哪些阅读你最感兴趣?调查结果如下表:
内容
武侠言情
娱乐休闲
文学历史
时事政治
认同率
35.1%
32.5%
25.0%
27.4%
【注】每一类内容的认同率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1)调查结果表明:?
(2)这种状况是否需要改变?请陈述理由。
解析:(1)看清两栏的内容,再看相应的比例数据,最后整合成文字。
(2)此题尽管是开放性题目,但不能表达与时代要求不同的观点。如果青年人大部分迷恋于“武侠言情”“娱乐休闲”,那么国家就失去了希望。可从这个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1)对武侠言情和娱乐休闲感兴趣的超过2/3,对文学历史和时事政治感兴趣的不足1/3。
(2)需要改变。因为青年代表着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历史重任。
课时训练9 《家》 祖孙之间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假寐(mèi) 俨然(yǎn)
颧骨(quán) 羁旅生涯(jī)
B.一瞥(piě) 恭顺(ɡōnɡ)
惶恐 (huánɡ) 潜移默化(qián)
C.晌午(shǎnɡ) 蹊跷(qī)
伺候(sì) 蛊惑人心(ɡǔ)
D.窘迫(jiǒnɡ) 檀郎(tán)
癖好(bǐ) 寥若晨星(liáo)
解析:B项,“瞥”应读“piē”;C项,“伺”应读“cì”;D项,“癖”应读“pǐ”。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藤椅 观察 脑筋 并行不背
B.淡妆 赏玩 端祥 目无法纪
C.嚣张 编造 迟疑 扭扭涅涅
D.脂粉 究竟 衰弱 仪容秀美
解析:A项,背—悖;B项,祥—详;C项,涅涅—捏捏。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女人虽然常常浓妆淡抹,一身香气,可是并没有一点爱娇。
B.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
C.觉新处在新旧两种力量的夹缝间,凡事他力图做中间的调和人,企图以委曲求全的懦弱原则,化解大家庭的种种矛盾。
D.高老太爷对克安、克定兄弟俩败坏家产、坐吃山空的行为怒不可遏,导致一病不起。
解析:A项,“浓妆淡抹”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打扮。这里应用“浓妆艳抹”。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解析:A项,偷换主语,“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的主语应是“公园晨练的老年人”。B项,搭配不当,动词“实现”与宾语“纪录”不搭配,“了”也应该删除。C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美国人”,在“经营权”前加“的”。
答案:D
5.(2012·大纲全国高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解析:这几句话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茶作为饮品,都熟悉⑤——但“茶”字写作“荼”,不是人人都知道④——“茶叶”是“荼”的多个义项之一⑥——饮茶习俗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高②——“荼”字的简写变化①——这种变化的年代③。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折 梅
“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觉慧依旧在屋子里踱着。“我要
出去,我一定要出去,看他们把我怎样!”他说着,就往外面走。他走出房门下了石阶,进了花园的外门,一直往花园里去了。
他进了一道月洞门。一座大的假山立在他的面前,脚下是石子铺的路,路分左右两段。他向左边走去。路是往上斜的,并不宽,但很曲折,路的尽处是一个山洞。他走出洞来便看见路往下斜,同时一股清香扑到他的鼻端。眼前一片浅红色。这是一片梅林,红白两种梅花开得正繁。他走进了梅林,踏着散落在地上的花瓣,用手披开垂下的树枝,在梅林里面漫步闲走。
他无意间抬起头,看见前面远远地有蓝色的东西晃动。他披开下垂的树枝向那个地方走去。他走了几步,便认出来那是一个人。那个人正在弯曲的石桥上走着,显然是向他这一面走过来。他看见了来人的全身,他还看见垂在背后的辫子。这是鸣凤。他看见鸣凤正在折一枝往下垂的梅花。
“鸣凤,你在这儿做什么?”他带笑地问。
鸣凤的注意力正集中在那枝梅花上面,不曾看见他走近。她忽然听见他的声音,不觉吃惊地松了手来看他。她看见来的是觉慧,便放心地笑了笑,说:“我说是哪个?原来是三少爷。”她又伸手去把那根枝子折断了,拿在手里看了看。“哪个喊你折的?为什么在这时候才来折,不在早晨折呢?”
“太太喊我折的,说是姑太太要,等一会儿二少爷带去。”鸣凤说着看见左边有一枝,花很多,形状也好,便伸手去折,但是她的身子短了一点够不着。
“你看,那儿有一枝很好的!”他高兴地说。
她抬起头,笑问道:“在哪儿?”
“那儿不是?”他伸手向着旁边树上一指。她的眼光跟着他的手指望去。树上果然有一枝很好的花。这一枝离地颇高,花也不少,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他几步便爬上树去。一只脚站在分枝的地方,一只脚踏住一根粗壮的枝子,把近中央的那一根粗的树枝夹在两腿中间,伸出一只手去折,但是手还抓不到那枝花。他便缩回手去。树枝大大地动了一下,花朵纷纷地往下落。他听见鸣凤在下面叫:“三少爷,当心点,当心点!”
“不要怕。”他说着便放开腿,把右手紧紧挽住近中央的那根树枝,先把左脚提起,在另一树枝上重重地踏了两下,试试看树枝是否载得起他,然后把右脚也移了过去。他俯下身子折那枝花,折了三下才把那一枝折断,拿在手里。他又把右脚移回到先前的那根树枝上,埋头去看下面,正看见鸣凤的仰着的脸。
……
投 湖
鸣凤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湖水在黑暗中发光,水面上时时有鱼的唼喋声。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她渐渐地可以在黑暗中辨物了。一草一木,在她的眼前朦胧地显露出来,变得非常可爱,而同时她清楚地知道她就要跟这一切分开了。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活着。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此外便是她现在所要身殉的爱。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别人少,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要最先离开这个世界了。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这时候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
……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空气里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6.《折梅》详细地描写了觉慧主动、热情地为鸣凤折取梅花的经过,情节描绘有什么特色?
解析:《折梅》的文字始终洋溢着欢乐与温情,传达着朝气与活力,基调欢快,色彩明朗。
参考答案:色彩欢快明朗,笔触圆润细腻,表现了一幅青年男女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动人情景。
7.《投湖》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面对命运的不公,鸣凤没有屈服,尽管依然对这世界充满着依恋与不舍,但是仍然选择了投湖。一个心灵美好的女性,却要遭受如此悲惨的命运,“美好的东西毁灭”了,更添悲剧色彩。
参考答案:具体、细致的心理描写。
刻画了鸣凤纯洁善良的性格和不幸的命运,增添了悲剧色彩,推动了情节发展。
8.《折梅》和《投湖》前后对照,有何好处?
解析:《折梅》中洋溢着年轻人心意相通的温馨,但这样美好的画面和感情却不能走向完美,《投湖》反映了在封建家族势力压迫下的鸣凤的悲惨命运。两者对照,更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参考答案:反映了年轻人美好的青春和追求自由的理想被封建势力摧残后的不幸,富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9.当年巴金谈及“鸣凤”这一人物原型时,曾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家里有一个叫翠凤的丫头。关于这个女孩子,我只记得一件事:我们有一个远房亲戚要讨她去做姨太太,却被她严词拒绝。她在我们家里只是一个’寄饭’的丫头,她的教父苏升又是我家的老仆,所以她还有这样的自由。她后来快乐地嫁了人。她嫁的自然是一个贫穷的丈夫,然而在我家里的人都称她有胆量。撇弃老爷而选取’下人’,在一个丫头,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
解析:要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如“好”与“不好”;要能从审美范畴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谈及“艺术的真实与虚构”“人物的典型意义”“悲剧的价值”“主题意义”“表现手法”等其中一点;结合具体材料分析,且与观点一致。
答案:略
三、语言运用
10.阅读下面一则简讯,为该简讯添加一条导语。(不超过20个字)
10月17日,在上海,百岁老人巴金先生带着《家》《春》《秋》《雾》《雨》《电》《随想录》等13 000多万字的作品驾鹤西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用他的笔,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情操,引领着时代潮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巴金的逝世,无疑是文坛的巨大损失。
解析:新闻的导语要求告诉读者的内容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诸要素。归纳材料内容就可以将这些要素列出来,语言必须简明。
参考答案:10月17日,我国文坛巨人巴金先生在上海辞世。
11.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语材料的内容。
材料:(1)巴金祖籍浙江嘉兴。(2)他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方面都很有成就(以长篇小说见长)的杰出作家。(3)1929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问世。(4)继而,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5)曾被鲁迅誉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为导游,你在带领游客参观巴金故居时,向大家介绍说:?
?
?
?
?
解析:转述时要做到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
参考答案:(1)巴金祖籍在浙江嘉兴。(2)他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方面都很有成就,并且特别擅长写长篇小说。(3)1929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出版。(4)接着,他又写了“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部。(5)鲁迅曾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