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1 《呼兰河传》
小团圆媳妇之死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波澜(lán) 酬谢(chóu)
羞辱(rǔ) 奔忙不迭(diē)
B.涟漪(lián yī) 拯救(zhénɡ)
疙瘩(gē) 疲惫不堪(kān)
C.虔诚(qián) 窗棂(línɡ)
围拢(lǒng) 祷神告鬼(dǎo)
D.裸体(luǒ) 悲怆(chuānɡ)
搅浑(jiǎo) 倾家荡产(qīng)
解析:A项,“迭”应读“dié”;B项,“拯”应读“zhěnɡ”;D项,“怆”应读“chuànɡ”。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描摹 童心未眠 锦上添花 骨髓
B.凝固 络绎不接 戛然而止 喇叭
C.欺侮 探头探恼 心宽体胖 疙瘩
D.作揖 荒谬绝伦 含辛茹苦 碗碟
解析:A项,眠—泯;B项,接—绝;C项,恼—脑。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看热闹的人,前赴后继的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B.处理任何问题都允许通权达变,但应以不违反党的政策,有利于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原则。
C.关于埋葬团圆媳妇的经过,却先一字未提。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
D.他家的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因为她天天哭,哭她那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
解析:A项中“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此处应为“络绎不绝”。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她的家人不但不愿意和妖怪在一起,就是同院住的人也都觉得太不好。
B.给纸人缝起布袋来穿上,——穿布衣裳为的是绝对的像真人——擦脂抹粉,手里提着花手巾,很是好看,穿了满身花洋布的衣裳,打扮成十七八岁的一个大姑娘。
C.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就卖一点力气叫一叫座,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
D.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留下痕迹。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
解析: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但”应放在“她的家人”前面。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C项,不合逻辑,“就卖一点力气叫一叫座”应在“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前面。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命名为《呼兰河传》,但作为“传记”所应有的时间流动却是付之阙如的。
B.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
C.老厨夫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他说:“你知道什么,那小团圆媳妇是个妖怪呀!”
D.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
解析:A项中书名号应为引号,这里不是书名,前面有“命名”,强调用这几个字;B项中顿号应为逗号,这两个短语为定语后置作并列补语;D项中顿号都不应使用,这里都表示概数。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休息好了又是跑。
樱桃树,明明是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6.这段文字很抢眼的是文章开头对园子的印象。你能用三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对后园的感受吗?
解析:根据第一、二两段的描写筛选出“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然后再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广阔、繁华、生机。
7.通过文中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分析“我”和祖父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解析:“我”在后园里奔跑、玩耍、摘花、往祖父帽子上插花、爱笑,可以看出“我”的天真可爱、顽皮活泼。从祖父对“我”无恶意的嘲弄、怕“我”累、在园子里拔草、“我”往他帽子上插花他不恼,可以看出他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平易近人的老人。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顽皮、富有生命活力的儿童形象。祖父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宽容慈爱、平易近人的人物形象。
8.刮风、下雨的日子,自己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感到寂寞,在文末作者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用意何在?
解析:因为刮风、下雨,自己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而想去之处、想玩的内容那就是到后园里去玩,表明了后园在作者童年时的地位。
参考答案:间接地表现出后园给自己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它在自己心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语言运用
9.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她们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妇女解放的春天。下面是一首题为“春”的诗稿,有三句尚待斟酌,请你补充完整。
不管命运的手多么沉重,不管皱纹怎样犁着前额,/① ,/不管你在忍受怎样的/残酷的忧患,但只要你/② ,/③ 。?
解析:解答此题时,读懂题干要求至关重要。诗题“春”显然有象征意味,象征着妇女解放的春天。然后再揣摩给出的诗句,第①处要与前后保持一致,运用“不管你……”的句式,第②③两处的前面是“但只要你”,由此可以看出表转折,所以这两处应紧扣诗题,点明结果,凸显主旨。
答案示例:①不管你的心里还有几多忧伤 ②碰到初春的和煦的风 ③这一切岂不都随风而逝
10.人们常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在社会建设中女性也有一半的功劳。请举出两个带“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涵的理趣作简要说明,填入下文空缺处。
“半”字是一个普通的字,但用好了可以产生奇妙的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
又如, , ;?
再如, , 。?
解析:此题既有对常用语积累的考查,又有对语言运用的考查,有一箭双雕之效。选出符合要求的常用语是关键,对其理趣的说明并不难。
参考答案:“妇女能顶半边天” 意在表现社会对女性作用的赞许,也用来表现女同志的自信自强 “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意在说明成功往往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
课时训练12 《长恨歌》
围炉夜话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泥淖(nào) 石臼(jiù)
糯米(rú) 懦弱(nuò)
B.琐屑(xiè) 湮灭(yān)
应景(yīng) 应届(yīng)
C.霓裳(ní) 泔水(gān)
舂米(chōng) 舀水(yǎo)
D.嗤笑(chǐ) 咫尺(zhǐ)
弄堂(lòng) 玩弄(nòng)
解析:A项,“糯”应读“nuò”;B项,“应景”的“应”应读“yìng”;D项,“嗤”应读“chī”。
答案:C
2.下列各组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稀薄 精雕细刻 摇磨 实慧
B.醇厚 柔情密意 狩猎 肺腑
C.隔膜 美轮美奂 炉膛 揉碎
D.停滞 天蹋地陷 煤屑 体谅
解析: A项,慧—惠;B项,密—蜜;D项,蹋—塌。
答案:C
3.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最近,我又回到白云湖,时值初夏, ?
(2)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 ?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第一段文字是一个描写性语段,描写的对象是白云湖,在所填文字中,①按照从大堤到湖心再到大湖之内的顺序,描写合乎观察逻辑。②的顺序则不合观察逻辑。第二段文字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中心是育“莲藕的原因”。③对莲藕的描写顺序不当。④的描写顺序合理。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C.对于那些指责这一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它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D.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
解析:B项,搭配不当。“凝聚……骨干”不搭配,将“凝聚”改为“聚集”;“产量成为……品牌”不搭配,将“产量”改为“产品”。C项,成分残缺、中途易辙,“对于”使单句功能丧失,又没有句子与之照应。删去“对于”“的人”,在“那些”后加上“人”。D项,搭配不当,“爱国心……爱情观”与“也让我非常喜欢”不搭配。
答案:A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萨沙有些感动,甚至变得有些严肃,很虚心地请教为什么要水浸了糯米磨粉的道理?
B.好了,天已黑到底了,再黑下去便要亮起来,知心话儿也说到底了,再说下去难免又要隔起来。
C.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
D.“有许多吃食在炉上发出细碎的声音和细碎的香味,将那世界的缝隙都填满的。”——正是这样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充了时代的裂缝。
解析:A项中问号应改为句号,句子是陈述句,无疑问语气;B项中“亮起来”后面标点符号应用分号,句子前后是并列分句,犯了“一逗到底”的错误;C项中没有注意人称问题,“他们……”引号不能使用,冒号改为逗号。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亲 戚
曾 平
那孩子和我儿子差不多大,脸色苍白,眼睛乞求地望着我,说:“医生,痛不痛?你轻轻做,行不?”做肠镜怎能不痛?连大人也常叫救命。我望了望孩子身旁的父母,说:“小朋友,做无痛的吧?”来做肠镜的孩子,都做无痛的。满怀疲惫的父亲赶忙应承说:“要得,要得,做无痛的。”话刚完,又焦急地问:“钱是不是一样?”我说:“无痛的七百多,一般的两百多。”父亲立马纠正说:“就做一般的。”母亲低下头,赶紧小声地哄着孩子:“强强乖,阿姨轻轻做,强强最勇敢,一点都不怕痛!”
我一边做,一边哄着孩子。孩子八岁,他紧紧地咬着嘴唇,眼泪直在脸上淌,可他不叫。我说:“孩子,如果痛,就叫吧!”“阿姨,你一定要轻轻的,强强不闹。妈妈说,只要强强不闹,阿姨就轻轻的。”他一边哭泣,一边回答我。要是我儿子,早就大喊大叫。当然,我自会让儿子做无痛的,我断不会吝啬那几百元钱。
肠腔全是暗红的血液。不停地抽吸,才保证肠腔的能见度。做完整个结肠都没有发现出血点,出血点在小肠。吸出的血九百多毫升,加上肠腔内未吸出的,一千多。这孩子,继续下去,定会要他的命。
“你儿子必须马上手术,要输血,要不……”我把孩子的父母叫到办公室,我没把话说完,他们应该懂那个后果。他们不说话,立在那里,一脸的焦急。他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神里没有一点内容。真没见过这样的父母,儿子的命都快没了,还拿不出主意。我没好气地提高声音,说:“你们听见没有?”孩子的母亲望着父亲。孩子的父亲在兜里摸来摸去,终于摸出一支皱巴巴的烟来,却怎么也点不燃。“这儿不能吸烟!”我一声断喝。他惶惶地放了回去。
“必须马上手术!”我说,“你们马上去收费室再交两千元!”
“我们没有钱了!”孩子的父亲说。
“你们今天带了多少钱?”
“三百!”孩子的父亲怯怯地回答。孩子的母亲赶忙作补充,说:“这三百块钱,还是凑来买猪仔的!”
“孩子的血在哗哗地往外流!”我呵斥他们。
“迟了!孩子就没命了!”作为医生,我本来不该说这些。
“我把我的血输给我儿子,行不?”孩子的父亲说,“多抽点,他是不是可以不做手术?”他的脸上有了一些光芒,他一定是听我说输血就想出了这个自作聪明的主意。孩子的母亲也为这个自作聪明的主意激动起来,伸出手,说:“抽我的!他爸要下田干活!马上要栽秧子了!”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问题?国家早有规定,必须用血库的血,医院不得自行采血。
父亲见他的主意被我否决,还不甘心,说:“我们买血要钱,血总是人的吧?”我点点头。父亲说:“既然这样,我把血卖给那些要血的人他们给我钱行不?”他提了一个新说法。他一把卷起衣袖,就要我抽他的血换钱。那女的也接连应承,似乎找到了救儿子的门径,赶紧卷起衣袖,也要我抽她的血。孩子的父母眼巴巴地望着我,似乎就等我一句话。
国家明确规定血液不得买卖,我断然地回绝了他们,我火了,说:“你们一个人快去办急诊,一个人快回家取钱!”换了我,早已心急如焚。
“哪有钱?”孩子的父母同时说,那是两双绝望的眼睛。
“你们不能去借?”
“向谁借?哪个亲戚会有钱等着我们啊!”
“医生,求求你,你一定要救救我们的孩子啊!”孩子父亲的主意被我否定完了,他定是把我当救命的稻草了。
“医生,哪个当妈的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去死啊!求求你,一定要救救我们的孩子啊!”孩子的母亲号啕大哭。
孩子的父母齐刷刷地给我跪下。孩子的父亲说:“医生,我们家还有一头猪,还有一头牛,大后天赶集,我卖了就给你拿来!求求你先让我孩子做手术行不?”孩子的父母泪水滂沱。
那天,我非常果断地带着孩子的父母去收费室,大义凛然地在孩子的记账单上签上了我的大名。会计问我:“你亲戚?”
我使劲地点着头,说:“我亲戚!”
是的,我们是亲戚,我的父母也是农民。
6.小说开篇两次提到“我”自己的儿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主要考虑小说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关系。
参考答案:对比(或反衬)。第一次,突出强强的不幸,表现了“我”对他的怜悯、同情;第二次,突出了强强的坚强、勇敢。
7.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父母对儿子的爱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从肖像描写或细节描写运用的角度分析父亲的形象。
解析:第一问主要是概括相关情节。第二问先写出相关内容,再据此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1)用凑来买猪仔的300元钱为孩子治病,争着为孩子输血,争着卖血换钱,跪下求医生帮忙。(2)肖像描写:如“他的脸上有了一些光芒”,通过眼神变化,细致地写出了父亲内心经历了一个“茫然——希望——无助”的复杂过程。或细节描写:如“孩子的父亲在兜里摸来摸去,终于摸出一支皱巴巴的烟来,却怎么也点不燃”,写出了父亲在孩子生死存亡关头焦躁不安、不知所措的心理。
8.小说的故事情节始终是在紧张的氛围中展开的,作者主要是运用哪些方法来渲染的?
参考答案:(1)“我”的语言。如:“必须马上手术!”“迟了!孩子就没命了!”(2)作者的客观叙述。如:“这孩子,继续下去,定会要他的命”。(3)父母主意的变化。从“拿不出主意”到有了“自作聪明的主意”再到“孩子父亲的主意被我否定完了”,最终“把我当救命的稻草了”。
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是的,我们是亲戚,我的父母也是农民”这一句最好删掉,请发表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阐述理由。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时注意该句的位置特点并结合主题表现和行文效果。
答案示例:删掉好。理由:冗余文字,写文章要留些空白;去掉之后,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行文不拖泥带水,更为简洁、有力、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删掉不好。理由:议论性文字,画龙点睛,突出了“我”与那对父母的渊源关系,更能表现“我”作为一名医生的高尚的职业道德,令读者肃然起敬。
三、语言运用
10.自五四运动以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风格迥异,请以“我喜欢 ,我亦欣赏 ”为形式仿写两个句子,写出你喜欢的其他女作家与王安忆的风格差异。?
解析:内容上要紧扣你喜欢的其他女作家与王安忆的风格差异来写,结构上要符合句式要求。
参考答案:我喜欢王安忆的繁复,我亦欣赏冰心的淡雅。
我喜欢王安忆的对于爱情的冷静和透彻分析,我亦欣赏三毛的为爱走天涯的勇气与魄力。
我喜欢安意如的古典情怀,《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追忆,我亦欣赏王安忆的上海情结,《长恨歌》歌不尽哀伤的无奈。
我喜欢王安忆的真实,我亦欣赏林徽因的温暖。
我喜欢萧红的自然天成,我亦欣赏王安忆的精雕细琢。
11.对于王琦瑶的一生,有人认为太可悲,社会地位与日下降;有人认为很正常,她最终做回到了她最初的出身平常,得其善终,也算幸运。很多事就是这样,褒贬皆有道理。仿照例句,就下面给出的事物,分别从正反两面立意。
蜡烛:①褒扬:每燃烧一段,都贡献一分光与热。
②批评:过分地炫耀,终究会被泪水淹没。
彩虹:①褒扬:?
②批评:?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辩证思维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善于从正与反两个方面做出分析。
参考答案:①褒扬:哪怕只有一瞬间的美丽,也要把美丽留给人间。②批评:过分地清高孤傲,终究不能成为春天百花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