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练习】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练习】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8 20:02:45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7 《红旗谱》
朱老巩护钟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跳跶(da)     矗立(chù)
锃亮(chéng) 摩挲(suō)
B.滹沱(hū) 釉子(yòu)
胳膊(bo) 胡髭(zī)
C.窗棂(líng) 铡刀(zhá)
肩胛(jiā) 槅扇(gé)
D.愣怔(zhèng) 攥住(zuàn)
铸造(zhù) 捺上(nà)
解析:A项,“锃”应读“zèng”;C项,“胛”应读“jiǎ”;D项,“怔”应读“zheng”。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揣摩  陨落  烦躁  打架斗欧
B.讹诈 梦魇 置喙 披星带月
C.下颏 忤逆 洗练 气势凶凶
D.褡裢 烜赫 暴戾 出言不逊
解析:A项,“欧”应为“殴”;B项,“带”应为“戴”;C项,“凶”应为“汹”。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严老尚把裤脚往上一   ,拍起大腿说:“放在这儿!”?
(2)又说:“闺女!你要   兄弟长大!”?
(3)听孩子们哭得实在悲切,又一步一步地走进小屋,蹲在朱老巩头前,   地说:“兄弟!你带我一块回去吧!”?
A.挽   扶持   悲惨
B.捋 扶持 凄切
C.捋 扶植 凄切
D.挽 扶植 悲惨
解析:“挽”与“捋”应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区别。扶植:扶助培植;扶持:扶助,护持。凄切:凄凉而悲哀,多形容声音;悲惨: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盘棋他一味地攻击,中了对方的调虎离山计了。
B.不能因为自己与这件事没有直接关系,就认为无关痛痒,不闻不问。
C.中国有句俗话,谓之“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不仅健忘,而且麻木,竟至伤疤还未好就已经忘了痛。
D.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节日经济、节日文化的日渐重视,一场关于在洋节泛滥的情况下如何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讨论愈演愈烈。
解析:A项,调虎离山: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B项,无关痛痒:指与本身利害无关。C项,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D项,愈演愈烈:(事情、情况等)变得越来越严重。贬义。此处感彩不当。
答案:D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老巩是庄稼人出身,跳跶过拳脚,轰过脚车,扛了一辈子长工的人。
B.(他)立在千里堤上一望,一棵棵树林,一簇簇村庄都郁郁苍苍。
C.根据老人们传说,这座钟是一个有名的工匠铸造的。
D.河风吹过来,扑棱棱地飘落,吹得大杨树上的叶子红了黄了。
解析:A项,句式杂糅,去掉“的人”。B项,搭配不当,“棵棵”改为“片片”。D项,语序不当,“扑棱棱地飘落”与“吹得大杨树上的叶子红了黄了”调换位置。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2011·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6~9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6.文中第③段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
解析:本题特别要注意题干的要求。①答题的区间是第③段,是这节中的“师生问答”的内容;②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与上下文的人和事叙写的关联。真正读懂文本,具有相应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是我们科学备考的目标。
参考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7.文中对手帕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解析:细节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手帕这个细节在文本的第④段。答题需要注意“人物”应包括老师和学生们,要说明的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是答题的重点,只要求“说明”,不需要结合描写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
(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契合。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8.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解析:从对比的手法入手,提示答案的两个角度:既要分析人物形象的不同,又要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前一个角度比较简单,后一个角度是全新的问法。需要考生仔细揣摩文本和命题者的考点指向,这两个场景确实各具特色,准确表述,难度很大。
参考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后尖锐冲突,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涵诗意。
9.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析:第①段和第⑤段都是以雪起笔,腊梅林出现在第⑤段和第⑥段的结尾。解读小说中自然环境这一要素的作用,必须联系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特征。第一问正是要求从这两个方面阐述深刻寓意的。第二问明确要求,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来解读自然之景。不能忽视的是,必须结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孟老师和几个不同类型的学生。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
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
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其坚贞人格。
三、语言运用
10.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
(这口钟)锃明彻亮,如同一面铜镜,照得见人影。能映出向晚的霞光,早晨的雾露,雨后的霓虹,也能映出滹沱河上的四季景色。
解析:这是句子仿写题。仿写的关键是分析好例句的句式特点,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仿”出新的句子。
答案示例:(1)(这棵树)硕大无比,就像一把巨伞,挡得住视线。能遮住中午的太阳,稀疏的小雨,黯淡的月光,也能遮住村庄后边的花园。
(2)(这辆车)轻盈飞快,就像一只雄鹰,飞得过麻雀。能飞跑在宽阔的平原,爬升的山坡,夜幕下的小径,也能飞得过鬼见愁的山谷。
11.为号召学生阅读名著,某学生会将开展一次校内名著阅读讨论会,假如你将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并发言,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一则简短的发言稿。要求:联系你阅读过的名著,谈谈阅读名著的好处;观点鲜明,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80字以上。
解析:题干显示表达的语境为校内名著阅读讨论会发言,因此首先需注意得体,要求要有具体称呼;其次发言要有一定的鼓动性,可以使用感叹句来强调语气,增强语言号召力。题目具体要求联系作品,谈阅读名著的好处,因此这点应为得分的重点。
参考答案:同学们,名著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排比)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谨的态度。让我们在古今中外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吧!(比喻)
课时训练18 《红高粱》
罗汉大爷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袒露(tǎn)      铁耙(pá)
烙铁(luò) 魁首(kuí)
B.血痂(jiā) 碌碡(liù)
累赘(léi) 劫掠(lüè)
C.窸窣(sū) 秸秆(gān)
咕噜(gū) 楸树(qiū)
D.趵土(bō) 翌日(yì)
愕然(è) 确凿(zuò)
解析:A项,“烙”应读“lào”;C项,“秆”应读“gǎn”;D项,“凿”应读“záo”。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瓜瓤 坦露 兴奋异常 风流韵事
B.咕噜 恍惚 疯疯颠颠 胆战心惊
C.聚拢 掺杂 尸横遍野 鬼鬼祟祟
D.闪烁 累赘 武艺高强 粗广豪烈
解析:A项,“坦”应为“袒”;B项,“颠颠”应为“癫癫”;D项,“广”应为“犷”。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黑骡子光滑的屁股上   阳光点点。?
(2)奶奶在高粱叶子垛边给他的温暖令他   难忘。?
(3)中年人拎起鬼子的步枪,轻悄悄地   了。?
A.反映   终身   消逝
B.反映 终生 消逝
C.反应 终身 消失
D.反应 终生 消逝
解析:反映:把客观情况或意见、态度告诉上级;反应: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消逝:逝去,看不见。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是巧夺天工。
B.我们可以把整个地球想象成一块硕大无朋的磁石。
C.有关专家指出:中学生正处于叛逆的年龄,如果用处罚的方式阻止中学生上网吧,也不过是扬汤止沸。
D.她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分子,她得维护这个家庭的利益,她不能容忍吃里扒外。
解析: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石头是天然之物,不能说巧夺天工。
答案:A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罗汉与我的家族只有经济上的联系而无血缘上的联系,他像一个忠实的老家人确凿无疑地点缀着我家的历史而且为我们家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B.公路两侧,宽大的两片高粱都被踩平,地上像铺了层绿毡。
C.天亮了,从东边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红的朝阳,正正地照着罗汉大爷半张着的黑洞洞的嘴。
D.她老人家不是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解析:A项,语序不当,“确凿无疑地”放在“为我们家”之前。C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应加上主语“阳光”。D项,不合逻辑,应该是“不仅仅是抗日英雄,也是……”。
答案:B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最后的阳光
尹全生
在我们这一带乡下人心目中,武当山是万能万应的神灵的所在。
我们一行数人,为了到这座道教名山览胜,驱车五百里到了武当山主峰下的南岩。这时,浴在熔岩般云霞中的落日,正把血色的红光从群山穷尽处仰射过来,那主峰披着夕阳,于万峰之上孤峭突起。
我们此游的目的地,就是主峰之上的“金顶”。必须早早安歇,为第二天攀登主峰积蓄力量。
到旅店门前,一个七十岁上下、头发灰白如枯草的瞎老婆儿,拄杖向我问路:“好心人哪,指点指点拜真神的路吧!”
看到她,我心里止不住一阵惊愕:
她曾是我治疗过的病人,我曾断定她最多只能活半年!——而这已是一年前的事了!当时有人把她背进医院,说她是讨饭的,被拖拉机撞伤了;还听说她有个独生子,因她年轻时曾被卖进烟花巷,名声不好,儿子大学毕业、外地结婚后就由她独自过了。给她透视拍片时,我意外地发现她股骨患骨癌,已到了晚期。可是没人为这个孤老婆出治疗费,也不可能治好,处置了外伤我就打发她出院了……
难道世上真有治疗骨癌的奇术?职业的好奇心使我站定盘问她:“你的腿还疼吗?”
她一脸的汗泥,脖子一伸一缩只是喘:“没啥,没啥,整走半个月了,铁腿也会疼。”若不是眼见她一身尘土、磨穿了的鞋子,我绝不相信她是走来的!
“你的病是怎样治的?”
“扎针。开始扎时我就说扎不好。我这双眼是熬瞎的。打我儿子上学起,我就夜夜纺棉花给我儿挣学费。再说家里没闹钟,我儿上早学时间拿不准,夜里纺棉花好记时辰……”
第二天凌晨四点,我们一同向溶在黑暗里的主峰攀爬。到晨光熹微时,我已是腰痛腿酸,只有喘的力气了。体壮如牛的同伴儿们见我体力不支,撇下我先走了。
上金顶的路多是绕崖石阶,千回万转,一层层直排到鱼腹白的天上。我料定自己是上不去了,选路旁平坦处躺下来。而这么一躺,就觉得浑身的骨头立时像散了架,体内残存的一点力气顷刻也一丝不剩了。人也真怪,好像全靠一口气撑着似的,那口气一旦散了,人也就垮了。
正歇息时有架滑竿过来,山民想赚我的钱,好说歹说把我劝上了滑竿。
半壁日出,崖挂金霞。颤悠悠的滑竿上,我突然又见到了那个瞎老婆儿:她正一阶一跪地向上攀爬,那每一跪下去石阶上就是一个血痕。擦身过去时,我忍不住说:“这样会把腿跪坏的!”
她并不抬头,急匆匆只是跪:“见真神要心诚哩!”到达金顶,恍然置身于仙境,天风浩荡,钟鼓皇皇。真武大帝金身雄踞于金顶之上,正襟危坐,慧眼遥观,仪态威严,并无“慈航普度”的善意。
游览完毕,我在金顶上等瞎老婆,好向她打听治骨癌的方法。太阳西斜时她跪了上来,扬起汗水纵横、干瘦、多皱如岩的脸停了一阵,就循着善男信女们的祷告声,直径爬向真武大帝脚下,先磕了一连串的响头,之后解下背上的包袱,取出香火点上,再取出烧鸡酒等诸多供品,摆了一片,边摆边念念叨叨地说着什么;再后来就额触地静静地跪着,像在诚惶诚恐地接受真武大帝神圣而庄严的训诫。
我站在旁边整整抽完了两支烟:这瞎老婆向神灵祈求什么呢?
又是一串的响头,她的祈祷像是完了,跪着朝我身边爬来,手在地上急急摸着。当她摸到一块碗口大的石头时,突然触电一般把手缩回,而后整个身子扑过去,把石头搂在怀里。那块石头被她小心翼翼地打进了包袱。
——这是干什么呀?我伏下身去问。
“这是贵子!我求到贵子了!把它放到我儿床上,我就会有孙子了……”她像是自言自语,一脸甜蜜的笑容,痴迷而慈祥。
我差点没笑出声来。
她手撑着地企图站起来,却一头栽倒了。我扶起她,见她裤子早已磨烂,膝盖血肉模糊的。归途是向她寻根问底的难得机会,我便约她一同下山,一同坐汽车回家,钱都由我出。她说我是菩萨心肠的好人,作了揖,掏出干粮给我吃。那是用红薯面做的饼子。
我喊来两架滑竿,一人坐一架下山。下到南岩,又是残阳如血了。
我走下滑竿不久,她坐的滑竿也到了;滑竿落地她仍坐着没动,双臂紧抱着她的包袱。喊她不应,我伸手去牵她,才发现她已经死了!脉脉余晖里,那张皱纹密布的老脸上,分明洋溢着初产后的母亲才有的神情,满足而痴迷,甜蜜而慈祥。
6.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最后的阳光”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脉脉余晖里,那张皱纹密布的老脸上,分明洋溢着初产后的母亲才有的神情,满足而痴迷,甜蜜而慈祥”,这一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主人公的作为和结果。
参考答案:(1)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2)喻指主人公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信念;(3)暗含着作者对“瞎老婆儿”所具有的伟大的母爱的赞美。
7.文中说真武大帝“正襟危坐,慧眼遥观,仪态威严,并无’慈航普度’的善意”,你对这句话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结合主人公的行为和特定的环境来作答。
参考答案:表面严肃的真武大帝,并不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既表现了作者对神灵的否定,同时也表现出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8.简要分析小说中“瞎老婆儿”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可根据主人公本身的特点和言行,以及她周边的人、物的衬托来分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瞎老婆儿”是一个出身卑微、孤苦、贫穷而又身患绝症的老妇人。她勤劳善良,饱受苦难,为了孩子的前途,历尽种种艰辛,当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心存无限的感激。她舐犊情深,为孩子成才不辞劳苦,当儿子不能尽到孝敬她的义务时,她仍无怨无悔,为儿子祈求幸福,在她身上表现出了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母爱。
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写山路的险要和“我”登山的艰难是为了衬托“瞎老婆儿”为子祈福的执著和意志的顽强。
B.作者对主人公跪拜神灵、烧香祷告的过程写得很细致,这既是对她爱子情深的赞美,也是对她迷信思想的批判。
C.小说构思十分精巧,以对人物的行为描写为主,辅以“我”的简短介绍,使人物形象清晰完整,有极强的感染力。
D.“主峰披着夕阳”“太阳西斜”“残阳如血”,小说以“夕阳”为线索展开情节,不仅使结构严谨,而且给人较强的美感。
E.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其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尤为精彩,虽着墨不多,但准确传神,表现力极强。
解析:B项,并没有批判其迷信思想。D项,“夕阳”不是小说的线索。
答案:BD
三、语言运用
10.根据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修辞、句式要一致,语句通顺完整。
公路两侧,宽大的两片高粱都被踩平,地上像铺了层绿毡。
解析:此题属于仿写题,按照题干要求,仿写合乎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山涧两旁,峻峭的块块巨石都被淋湿,半山像刚刚描绘的水墨画。
11.联合国最近发表《人类发展报告》呼吁:若不减排二氧化碳,人类将遭受灾难。有人就这个呼吁创作了一幅漫画,请你分析该漫画的构思。
解析:看清图中的人和北极熊以及木牌上的文字,特别要关注它们站在什么地方,再结合题干中的提示理解图义。
参考答案:以“气候变化”的文字说明图画的话题,以海平面上升表现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导致地球变暖后的恶果,以人和动物无处栖身表现失去家园的痛苦,以夸张的手法呼吁人们要重视环保,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