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气受热过程(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2大气受热过程(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5 06:4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 (含量最多) 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①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②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①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
②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P.67
5.对流层(大气圈最底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原因: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气体热胀冷缩)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并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各种天气发生在对流层)6.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①低纬17~18km;②中纬10-12千米;③高纬8-9km。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到的高度就高。7.平流层特点: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原因: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而增温。)②以平流运动为主。(原因: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平稳。)③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1.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2.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8.高层大气特点:①60-500km高空,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②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大气稀薄;③随海拔升高,温度先降低再升高;④高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能被太阳活动干扰)
大气受热过程
第3章 第2节
P.73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能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影响,并解释一些跟其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2.结合图文资料,能说出大气受热的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而能分析大气保温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原理。(综合思维)
P.73
0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P.73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表面温度
约5500°C
地球固体表面
均温约22°C
近地面大气
均温约22°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可见光(波长从长到短):红橙黄绿蓝靛紫
P.73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
参与的大气成分:
水汽、云(最显著)和浮尘
特点:无选择性
思考: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的反射作用强,所以气温低。
1.反射作用
P.73
2.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思考: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蓝色、紫色光波长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P.74
思考:
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吸收具有什么特性?
3.吸收作用
选择性
地 面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探究探究
吸收极少量紫外线
P.75
作用 形式 作用 特点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
现象
反射 作用 无选 择性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 作用 有选 择性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吸收 作用 有选 择性 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对流层) 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
臭氧(平流层) 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总结
P.75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纬度因素)Why?
原因:
①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大。(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
②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
③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两极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P.75
拓展:
1.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这段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天文学称之为晨昏蒙影。
①日出前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光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但可以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
②由于大气能够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从而引起“晨昏蒙影”现象。
P.75
拓展:
2.如图 3-14 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P.76
一般来说:
①深色地面反射率比浅色地面小
②潮湿土壤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
③粗糙表面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
④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
⑤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
0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P.76
太阳辐射
散射
大气反射
大气吸收
大气层
地面吸收
地面反射
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图例: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
暖大地
大地
暖大气
大气
还大地
P.77
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①对流层大气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地面是对流层大主要的直接热源。)
②大气辐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P.77
大气直接热源与气温垂直递减率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最终)热源。
1000m
12℃
2000m
6℃
3000m
0℃
P.78
大气逆辐射的应用
保 温 作 用 / 温 室 效 应
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
农田烟熏防霜冻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
高处不胜寒
月球昼夜温差大
P.78
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燃烧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
大气
吸收
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保温作用增强
大气
辐射
大气
辐射
地表气温升高
导致全球变暖
P.78
大气
辐射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B
2.影响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B
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
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A.①④辐射少 B.②③辐射少
C.③④辐射少 D.②④辐射少
B
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