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重点中学2022年高一第一次月考
青春文艺、大众读物等多品种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竞相绽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各界受众的需求,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景象。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继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出圈后,《你好,李焕英》再度引燃观众热 情。它们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唐宫夜宴》是一支约 5分钟的舞蹈节目,作品创新表达方式,将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
颦一笑。舞蹈背景运用 5G+AR技术,配以“妇好鸮尊”“千里江山图”“青铜牛尊”等八件国宝,唐朝少女们在国宝国画之中穿行起舞,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活起来的博物馆奇妙夜。节目一
经播出,不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带动了一波“博物馆热” ——许多观众在节日期间走进身边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唐宫夜宴》胜在“创新”,那么《你好,李焕英》则妙在“真情”。导演、编剧兼
主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故母亲的思念倾注于创作、拍摄、剪辑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从“李焕英”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体验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
在倡导“就地过年”的这个春节,一道道惊艳亮相的文化大餐,给不能回家的游子带来了
精神慰藉。“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永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歌舞作品,粗制滥造者、哗众取宠者、低级媚
俗者依然有之,有的圈内人总是抱怨票房低、作品受冷落,殊不知自己不用心不用情才是根源。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唐宫夜宴》的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如果只是一味煽情,《你好,
李焕英》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两部文艺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朴素真挚的情感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两大法宝。最朴素的情感暖人心,最生动的表达更耀
眼,兼顾里子和面子,就能抓住跨越年龄层次的心,让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
身处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文艺创作者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挑战——受众群体分化、“草根”蓬勃发展,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
化,坚守民族之“根”、人民情怀的文艺作品,永远是观众的内心需求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相信,
只要顺应中国观众的深情呼唤,从 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养分中充分汲取,就一定能够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
(选自《从<唐宫夜宴>到<你好,李焕英>,博得观众喜爱的秘诀是什么?》)
材料二 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正显出空前的蓬勃生机。传统文艺创作、网络文艺创作、
高一语文 1
人民是艺术与思想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的源泉。作为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精神财
富之一,文艺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是人民大众的道德指引,是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具有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责。对于人民大众来说,他们需要文艺创造爱的表达,提供审美的
享受;也需要文艺挖掘人生的意义,明晰人生的航向;更需要文艺来提升自我、陶冶情操。千
百年来,正是因为文艺创作者正视并践行了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责,履行了对人类理性社会分工的承诺,各类文艺作品才得以生存和传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喜欢。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只是技巧和形式,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
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即便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也只能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不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发
挥文艺对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文艺创作既要在作品中表现人的尊严和伟大、刻画
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又要心里时刻装着最广大读者和观众,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历史反复证明,最有分量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必
然是关注人的存在境遇,展示民族的灵魂和心史的、直指人心的,必然是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给人启迪的。
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
良好道德风尚、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是需要文学艺术勇敢地站出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
鼓舞人。要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价值诉求、理想愿景;要敢于
激浊扬清,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的主旋律;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非健康文化的诱惑,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沉醉于生产随看随丢的快餐式的文艺作品,甚至制作
遭人唾弃的文艺垃圾;要目光宏大、志存高远,创作出不仅在当代产生影响,而且能够使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节选自《文艺创作要走精品之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宫夜宴》播出后,许多观众为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节日期间到博物馆参观,
因而引发网络议论。
B.贾玲兼导演、编剧、主演于一身,将对母亲的思念倾注于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朴素
真挚的情感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
C.我国的多品种文艺创作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景象,显出空前的蓬勃生机,丰富和满
足了各界受众的需求。
高一语文 2
D.文艺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责。人民需要文艺提升自我,
陶冶情操,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颖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唐宫夜宴》的影响力,创作者将传统古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
造了一支创新的舞蹈节目。
B.不用心不用情是某些文艺作品受冷落的根源,这些作品没有创新表达技巧,也缺少精神内
涵,很难赢得观众的喜欢。
C.面对新挑战,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履行对人类理性分工的承诺,践行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
责,这与以往的创作者不同。
D.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为促进文明进步、社会发展,文艺作品的创作既要有技巧
和形式,还要有精神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创作的一项是( )(3分)
A.某位作家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的刻画。
B.某位作家进行创作,可以“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
C.某剧讲述了扶贫干部带领群众,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
D.某导演称任何技法都比不过面对自我、生活和生命时流露出的真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5.请综合材料内容,谈一谈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文艺精品。(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
侦察排的练兵工作紧张而平静地进行,王应洪在任何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他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早一天到来,他渴望跟着班长王顺去建立功绩……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
这天上午,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农村剧团的姑娘们给战士们做了一次演出。天气很晴 朗,侦察排上阵地了。战士们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喊叫,大家都舍不得这些已
高一语文 3
经变得如此亲爱的人们。
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换上了那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换衣服的时候他发
现了一条绣花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又在花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给班长,但在从坑道里往外去的时候,他犹豫起
来了。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于是他把手帕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任务是捉俘虏。
他们是在一片长满野花杂草的开阔地中间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的。天气阴沉,吹着小风,
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开阔地上长着一些春天的金达莱花。
他们停下来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止,
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替他试这新棉袄的时候,母亲不住地把他转过来又
转过去,拍着他的胸又拍着他的背。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
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
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
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这时更紧张的情况到来了——传来了一大群皮靴踏在沙土路上、踩过草叶的声音。敌人,美国兵正在这条路上往这边走来。他抓紧了枪。
现在那走在前面的几个美国人看起来是已经走过班长的身边了,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
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
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皮靴踏在沙土路上的声音又传来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班长王顺拔出锋利的匕首,
跳上去捅倒了敌人,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
但这时远远地传来了枪声。因为这个俘虏的一阵狂叫,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排的敌人回转来了。
情况很危急,这里再不能停留,于是班长下定了决心。他命令王应洪跟着他留下来掩护全 班;命令副班长率领其他所有的人带着那个俘虏利用这条沟的地形向左后面撤退。而他自己爬
上了沟沿,像箭一般地一下子跃到十米外的洼地中央的一个小土包后面去了。
两个侦察员突然出现在敌人的“纵深”里,用不了几发子弹结果了两个机枪手,又灵机一
高一语文 4
动扑倒在机枪跟前,对准那些敌人射击起来了。半分钟不到,就结束了这个洼地上的“战役”。他们越过一条小溪,跑进了大片的洋槐树丛。右腿负伤的王应洪栽倒了。
“班长,……”他说。
“不许说话!”班长对着他的耳朵严厉地说。
“我牺牲了不要紧。”
“别说话,纪律!”
“班长,”年轻的侦察员含着眼泪在恳求了,“我打响的时候,你从右边撤出去,……”班长掩住了他的嘴巴。
这天晚上星光明朗,他们的特别艰难的行动终于叫敌人发觉了。两个敌人向着这边开着枪扑过来了。
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
更多的敌人蜂拥上来,想要活捉他。他一下子站了起来,用他的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的中间,火光一闪,一个手雷爆炸了。
剩下来的几个敌人竟不敢再前进,而这时我军阵地上的火力支援过来了。
苦痛的班长王顺,以愤怒的大力抱起了年轻的战士,在呼啸的子弹下,背着他跑过了最后
的那几十米的开阔地,跳进了交通沟,听见了自己人的声音。他就在一阵软弱里倒下了,但他仍紧紧地抱着王应洪,喃喃地说:“王应洪,我们回来啦!”
班长王顺苦痛了很多天。他的身上一直揣着那一条染满了血的手帕。
面对毫不知情的金圣姬母女,他不知道要怎样开口。终于他简单地说起了他们的胜利,王应洪的牺牲,同时取出了那条绣着两个名字的、染满了鲜血的手帕。
金圣姬的眼睛马上睁大了,嘴唇有点发抖。她不哭,只是脸色非常苍白,眼睛发亮,一动
也不动地看着王顺和他手里的手帕。她一下子站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这姑娘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于是王顺觉得不再需要说什么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士们看完剧团演出后临分别时依依不舍,是因为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B.王应洪没有第一时间向班长汇报,而是犹豫起来,暗示了他内心对革命信念的动摇。C.王顺发现形势危急后下令让王应洪留下来和自己一起作掩护,主要是想考验王应洪。D.金圣姬得知王应洪牺牲,她的手在颤抖后变得冰冷有力,这反映了她的悲恸与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王顺、金圣姬母女等人的刻画,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
无畏的英雄形象。
高一语文 5
B.小说中运用大量心理描写,丰富了侦察兵王应洪第一次上战场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使人
物形象的升华更为合理。
C.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细腻,用从容不迫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读
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中的“绣花手帕”这一物象,不仅代表了朝鲜姑娘金圣姬对异国战士王应洪的纯洁爱情,
也象征着军民情深。
8.请结合上下文,概括并分析王应洪埋伏在开阔地时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王应洪这一人物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冬十月戊申,魏主亲告太庙.,使高阳王元雍、于烈奉迁神主于洛阳。辛亥,发平城。十一
月,魏主至洛阳。欲澄清流品,以尚书崔亮兼吏部郎。十二月,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通直散骑常侍刘芳,与给事黄门侍郎太原郭祚皆以文学为帝所亲礼,多引与讲论及密议政事。大臣、贵戚皆以为疏己,怏怏有不平之色。帝使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谕之曰:“至尊欲广知古事,询访前世法式,终不亲彼而相疏也,”众意乃稍解。戊申,诏代民迁洛者复租赋三年。二年夏五月,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抑欲不及汉、晋邪?”咸阳王元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对曰:“愿圣政日新。”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对曰:“愿传之百世。”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帝曰:“夫 ‘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帝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曰‘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
高一语文 6
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共罪当死。”因顾冲曰:“师负社稷.,当令御史牵下。”冲免冠顿首.谢。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帝曰:“朕言非
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违者免所居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注】魏主指的是北魏(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的第七位皇帝孝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
B.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
C.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
D.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夏朝时称“世室”,殷商时称“重屋”,自秦汉称为“太庙”。B.胡服,古代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总称,后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C.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社稷也代指国家。D.顿首,即稽首,也称“叩头”,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臣、贵戚对孝文帝亲信礼遇文学之士,感到愤愤不平,孝文帝让人私下劝导,并免除迁
往洛阳的百姓三年的租赋,才缓解了他们的情绪。
B.在与咸阳王元禧的问答中,孝文帝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官员明白,想要做出超越前代、传
承子孙的政绩,就不能因循守旧,而必须改变旧俗。
C.孝文帝提及曾与李冲就正音问题进行讨论的旧事,李冲的回答投机取巧,明显有阿谀奉承
之意,孝文帝因此十分不满,认为应该将他交于御史处理。
D.对于北魏改革的诏令,不但有的百姓不愿意遵守,某些官员也是暗中抗拒,孝文帝对官员
们或引导或告诫,可见他实行改革的坚定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2)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
高一语文 7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进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15.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
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收束、总结前六句对秋日之景的描写,展现出万物蓬勃奋发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借用典故巧妙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中描写成把地从茎上采摘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插秧歌》中使用比喻手法暗示出紧张的劳动气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航天这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浩大工程,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不断地破解技术
难关,不断地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回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勇于拼
高一语文 8
搏、甘于奉献的青年航天科技工作者,在老一代航天人“两弹一星”精神的影响下,( )
他们用历史和实践证明,青年也可以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进步是航天科技工作者们
的结果,新时代背景下,我看到,身边很多的航天新青年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 落
实在每一个小我的努力之中。他们勇攀科技高峰,实现“从 0到 1”的突破;他们科学
求实、严肃认真,确保每项工作“0失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奋战一线、 ,
他们先后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展示出中国航天青年的风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永不止步 苦心经营 宏伟蓝图 同仇敌忾
B.永无止境 苦心经营 壮丽画卷 勠力同心
C.永无止境 锐意进取 宏伟蓝图 勠力同心
D.永不止步 锐意进取 壮丽画卷 同仇敌忾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在岗位上拼搏奉献,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冲锋在前,坚守“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B.“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被他们坚守,在岗位上拼搏奉献,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冲锋在前。C.他们坚守“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在岗位上拼搏奉献,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冲锋在前。D.他们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岗位上拼搏奉献,坚守“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航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浩大工程,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不断地突破技术难关,
不断地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B.航天这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浩大工程,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不断地突破技术难关,
不断地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C.航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浩大工程,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不断地破解技术难关,
不断地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D.航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浩大工程,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不断地破解技术难关,
不断地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 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孙犁赞赏《哦,香雪》的中心词,就是说它“从头到尾都是诗”。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
的文体,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
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都无不是抒情之作。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
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又如19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
斯基所说:“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正是这样,
高一语文 9
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
上说,所有创作,包括小说,都是抒情。
2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引用、比喻、设问 B.拟人、比喻、设问
C.对偶、比喻、反问 D.引用、夸张、反问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可以改写成:“文学活动是作者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
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的创作过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内容,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以“学语文二三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一语文 10然后选择恰当的连接词组织答案。材料二共有 4段,文章采用递进结构,第一段先写当前我国
南阳重点中学 2022 年高一第一次月考
文艺创作的新局面;第二、三段从人民、生活与文艺的关系,文艺的技巧形式和精神内涵两个
角度展开论述;第四段阐述文艺工作者的正确做法。最后采用“先……然后……进而……”等
语文试题答案
连接词组织答案。
BCB DA BDA A CCA 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1.B 2.C 3.B 由“如果说《唐宫夜宴》胜在‘创新’,那么《你好,李焕英》则妙在‘真情’”“两部文艺
4.先写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的新局面;然后分别从人民、生活与文艺的关系,文艺的技巧形 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朴素真垫的情感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两大法宝”分
式和精神内涵两个角度展开论述;进而阐述文艺工作者的正确做法。(每层 2分,共 6分) 析可知,我们可以从《唐宫夜宴》和《你好,李焕英》的成功经验中总结规律,即创作要有新
5.(1)创作要有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朴素真挚的情感。 颖的表达方式与朴素真挚的情感。
(2)既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还要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 由“我们相信,只要顺应中国观众的深情呼唤,从 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养分中
精神。 充分汲取,就一定能够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
(3)既要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深入生活,还要自觉抵制诱惑,创作具有人民情怀的 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分析可知,既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还要传播当代中国
文艺作品。(每点 2分,共 6 分) 的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解析】 由“要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价值诉求、理想愿景:要敢于激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浊扬清,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的主旋律: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非健康
A“许多观众为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节日期间到博物馆参观,因而引发网络议论” 文化的诱惑,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沉醉于生产随看随丢的快餐式的文艺作品,甚至制作遭人
错误。原文为“节目一经播出,不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带动了一波‘博物馆热’——许多 唾弃的文艺垃圾;要且光宏大、志存高远,创作出不仅在当代产生影响,而且能够使之久远的精
观众在节日期间走进身边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选项强加因果。 品力作”分析可知,既要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深入生活,还要自觉抵制诱惑,创作具
C“丰富和满足了各界受众的需求”错误。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各界受众的 有人民情怀的文艺作品。
需求”,选项以偏概全。 6.D
D“人民需要文艺提升自我,陶冶情操,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错误。原文是“生活是文 【解析】A.“是因为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错。战士们看完演出后临分别时依
艺创作唯一的源泉”,选项偷换概念。 依不舍,是因为他们与朝鲜人民的浓厚情谊,而不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
故选 B。 B.“暗示了他内心对革命信念的动摇”理解有误。结合“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务回来再说吧”可知,他没说是因为马上要出任务。
C“这与以往的创作者不同”错误。原文是“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文艺创作者正视并践行了 C.“主要是想考验王应洪”错。王顺下令让王应洪和他一起留下来,不是为了考验王应洪,
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责,履行了对人类理性社会分工的承诺,各类文艺作品才得以生存和传世”, 而应是一种信赖的体现。
选项曲解文意。 7.A
故选 C。 【解析】“次要人物王顺”“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错。小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说中王顺与王应洪无明显的主次之分,王顺与王应洪更不是“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
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创作的一项。作答本题,首先要求解决的 8.心理变化:紧张、孤独→温暖有力量→孤单、警惕→清醒坚定(2分)
是何为“走心”结合“最朴素的情感暖人心,最生动的表达更耀眼,兼顾里子和面子,就能抓 ①先是因为独自埋伏在一处而感到紧张、孤立无援;
住跨越年龄层次的心”“文艺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只是技巧和形式,更核心 ②接着想到了战友、亲人和金圣姬,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变得勇敢;
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分析,“走心”应指的是文艺作品兼顾技巧和形式, ③但随即因为身处战地的现状重新开始警惕,感到孤单;
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 ④最后用士兵的纪律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内心真正强大起来。
A.对应的是“关注人的存在境遇”的创作,合乎要求。 (每点 1分,共 4分)
B.是一味追求速度、数量的作家,不合要求。 9.①正面描写,通过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展现王应洪作为战士内心逐步坚定的
C.对应的是“展示民族的灵魂和心史”的创作,合乎要求。 心路历程,也见其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D对应的是“给人力量、温暖”的创作,合乎要求。 ②环境的烘托,描写“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
故选 B。 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以此来烘托人物的紧张低沉的情绪;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 ③次要人物的衬托,金圣姬在得知王应洪牺牲的消息后“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
题干要求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作答本题的实质就是划分材料的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力”,人物内心的坚定由此凸显,她对革命的支持也从侧面衬托王应洪勇于牺牲精神的伟大。(每
点 2 分,共 6分) 15.①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
10.B 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
11.D ②《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
【解析】“顿首,即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错误,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 励志高远,一腔青春热血,神采飞扬。(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辈间的敬礼,稽首才是最隆重的礼节,二者并不相同。 16.1、万类霜天竞自由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薄言捋之 4、笠是兜
12. A 鍪蓑是甲
【解析】“并免除迁往洛阳的百姓三年的租赋”错。 17.C
13.(1)如果有人还故意说鲜卑语的,就施加降职免官的惩罚,各位应该深以为戒。 【解析】第一空,由前文的“星空浩瀚无比”可知,探索的对象是星空,应选“永无止境”。
(关键词“若”:“如果”;“为”:“说鲜卑语”;“降黜”:“降职免官”;“宜”:“应该”。 第二空,“苦心经营”重在“筹划安排”,而“锐意进取”重在“追求”,结合语境,应选“锐意
四个关键词各 1分,句子通顺 1分,共 5分) 进取”。第三空,“蓝图”强调的是未来的,由前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的语境可知,应选
(2)我说的如果不对,你们应在朝堂上指出,但怎么能当面唯命是从,退下后就不肯遵行 “宏伟蓝图”。第四空,“同仇敌忾”的对象是敌人,不合语境,应选“勠力同心”。
呢? 18.C
(关键词“非是”:“不对”;“庭”:“在朝堂上”;“如何”:“怎么能”。三个关键词各 1分, 【解析】根据上下文可知,主语应该是“他们”,因此,排除 B项。“在岗位上拼搏奉献,
句子通顺 2分,共 5分) 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冲锋在前”这一行为应该是“坚守‘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的结果,所
参考译文: 以“坚守‘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应放在前面,因此,排除 A、D两项。
建武元年(494年)十月戊申,孝文帝亲自告祭太庙,派高阳王拓跋雍和于烈负责将祖宗牌 19.A
位护送到洛阳。辛亥,自平城出发迁都洛阳。十一月,孝文帝到洛阳,想要效法南朝的门阀品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航天这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浩大工程”是一
第,用尚书崔亮兼吏部郎。十二月,孝文帝想改变鲜卑族的旧风俗,壬寅,下诏禁止士民穿胡 个名词性短语,缺少主语;第二处,前面说的是“航天”,后面分句的主语也应是“航天”,改
服。国人大多不愿意。通直散骑常侍刘芳同给事黄门侍郎太原郭祚,均以工于文学受到孝文帝 成“我们”,造成了中途易辙,前后语意不连贯;第三处,搭配不当,“破解”和“难关”动宾
的亲接礼遇,经常招他们二人一起讲论义理,以及密议政事。大臣贵戚们都认为孝文帝疏远了 搭配不当。
自己,心中怏怏不乐,不平之色溢于言表。孝文帝让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下里对这些人说:“皇 20.A
上只是想通过这二人多知道些古代的事情,了解前代的法式罢了,并非是亲近他们而疏远你们。” 21.不能。
由此,这些人的情绪才渐渐宽解了些。戊申(初八),孝文帝诏令由平城迁到洛阳的百姓免除三 理由:改变了原句的陈述主体,与整体语意衔接不够紧密。原句的主语“他”代指前文出
年赋税。建武二年(495年)五月,孝文帝想改变鲜卑人的风俗习惯,于是引见群臣,问道:“各 现的“作家”,而改动后的句子主语变成了“文学活动”,这就不能很好地与前文以“作家”为
位想要朕远比商、周之善政,还是想要朕连汉、晋都不如?”咸阳王拓跋禧奏对道:“群臣愿陛 陈述主体的表达重点相衔接。
下超越前王。”孝文帝说:“那么我们应当移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呢?”群臣答道:“愿陛下 22.作文(略)
的施政不断日新月异。”孝文帝问:“朝廷基业是要止于一身呢,还是想要传之子孙呢?”群臣
答道:“愿传之百世。”孝文帝说:“那么一定要加以变革,各位不可以不遵行朝廷颁布的法度。”
群臣答道:“朝廷颁布政令,臣下服从遵行,没有人敢抗命的。”孝文帝说:“古语说‘名不正,
言不顺’,礼乐制度也建立不了。如今我想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话。三十岁以上的,已经习惯
了,可以不必立刻改变。三十以下、现在朝廷为官的,不许再说鲜卑语;有人还故意说鲜卑语
的,就降职免官。各位请深以为戒。王公卿士们以为如何?”群臣答道:“陛下说的有理。”孝
文帝说:“朕曾与李冲讨论过此事,李冲说:四方都有土语,谁知道哪种才是正确的呢?陛下用
哪种语言,哪种就是正音。李冲此言,应该处死。”回顾李冲说:“你辜负了社稷,应当令御史
牵下治罪。”李冲脱帽,磕头谢罪。孝文帝又责备留守官说:“昨天我看见有的妇人仍然穿着夹
领小袖的鲜卑服装,你们为什么不遵行我之前的诏书?”官员们一起谢罪。孝文帝说:“我说的
如果不对,你们应当在朝堂上指出,但怎么能当面唯命是从,退下后就不肯遵行呢?”六月己
亥下诏:“朝廷之上不许说鲜卑语,违者免官!”
14.A
【解析】“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
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