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史实,了解西汉末到东汉中后期政治、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和名称来源。
2.知道“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含义。
3.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是造成东汉衰败,形成东汉末年割据动荡的重要原因。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刘秀、外戚代表、宦官代表、张角在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中的地位和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本课包括文献材料、文物图片、影视作品片段历史图画作品,以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历史图画作品让学生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突破外成宜官交替专权的难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初步感知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形成论从史出的思想。(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运用史料分析以史料来探究。课后活动第2题:通过引用《后汉书 皇甫嵩传》的材料,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的响应?历史教科书记录着学生所需要的历史基础知识,以此传递着历史意识和观念,同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提供研讨活动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运用教科书进行深层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史料实证)
1.对比学习法——对比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对比两汉统治者的统治措施,认识到统治阶级减轻赋税、调动劳动人民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史料分析法——补充东汉末年皇帝即位的相关历史情况,指出当时即位皇帝年龄普遍较小,无法有效处理朝政,造成太后等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依靠官官想夺回政权,造成外戚和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3.图示法——利用示意图呈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状况。
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1)背景:王莽施政加剧社会动荡,引发农民起义。
(2)建立: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他就是 。
3.光武中兴:
(1)目的: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2)措施。
①下令释放 ,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 ,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开始时间:东汉中期以后。
2.原因:继位皇帝年幼,太后主持朝政,重用自己的亲戚, 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赖 除掉外戚,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3.影响:
(1)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
2.概况:创立太平道的 于184年领导的一场 的农民大起义。
3.口号:苍天已死,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在 军队的残酷镇压下,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 _ 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材料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探究 简要概括材料中反映的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
【例1】光武帝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②北击匈奴 ③合并郡县 ④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根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跟踪训练
1.东汉的建立者是( )
A.刘秀 B.刘邦 C.刘彻 D.张角
2.东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材料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害处
探究 上图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怎样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给东汉政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例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其表现是( )
A.封国发动叛乱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统治者改制失败 D.地方割据势力控制中央政权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大权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成,导致外成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成,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答案:B
跟踪训练
3.“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及启示
相同点
(1)从背景上看,
(2)从内容上看,
(3)从结果上看,
不同点
(1)统治思想不同,
(2)内容不同,
启示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遥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文景时期和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都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提倡节俭,减轻或废除严刑苛法等。D项是“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
D
理解外戚、宦官专权
含义
原因
结果
影响
汉顺帝时(125年-144年在位),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因杀掉外戚闫显势力被封侯。不久,汉顺帝相继拜皇后的父亲梁商和兄长梁冀为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近20年。汉桓帝时(146年-167年在位)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诛杀梁冀及其亲党,结果宦宫独揽朝政。对于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上述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②上述现象的出现,加剧政治的腐败 ③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东汉的灭亡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对于材料中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上述现象,表述正确的是①东汉中后期,出现外威与宣官交替专权的局面;②上述现象的出现,加剧政治的腐败;③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东汉的灭亡,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成与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B
1.“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2.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公元184年
B.领导人:张角
C.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作用: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
4.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了东汉后期什么社会状况?( )
A.封建统治异常腐朽黑暗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反乃罢,教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在位期间,
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埠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成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福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栽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材料二 跋扈将军
(1)材料一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一个名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跋扈将军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了怎样的恶果?
1.《后汉书》记载:“章帝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2.如果要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 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③农民起义的爆发 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画像砖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两张画像砖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拓片 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
A.文景之治 B.盐铁专营 C.光武中兴 D.重农抑商
4.《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下列对材料所述理解正确的有( )
①由于自然灾害导致了黄巾起义 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③起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④起义使东汉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外威宣官交替专权流程图
材料二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东汉后期民谣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特点?
(2)材料二中的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这一情绪的发展必然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培优同步精品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新课标】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史实,了解西汉末到东汉中后期政治、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和名称来源。
2.知道“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含义。
3.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是造成东汉衰败,形成东汉末年割据动荡的重要原因。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刘秀、外戚代表、宦官代表、张角在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中的地位和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本课包括文献材料、文物图片、影视作品片段历史图画作品,以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历史图画作品让学生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突破外成宜官交替专权的难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初步感知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形成论从史出的思想。(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运用史料分析以史料来探究。课后活动第2题:通过引用《后汉书 皇甫嵩传》的材料,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的响应?历史教科书记录着学生所需要的历史基础知识,以此传递着历史意识和观念,同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提供研讨活动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运用教科书进行深层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史料实证)
1.对比学习法——对比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对比两汉统治者的统治措施,认识到统治阶级减轻赋税、调动劳动人民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史料分析法——补充东汉末年皇帝即位的相关历史情况,指出当时即位皇帝年龄普遍较小,无法有效处理朝政,造成太后等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依靠官官想夺回政权,造成外戚和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3.图示法——利用示意图呈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状况。
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 王莽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1)背景:王莽施政加剧社会动荡,引发农民起义。
(2)建立: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 洛阳 ,史称东汉,他就是 光武帝 。
3.光武中兴:
(1)目的: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2)措施。
①下令释放 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 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开始时间:东汉中期以后。
2.原因:继位皇帝年幼,太后主持朝政,重用自己的亲戚, 外戚 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赖 身边宦官 除掉外戚,宦官由此把持朝政。
3.影响:
(1)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
2.概况:创立太平道的 张角 于184年领导的一场 有组织、有准备 的农民大起义。
3.口号: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在 东汉统治者调集 军队的残酷镇压下,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 东汉_ 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材料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探究 简要概括材料中反映的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
提示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例1】光武帝重振朝纲的措施有(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②北击匈奴 ③合并郡县 ④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根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跟踪训练
1.东汉的建立者是( )
A.刘秀 B.刘邦 C.刘彻 D.张角
2.东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材料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害处
探究 上图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怎样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给东汉政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政治现象:外戚和官官交替专权。主要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影响:这种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例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其表现是( )
A.封国发动叛乱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统治者改制失败 D.地方割据势力控制中央政权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大权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成,导致外成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成,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答案:B
跟踪训练
3.“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及启示
相同点
(1)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2)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严刑法,提倡节俭,等等。
(3)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济发展的局面。
不同点
(1)统治思想不同,汉文帝和汉景帝奉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2)内容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时期所没有的。
启示
后世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谣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等等。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遥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文景时期和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都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提倡节俭,减轻或废除严刑苛法等。D项是“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
D
理解外戚、宦官专权
含义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阀割过的男子。
原因
从东汉和帝开始,皇帝即位时年龄都特别小,不能理政,政权由他的母亲——皇太后主持。而皇太后又依靠自己的父兄,这就造成了外戚专权。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愧儡,往往依仗身边的宦官夺回权力,而宦官又由此把持朝政。等这个皇帝死后,皇后及其父兄又利用机会选立较疏远的宗族的小孩做皇帝,把政权从宦官手中夺回来。当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另一些宦官消灭外戚。这样的斗争循环反复,出现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
结果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腐败,加之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出现水灾、旱灾、煌灾,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影响
东汉固有的社会病根依然严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行为,使整个社会关系更加紧张,矛盾激化,国家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汉灵帝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东汉王朝无力镇压,号令地方豪强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上演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历史剧。
汉顺帝时(125年-144年在位),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因杀掉外戚闫显势力被封侯。不久,汉顺帝相继拜皇后的父亲梁商和兄长梁冀为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近20年。汉桓帝时(146年-167年在位)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诛杀梁冀及其亲党,结果宦宫独揽朝政。对于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上述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②上述现象的出现,加剧政治的腐败 ③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东汉的灭亡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对于材料中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上述现象,表述正确的是①东汉中后期,出现外威与宣官交替专权的局面;②上述现象的出现,加剧政治的腐败;③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东汉的灭亡,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成与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B
1.“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2.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公元184年
B.领导人:张角
C.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作用: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
4.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了东汉后期什么社会状况?( )
A.封建统治异常腐朽黑暗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反乃罢,教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在位期间,
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埠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成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福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栽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材料二 跋扈将军
(1)材料一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一个名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跋扈将军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了怎样的恶果?
1.《后汉书》记载:“章帝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2.如果要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 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③农民起义的爆发 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画像砖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两张画像砖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拓片 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
A.文景之治 B.盐铁专营 C.光武中兴 D.重农抑商
4.《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下列对材料所述理解正确的有( )
①由于自然灾害导致了黄巾起义 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③起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④起义使东汉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外威宣官交替专权流程图
材料二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东汉后期民谣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特点?
(2)材料二中的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这一情绪的发展必然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基础通关
1.D【解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2.C【解析】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其中机构改革是合并郡县,载减官员。因此,C项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
3.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由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
4.C【解析】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首民谣正是反映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情绪。
5.(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2)说明外戚专权严重。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能力提升
1.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窦宪的身份是太后的哥哥,属于外戚;由于皇帝年幼,大权就由太后把持,太后重用自己的哥哥,导致了外戚专权。材料中没有说明其官职,则A项排除;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与题干内容无关,B项排除;窦宪不是宦官,D项排除。故选C项。
2.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其影响是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开始走向衰亡;东汉末年的黄中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外族的入侵和少数民族的叛乱在东汉没有出现。故符合史实的因素是②③,选C。
3.C【解析】图片下方都有东汉字样,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汉的治世局面;B、D两项不能反映图片中的内容。
4.C【解析】从“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可以看出,起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②③符合题意;①与题干材料无关;④说法有误,“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
5.(1)外戚、官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2)对现状强烈不满,反抗政府的情绪日益蔓延。黄巾起义。
(3)正是由于外戚、官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才导致广大人民无法生存下去,反抗情绪不断蔓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