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 3 课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02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0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目录
1
1912年
3
1927-48年
4
1931-34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中华苏维埃
临时政府
2
1912-1928年
北洋军阀时期
广州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1936-49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
6
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共同纲领》
南京国民政府
时间轴
▲ 国民党成立地点——北京湖广会馆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井,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2.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3.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时空观念】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1912年2月12日,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民国的建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背景
内容
意义
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清廷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1年末,清廷与南方革命政府进行“南北议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谈判破裂,孙中山提议北伐,获得同意
袁世凯同意民主共和,作为条件,袁世凯就任总统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
(1)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尝试
背景
尝试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北洋政府时期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1912年,同盟会联合四个小党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
二次革命:国民党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二次革命:“宋案”
“宋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意识到“非去袁不可”,袁世凯同时准备武力镇压革命派,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袁世凯通过“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反革命内战。国民党人被迫应战,最终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失败了。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启示
结果
——失败
①“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②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行不通。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参议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辛亥革命)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果……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中国人)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
“(中国人)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袁氏复辟:准备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13日,接受百官朝贺
1915年12月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帝位
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
1915年12月,李烈钧策动反袁
1915年9月,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12月25日,云南独立,蔡锷组织讨袁的“护国军”
1916年1月27日,贵州独立
1916年1月15日,日本停止支持袁世凯
袁氏复辟:闹剧
①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后,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②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奉系
直系
皖系
晋系
桂系
滇系
北洋政府(1912-1928):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段祺瑞、黎元洪、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
北洋政府及军阀
国民政府时期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东北易帜
实行“训政”
★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解放战争的胜负在1948年下半年的三大战役已看出端倪,国民党通过何种政治手段已无法挽救颓势……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覆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理论基础
【时空观念】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上图分别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井冈山会师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会址
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大表大会通过的文件: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以及经济政策的重要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立场,指导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但在很多内容上具有“左”倾的错误政策,这些错误政策对苏区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但宪法大纲存在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了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具有“左”倾色彩。
抗日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处于陕北的中国共产党政策发生重大转变,一切为了抗日救国。
根据地的制度探索背景:
1.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根据地初期称“边区”,后期称“解放区”
2.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1945年9月,东北局成立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
1948年9月,华北局成立
1949年6月,中南局成立
1949年7月,西南局成立
1954年4月7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各大区一级党政机关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1949年6月30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写的文章,此时为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前夕,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制度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时空观念】
制度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建立起来。
1957年至1976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错误指导 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82年宪法
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誓词
【典例】材料 早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出过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的前面作为第二章,以示重视公民权利的意见。但当时因为有许多人不同意而未成现实。时间过了28年,我国经历了摧残人权的“十年浩劫”之后,因而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当又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时,终于顺利地被接纳了。
材 料 分 析 题
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考虑:公民权利自由的内容同宪法《总纲》第2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每个人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那么,所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无从谈起。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
——摘编自许崇德《中国〈宪法〉:人民权利保障书》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反映的我国宪法的原则做合理解释。
题目要求:
一般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现象、趋势、特征等)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基本思路:
1.获取材料信息,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信息(现象、趋势、特征等)。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原因和影响。
3.总结提升。
设问类型
历史解释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具体表现为: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并专设一章;将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放在国家机构相关介绍之前。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宪法保证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其体现的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
是什么?
(界定历史事实)
为什么?
(推导历史原因)
怎么样?
(分析历史影响
探讨历史评价)
答题模板
答案示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每年“两会”便是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地点都位于人民大会堂,政协会议首先召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有机结合”和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旅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