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三国至
隋唐
的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课
这幅国画中蕴涵着哪些唐朝的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
一、争鸣与相融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战乱频仍
政局动荡
西汉大一统思想
冲击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现实
天意不显,君命多舛
现实
弑君篡逆,政权更迭
现实
社会动荡,道德沦丧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儒家学说本身的
缺陷
解释力不足,尚未形成思辨化、理论化的哲学体系
儒门淡泊 收拾不住
道家、道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道家的智慧在根本上启发我们对生活采取这种去执的态度,就是去掉执著。教我们做减法,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倘若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的在天道中展开生命实践了。这叫暗合天道。
——王德峰《“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
魏晋玄学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进程
佛教的主要思想
缘起性空,业力轮回,超脱尘世,涅槃彼岸……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佛教使)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泥木。
——(南朝齐)范缜 《神灭论》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三武一宗灭佛
历史启示
思想流派只有
顺应统治者的意志
才能得到更快发展
思想流派需要适应当地的具体情况
进行本土化改造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进程
禅宗六祖慧能
推动佛学的中国化,让佛教思想深入百姓心中
禅宗核心思想: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经与佛经是有区别的……如唐朝的六祖(慧能)的《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
——毛泽东
历史意义
深化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促成了儒释道三教的深度融合
凡夫即佛
本心自悟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
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人自有本心,回归本心即可达领悟
众生平等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与民间风俗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三教融合的
历史趋势
儒家:入世,对现实世界的关怀
隋唐以来,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道家、道教:出世,对精神超脱的追求
东汉末年以来,道教广泛兴起,并受到儒学的影响
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来世,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为宋明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二、多元思想下
文化、科技的创生与交流
项目 主要代表 特点
书法 东晋:“书圣”王羲之 《兰亭集序》 东汉书法成为一门艺术,魏晋时期各书法字体已经完备
唐朝:颜真卿体与柳公权体 融合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
绘画 东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唐朝“画圣”吴道子 阎立本等 风格多样: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雕塑 魏晋至隋唐:佛教石窟 规模宏大,艺术价值极高
文学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朝: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等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慧能《菩提偈》
以佛教为核心的中外文化交流:法显、玄奘西天取经
鉴真东渡,空海来华……
时代 作者 成就 特点、地位或影响
西晋 裴秀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 小数点后七位数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中国现在最早的完整农书
隋朝 李春 赵州桥 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石拱桥
唐朝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火药 出现火药配方,并用于军事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国家颁行药典
僧一行 实测子午线长度
孙思邈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医药学成就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实用性:大多数是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间接为强化大一统的皇权服务
2.经验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3.封闭性:古代科学理论不具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通的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