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莱茵河与黄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差异很大,主要是图中_____所起的作用不同。(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的形成无直接关系的是( )
A.⑤ B.⑥ C.⑦ D.③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在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基本是稳定的。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系统功能 D.分解功能
4.下列过程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是( )
A.动物的呼吸作用 B.煤炭和石油的燃烧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死亡植物的分解作用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黄土高原
6.该地区有冻土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壤水分含量大②海拔高③冬季气温低④森林覆盖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8.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B.河流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C.土层薄,土壤比较贫瘠 D.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岛自然带或植被分布范围及其变化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或植被的分界线)。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该岛Ⅰ地区的典型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灌木林 C.苔藓和地衣 D.冰原
10.近年来,该岛上的这一典型植被分布范围不断北移,其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紫外线辐射减弱 C.土壤肥力增大 D.人类的不断移栽
11.该岛Ⅰ、Ⅱ地区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海陆位置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天山北坡(44°N)近3000年来山地自然带的演化示意图,IV为荒漠草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V自然带的景观特点是( )
A.森林茂密 B.多喀斯特地貌 C.河湖密布 D.以荒漠为主
13.与现在相比,左图所示时期( )
A.草地面积较小 B.林带下限较低 C.雪线海拔较高 D.垂直带谱复杂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所示为“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自然带由甲→乙→丙的更替体现了( )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纬度分异规律 C.干湿度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15.关于图中沿岸洋流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对沿岸地区影响更强 B.属于南半球副极地环流的一部分
C.受该洋流影响,沿岸常发生海雾 D.洋流减弱易加剧沿岸干旱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类型多样,不同地质灾害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示意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
(1)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请说明原因。
17.(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读黑河流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
(2)说明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8.(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区,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灌溉渠道尾水流积乌梁素海。
(1)分析阴山对河套灌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2)简述河套灌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2)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为____,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为____,200~400毫米之间植被的主要类型为____。
(3)下图的植被类型中,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分布的是____(选择填空)。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一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图二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图。图二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自然带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
(2)判断甲、乙两气候区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主导因素是什么?
(3)③处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4)结合气候类型说明丙处植被具有的特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莱茵河与黄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差异很大,主要是图中_____所起的作用不同。(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的形成无直接关系的是( )
A.⑤ B.⑥ C.⑦ D.③
【答案】1.A 2.C
【分析】1.莱茵河主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黄河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两河都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莱茵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于夏季,因此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应该是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植被覆盖率低,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说明气候、水文对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有直接关系,即与箭头⑤⑥作用有直接关系,AB不合题意;土壤疏松易被侵蚀,即箭头③作用与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有直接关系,D不合题意。箭头⑦是土壤对气候的作用,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成无直接关系,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比较密切的,如气候会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植被类型、影响地貌、影响土壤,在过程之中要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在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基本是稳定的。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系统功能 D.分解功能
4.下列过程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是( )
A.动物的呼吸作用 B.煤炭和石油的燃烧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死亡植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3.B 4.C
【分析】3.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系统功能和分解功能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功能。在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基本是稳定的,说明碳元素在各圈层间循环运动使碳元素保持平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故选B。
4.动物的呼吸作用、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死亡植物的分解作用可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选C。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服务类型
1、供给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2、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化解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3、文化服务: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4、支撑服务 :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黄土高原
6.该地区有冻土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壤水分含量大②海拔高③冬季气温低④森林覆盖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5.A 6.C
【分析】5.根据“温带季风气候”“冻土”“色暗、肥沃的土壤”“沼泽”“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信息可知,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东北地区,A项正确;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为黄土,BCD项错误。故选A。
6.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大,当气温低于0°C时,含有水分的土壤冻结形成冻土,①③正确,该地冻土广布主要是纬度因素,②错误,森林覆盖率高与冻土分布关系不大,④错误,C项正确。故选C。
【点睛】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主要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8.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B.河流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C.土层薄,土壤比较贫瘠 D.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7.B 8.B
【分析】7.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一方面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另一方面导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加剧气温低。所以①为气温低,②为空气稀薄,③为太阳辐射强,B正确。故选B。
8.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A不符合题意;冰川广布,河流补给水源以冰川积雪融水为主,B符合题意;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不符合题意;气候高寒,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青藏高原,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岛自然带或植被分布范围及其变化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或植被的分界线)。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该岛Ⅰ地区的典型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灌木林 C.苔藓和地衣 D.冰原
10.近年来,该岛上的这一典型植被分布范围不断北移,其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紫外线辐射减弱 C.土壤肥力增大 D.人类的不断移栽
11.该岛Ⅰ、Ⅱ地区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海陆位置
【答案】9.C 10.A 11.B
【解析】9.根据图示信息,该地是格陵兰岛,南部沿海纬度较低,为极地苔原气候,典型植被应为苔藓和地衣,C正确;苔原气候属于寒带气候,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和灌木丛,A、B错误;相比Ⅱ地纬度较低,不属于冰原分布区,D错误。故选C。
10.根据题意该岛苔原带向高纬地区移动,说明当地气温上升,因此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原因,A正确;紫外线辐射减弱会使温度降低,B错误;格陵兰岛土壤肥力随时间变化不大,C错误;自然带的范围移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与人类移栽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11.该岛Ⅰ地为苔原带,Ⅱ地为冰原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差异,B正确;Ⅰ、Ⅱ地区地形、降水、海陆位置差异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局部水分条件、洋流、人类活动。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我国天山北坡(44°N)近3000年来山地自然带的演化示意图,IV为荒漠草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V自然带的景观特点是( )
A.森林茂密 B.多喀斯特地貌 C.河湖密布 D.以荒漠为主
13.与现在相比,左图所示时期( )
A.草地面积较小 B.林带下限较低 C.雪线海拔较高 D.垂直带谱复杂
【答案】12.D 13.B
【解析】12.天山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基带不可能为森林,A选项错误;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B选项错误;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较少,C选项错误;天山北坡山麓地区是准噶尔盆地,自然景观应为温带荒漠,D对。故选D。
13.与现在相比,天山基带为荒漠草原,草地面积大,A选项错误;图中Ⅱ为云杉林带,其分布海拔明显较右图低,B选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雪线海拔较现在低,C选项错误;垂直带谱较现在简单,D选项错误,故选择B选项。
【点睛】垂直自然带的特征: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高度、山体的海拔等等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所示为“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自然带由甲→乙→丙的更替体现了( )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纬度分异规律 C.干湿度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15.关于图中沿岸洋流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对沿岸地区影响更强 B.属于南半球副极地环流的一部分
C.受该洋流影响,沿岸常发生海雾 D.洋流减弱易加剧沿岸干旱
【答案】14.B 15.C
【解析】14.据图可知,甲为热带雨林带、乙为热带草原带、丙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带由甲→乙→丙的更替整体上表现为随纬度变化,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分布特点,故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
1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标注的沿岸洋流为秘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降温减湿作用,当地夏季时更为显著,A错;该洋流地处中低纬度,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B错;受秘鲁寒流影响,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成雾,而难以向上输送凝云致雨,故沿岸常发生海雾,C正确;秘鲁寒流减弱,对沿岸降温、减湿的作用下降,沿岸地区变得多雨湿润,D错。故本题选C。
【点睛】洋流是形成雾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类型多样,不同地质灾害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下图示意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
(1)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请说明原因。
【答案】(1)流域内破碎物质多;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
(2)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岩石破碎,破碎物质多;地震引发岩体裂开,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稳定性降低。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可从水、植被、碎石、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泥石流分布区与我国地震带分布区一致,受地震影响,岩石疏松,流域内破碎物质多;泥石流区多分布在高山或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均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泥石流中发生地泥沙、碎石和水一起流动,比降较大的沟谷地区多泥沙、碎石和水,且地势崎岖,落差大,以产生泥石流;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在地表流水作用下一产生水土流失,产生泥石流。
(2)
根据图示可知,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岩石破碎和裸露,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破碎物质多,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地震引发岩体裂开,水体下渗浸透,导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含水量大,稳定性降低,以产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
17.(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读黑河流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
(2)说明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分析】本题以居延海的变化等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河流的补给方式、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
从纬度位置看该地地处中纬度,冬季有积雪,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降水集中,祁连山夏季冰雪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雪融水都少,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
根据材料,“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说明居延海分裂的主要原因是湖水减少和湖底中间地势高,两侧地势低(这种湖底地势的分布才会导致随着湖泊面积减小,湖水水位下降,湖泊分裂成两个湖泊)。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该地湖水减少的原因,人为原因是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用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注意图中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存在大面积的灌区);自然原因是流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
(3)
题目要求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就要分析该地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水文的变化。居延海面积减小,则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小,则气候更加干旱;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湖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水量减少,则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小则湿地减少,湖泊生态环境改变,则水生生物减少;湖泊盐度加大,周围蒸发旺盛,则土地盐碱化加重;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
【点睛】
18.(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区,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灌溉渠道尾水流积乌梁素海。
(1)分析阴山对河套灌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2)简述河套灌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答案】(1)削弱南下的寒流,减少农作物受冻害威胁;缓减北部沙漠入侵,保护耕地;阻挡北上暖湿气流,增加南麓降水补给;山地森林涵养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改变黄河流向,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
(2)利用水利枢纽和水闸调控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黄河下游水量和乌梁素海水量减少;防治水污染,改善乌梁素海水质;发展节水农业,采取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耐旱作物等
【分析】本大题以河套平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等素养。
(1)
由图可知阴山山脉东西走向,对南下的寒冷的冬季风起阻挡作用,使冬季河套灌区气温较同纬度高,避免低温冻害,阻挡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北部地区的沙漠向南侵袭,保护耕地资源;夏季阻挡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南侧形成较多的地形雨,为河套灌区提供水资源;山地森林在降水后增加下渗,地下水资源增多,对河套灌区的补给增加;山脉改变了黄河的流向,使黄河在此变向并减速,沉积作用加强,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
河套灌区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需合理利用水利工程对引用黄河水进行调控;合理引用黄河水,避免因过度引用黄河水导致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灌溉渠道尾水含较多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大量流积乌梁素海,要预防和改善乌梁素海的水污染和水质恶化;该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要预防因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土地盐碱化,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种植对水资源需求较少的耐旱作物等,保证水资源的供需相对平衡。
【点睛】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2)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为____,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为____,200~400毫米之间植被的主要类型为____。
(3)下图的植被类型中,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分布的是____(选择填空)。
【答案】(1)自西向东年降水量递增;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400毫米之间,最小值位于西部,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
(2)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3)甲丙
【分析】本题以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等值线图)为情境,在读图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
直接设问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本质是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和描述区域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图中等值线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递变趋势,即自西向东,年降水量递增(定性的描述),定量的描述是大致从50毫米递增到400毫米左右;图中最小值出现在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
(2)
在第(1)题设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植被类型,建立降水量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温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有森林植被(落叶阔叶林、针叶林),200~4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主要为温带草原,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为温带荒漠。
(3)
基于图片判断植被类型并与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联系,突出考查区域认知素养。从图片可知,甲图为胡杨林,有“沙漠英雄树”之称,乙图为热带草原,丙图为白桦树(落叶阔叶林),正确答案为甲丙。
【点睛】
20.(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一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图二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图。图二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自然带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
(2)判断甲、乙两气候区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主导因素是什么?
(3)③处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4)结合气候类型说明丙处植被具有的特征。
【答案】(1)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2)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
(3)不符合,属于地方性分异现象。它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
(4)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根系发达,具有耐旱的特征。
【分析】本题以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和气候类型图为情境,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气候与植被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①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上侧,水分和热量条件变差,应该为高山草甸带,②位于积雪冰川带下侧,热量条件差,应为高寒荒漠带。
(2)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从甲到乙,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符合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水分。
(3)③距海较近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不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属于地方性分异现象。③地处半岛内部,海拔较高,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
(4)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因夏季炎热干燥,植被具有耐旱的特征,根系发达。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