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17古诗三首(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17古诗三首(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11: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今天我们就随古时候的诗人们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自学三部曲
【学】1、出示自学三部曲
(1)自读古诗,划分节奏。
(2)朗读预习时所框的生字词。
(3)同桌对读,相互正音。
【展】2、交流展示
(1)带拼音读,全班齐读
(2)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3)多音字学习。“抹”和“磨”
(4)范读古诗三首。老师读、指名读
三、整体感知
请你翻到17课《古诗三首》说说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别写了哪几处景色?
预设:写景。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四、学习《望天门山》
过渡: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正处在人生的顺境之中的唐代诗人李白,当他坐在小舟之中,写下的这首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1.解诗歌题目含义:望:向远处看就是望。请你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再次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2.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读了诗题,我知道了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3.资料袋: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导】4.师: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
预设: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五、 想象,领悟诗意
A.天门中断楚江开。
(1)【学】课件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朗读句子。
(2)【学】结合注释,圈画出自己认为用得生动、形象的字词。
预设:“断”是“断裂”的意思,“中断”是从中间断裂。“开”是分开、断开的意思。
长江水将天门山冲成了两断,可见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水势之猛。
(3)【导】教师对学生口语和叙述表达相机指导,可结合实际动作理解。
教师讲解:天门山,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山的门,传说天门原本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你们知道是哪把利剑吗?预设:楚江。
(4)【导】引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楚江”。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5)这样雄伟的山被江水冲断,我们感受到了水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湍急、汹涌、奔腾。
(6)【学】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8)指导朗读,读出壮观、汹涌的气势
雄伟奇丽的天门山傲然挺立,奔涌澎湃的的楚江水滚滚东流气魄让人觉得,仿佛天门山就是让这汹涌翻腾的长江之水给硬生生冲开了,我们感受到了水劈山断的壮观景象。
B.碧水东流至此回
(1)【学】结合注释,圈画出自己认为用得生动、形象的字词。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回”:回旋、回转,我感受到了水流湍急,山势险峻
(2)【学+交】为什么这里会用“回”字?长江水流到天门山之后为什么回旋呢?如果是平静的水流流动到山崖边会是什么样子?
(3)【导】平静的水流流到岸边只会轻轻拍打着山崖的崖壁,但长江水到了这里却又折回去了,说明了长江水流十分汹涌,江水奔腾撞击到山边而猛烈回旋的景象。
(4)【交】结合第1句,和同桌交流,想象你眼前浮现的画面。
预设: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衬出了山的奇险,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1、2句,感受天门山的奇险,楚江的汹涌澎湃。
过渡:气势磅礴是前两句诗给我们的感觉,但一首诗仅仅有磅礴的气势是不够的,还要融入作者丰富深厚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作者内心,身临其境的体会一下李白的情感,咱们共同来看看后两句诗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学】齐读,思考:青山是如何“出”的?“出”:突出、耸立
(2)【学】“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妙在何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所描写的情形。
“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3)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的美感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
(4)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诗歌。熟读古诗,熟读成诵。
(5)默写古诗。
六、结束语
师:学习了《望天门山》相信同学们的对天门山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调动身上的所有感官,发挥你们的想象,大声的背诵出这首古诗吧!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在杭州,说起最美、最有名的景点,非西湖莫属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了不朽诗篇,宋代诗人苏轼也曾在此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饮:喝酒。
初晴:开始是晴天。
后雨:后来下雨。
3.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4.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
5.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一)感受晴天西湖的“好”
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1.【学+导】学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1)理解“涟漪”。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
(2)拓展“水光潋滟”的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
波光粼粼 水波荡漾 水波相连
(3)根据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4)诗人是怎样评价晴天的西湖的?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晴方好”的含义。
(5)如果此时你泛舟湖上,你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想象画面,把感觉带进诗里读出来。
(6)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大意。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过渡:正当诗人被西湖晴天的美景深深吸引的时候,这时下起了蒙蒙细雨,哪句写了雨天的景色?(课件出示第2句)
(二)感受雨中西湖的“奇”
1.【学+导】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雨天)
(1)理解“空蒙”。
“空蒙”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迷茫缥缈的特点。
(2)出示西湖雨天的照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雨亦奇”的含义。
“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文注释。)“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4)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缈缈,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5)过渡:一天之内,西湖之景不同,晴时明媚,雨时朦胧,无论晴雨,西湖都是这样美好、奇妙,西湖之美,就美在这种动态、变化之中。
(6)教师描述画面,引导学生说出诗句,让学生感受画面,帮助诵读。
①师:晴空朗日,苏轼与友人泛舟西湖,西湖山美水美,于是诗人感叹—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②师:远处青山葱茏,近处荷花满池,晴时的西湖那样多姿,诗人不禁感叹—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③忽然一阵骤雨打湿了诗人的衣裳,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诗人又赞叹—声:山色空蒙雨亦奇。
④师:下雨了,雨却没有惊扰诗人的兴致,远处的青山笼罩在蒙蒙烟雨中,是那样美妙、奇丽,于是诗人惊叹道—声:山色空蒙雨亦奇。
(8)体会第1、2句诗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之情。
小结:诗人告诉我们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师:看到这样的奇景,苏轼诗兴大发,他不禁感慨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感受比喻的巧妙和贴切
【导】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西子是什么意思啊?
了解西子:西子就是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她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西湖和西施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西施无论浓妆艳抹还是淡扫娥眉,总是风姿卓越,西湖不管雨天还是晴天,都美妙无比,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2.过渡: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西施无论是淡淡的妆饰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恰到好处。
所以诗人不禁咏出了这样的诗句——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多美的诗啊,孩子们,好诗需要反复地吟诵,读出作者对西湖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板书:热爱西湖)现在,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比比,看谁读得更有味儿。(生小组内读)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如果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小结
小结:诗人在诗中描写了晴天和雨天时西湖的湖光山色,在诗人的眼里,西湖的美,晴雨皆好,美得令人心动而神往。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想象丰富,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去发现、欣赏身边的美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师生齐读。
四、学习《望洞庭湖》,导入新课
1.导入:学习了《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继续带你们去领略另一片不同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感受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课题)
资料: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使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度汛。
五、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七、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
【学+导】1.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1)品读这一句诗,你见过月光下的湖面是怎样的景象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教师相机指导。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那么的宁静。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如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的温柔……
(3)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第一句中的“和”字用的非常巧妙,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二)出示: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导】过渡:湖光和秋月是那样的和谐,那此时的湖面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第2句)
(1)作者为什么要把潭面比作是未磨的镜子?学生交流讨论。
一是因为月光下看不真切;二是湖面宽阔,波光粼粼,迷迷蒙蒙,如同没有打磨的铜镜一般。只有“镜未磨”才能形象贴切地表现千里洞庭风平浪静,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
(2)学生朗读第1、2句,要求有感情,语气柔和,读出赞美之情。
(三)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导】(1)抓住“遥望”,体会诗人观景所在的位置,作者是在远远地观望洞庭湖。
(2)这首诗里还有一个比喻句,请你找到它并读一读。(读第二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图片,比较山水的大小,思考诗人为什么做这样的比喻。
【导】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青山比作青螺,突出了洞庭湖远景的壮美,使画面更加生动。
(3)抓住“翠”“白”和“青”,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的色彩美。
(4)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6)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交】《望天门山》和《望洞庭》都有一个“望”字,都是诗人在遥望祖国的大美河山,那这两首诗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导】《望天门山》在描写壮丽山水的同时,将自己的豪情壮志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望洞庭》重点写景,用比喻句将洞庭湖的美写得生动,细致。
小结
【学+交】通过读这三首古诗,你发现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导】 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祖国的山水景色,都透露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感。
《望天门山》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作者的内心体验。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作者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八、读宽读深
古人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积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四、板书设计
晴天:水面 波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喜爱西湖喜爱祖国山山水水
雨天:山色 雨
美丽景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教学过程】
【学+交】自读生字,并口头组词,同桌交流正音纠错。
【导】“孤”字中“瓜”的竖提要注意;
“楚”字和“定”作比较,把下半部分的横钩写正确;
“未”字的两横是上短下长;
“磨”字中的“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利用视频指导学生书写。
【导】完成习字本的生字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