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感受“得”的用法,能仿写句子。并能区分使用“的”“地”“得”。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连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并能简单说说古诗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得”的用法,能仿写句子。并能区分使用“的”“地”“得”。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连续说这样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得”的用法,能仿写句子。并能区分使用“的”“地”“得”。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连续说这样的句子。
一、导入(1分钟)
1.孩子们,我们这学期的许多课文语言都非常优美,比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下我们除了在课上听老师讲,还可以怎么学习这些优美的句子
二、走进“交流平台”
【学】阅读时你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会怎么做 摘抄什么?怎样摘抄?
【交】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导】摘抄。可以摘抄华丽的辞藻、生动描写、巧妙的修辞手法、经典句子名人名言等。
摘抄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随机摘抄、归类摘抄、摘抄时写上感受、注明出处。
【交】你知道摘抄有什么好处吗
【导】有助于记忆课文内容、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丰富知识、有助于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三、词句段运用
过渡:今天老师不仅要教大家怎么积累优美的句子,还想告诉你们写出生动有趣的句子的一个小妙招。
1.学习“得”的用法
【学】出示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说说你喜欢那种表达,为什么
A.它的声音很小。
B.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交】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导】“得”字后面的部分都是在对“得”前面的动词或者形容词进行详细的补充,让前面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
【用】A.这样的词语你还积累了哪些 (回想《寒号鸟》一课的“得”字短语)
B.联系生活实际,补充第四个句子“妈妈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半开放句子,让学生补充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黑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高兴得_____________
C.补充全开放句子(人/动物/植物)
( 这苹果甜 )得( 像蜜一样 )
( 花儿红 )得( 好像火焰在燃烧 )
( 豹子快 )得( 像一道闪电 )
【学】区分“的”“地”“得”的用法,PPT出示句子,抽生回答。
【导】“的”后面接名词
“地”后面接动词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是形容词,如“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
“得”前面跟的也可以是形容词,后面跟的是动词,如“冷得直打哆嗦,热得直冒汗……”
2.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 做下文开头”的语言现象。
【学】请同学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交】同桌讨论。
【导】这两个句子都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开头,在文章中,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叫顶针。
【用】尝试接着第二个句子往下说。
出示《弯弯的月亮》,全班齐读。
1.弯弯的小桥旁边青青的草丛,青青的草丛里有昆虫在鸣唱……
2.弯弯的小桥下边是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溪水里有欢快的小鱼……
【拓展】1.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2.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撇、捺笔画的字。
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并能简单说说古诗意思。
一、复习导入
1.全班齐读“得”字短语
2.过渡:孩子们,这一单元,我们又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你想知道他们在书写中怎么才能写漂亮吗
二、学习“书写提示”
【学】请观察PPT上的生字,你发现他们都有的相同笔画是什么
【交】小组讨论
【导】他们都有撇和捺,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撇捺舒展,这样字形才能优美、整个汉字才能平衡。
书写口诀:撇捺在中如鸟翅,左右舒展要大度。撇捺在上如小伞,左低右高让下部。撇捺在下如支架,左右持平求稳固。
【用】请学生在语文书上工整书写,老师走动指导。
三、日积月累
【学】1.PPT出示荷花池塘的图片,说说你想吟诵我们学过的哪首诗
【交】 交流。
【导】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过渡: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夏天满池荷花的古诗。
【学】1.走进诗人: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2.按节奏自读古诗。
【交】同桌交流,诗中描绘了什么景物。结合插图,说说诗的内容。
【导】老师对重点字词进行引导。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儿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儿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诗意: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仿佛一色,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相互照映。碧罗裙与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用】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小结:本诗描绘了一幅“采莲图”,表现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欢乐的青春,本诗的中心人物是采莲少女,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他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他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饶有生活情趣。
【用】完成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