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关雎[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3-09 10:54: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 根据同学们对于中国的古典诗歌了解,大家能说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吗?————《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共160篇。
“雅”:“朝庭之音曰雅” ,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分 “大雅”和 “小雅”.“雅“是正的意思,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共105篇。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出现最早, 。 体裁分类:《诗经》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现在的解释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 关雎》·
辨析字词读音雎鸠 窈窕 淑
好逑 参差 荇
寤寐 芼(jū jiū)(yǎo tiǎo) (hǎo qiú)(cēn cí)(shū)(xìng)(wù mèi)(mào)《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鸟鸣声
配偶(与“逑”字面完全不同)
寻求(与下文“采”“芼”有动作上的先后)
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念(今指衣服或“吃”)
弹琴鼓瑟,亲近(名词作动词用)
挑选
敲钟击鼓,使…快乐(使动用法)
注意下列句中不同颜色词:通过课文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你从诗中感受到什么?2:找出课文中主人公追求心目中的女子的句子。3:这些句子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各章的大意:
第一章: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到那
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第二章: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让诗人日夜追求。
第三章: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
第四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心爱
的姑娘欢聚。
第五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美丽
善良的姑娘成亲。

赋 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渴望与追求忧思与烦恼
欢聚和成亲受挫
幻想这首情诗的特点:
一、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二、在追求的方式上:
三、在追求的对象上:
古朴美弹琴鼓瑟,敲锣打鼓;
是劳动中的女子。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二、韵律和谐:
1、 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写作特色:
音乐性强 字的用法:“之”结构助词“的”
物主代词,指“荇菜”
人称代词,指“窈窕淑女”
人称代词,同上
“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在河之洲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关雎、参差荇菜这些州上之物即景生情,从“求”这个全篇的中心到“友”“乐”二字的逐渐加深,表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喜悦。
朝吟风雅颂
暮唱赋比兴
秋看鱼虫乐
春观草木情课件26张PPT。关雎—《诗经·周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编集者是周王朝的乐师。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  《诗经》《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 诗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这些诗歌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百姓的思想感情。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
简介三种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的解释“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在的解释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雎鸠 窈窕 淑
好逑 参差 荇
寤寐 芼(jū jiū)(yáo tiáo) (hǎo qiú)(cēn cī)(shū)(xìng)(wù mèi)(mào)辨音读课文结合注释知其大意。关雎:雎鸠和鸣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雌雄雎鸠情谊融洽,形影不离。
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温和善良的女子。
好逑:理想的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嫩叶可食用。 流:顺着水流采摘,择取。 寤寐:“寤”为睡醒,“寐”为睡着。寤寐,这里是日夜的意思。 服:思念。 悠哉:不断的思念。悠,思念。哉,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啊”。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辗转、反侧,都是“翻覆”的意思。
友之:亲近她。
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鼓奏乐,使她快乐。思考: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比如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叁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 第二章: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 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第四、五章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异常。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小结: 《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文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反映了人民遭受的压迫和痛苦。本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和反复、双声的结构,表现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愿望。蒹葭《诗经·秦风》蒹葭① 苍苍② ,白露为霜。 所谓③ 伊人④ ,在水一方。①蒹:即荻草。葭:即芦苇。 都是水边生长的草本植物。 ②:深绿色也指茂盛的样子。 ③:所说的,也指所怀念的。 ④:那个人,指诗人所怀念的人。大意: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好,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2、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参考:
1、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2、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请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在古代奴隶社会制度下,生产力低下,繁重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基本生活权利没有保障,长期遭受精神痛苦的折磨,人民极其憎恨徭役制度。
  《君子于役》一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本诗从妇女角度写出了这种现实,你如何理解?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劳动妇女的口吻,抒发了对在外劳役的丈夫的思念,也控诉了统治阶级以繁重的徭役盘剥人民的罪行。写作特点:
一、运用“比”“兴“的手法
通过“鸡”、“羊”、“牛”归巢回圈的比照,暗示徭役之人所过的鸡狗不如的生活。从而将思亲之情与愤懑控诉之意寄托于 “比”、“兴”之中。诗中选取的比喻与兴寄, 又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或物象,体现了“国风”的民歌特点,也实现了真切的形象与真切的感情的高度和谐统一。二、衬托
衬托手法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它往往避开正面表现人物、事物的难点,而寻找与之存在某种联系的事物、景物、角度来衬托表现主体对象。《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一开始就经典性地达到了使用这一手法的高度成就。
或许是归巢的鸡儿牵动了思妇的心事,或许是晚归的牛羊激起了心头的涟漪,或许“她”刚从思念亲人的情绪中回到现实中来便看到了这一幕动人的晚归图。总之,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内在力量和情绪促使“她”很自然地把二者联系到了一起。于是,这一情景也因带有“她”的感彩而呈现出一片温馨、宁静与平和;夕阳要落山了,鸡儿欢叫着上了窝,牛羊也相继踏着夕阳、披着晚霞归了圈。也许这一情景会使“她”出神地忘了自己,然而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她”终归是要回到现实中来的:“他”呢?“他”在哪儿?“他”什么时候归来?“他”的饥寒冷暖有谁知?“她”意识到生活、社会赐予他们的冷酷、痛苦与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