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2.4 致云雀(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2.4 致云雀(共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5 16: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2.4 致云雀
第一单元
雪莱
1、理解和领会诗歌的内容与主题。
2、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雪莱, 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 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
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思考讨论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思考讨论
2、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 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思考讨论
3、《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②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的巨大力量。诗歌最后将凡人和云雀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但是云雀已超越一切。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永远被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过云雀。
思考讨论
4、如何理解“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时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形象?
这三个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的歌声作出评价,突出了各省的音乐之美。
5、“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思考讨论
6、《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7、如何理解第20节“熟知的欢欣”的含义?
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又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写作特点
1、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2、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董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理解《致云雀》可以成为理解雪莱其人其诗的一把金钥匙。
课后练习
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
C.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峨日朵雪峰之侧》)
D.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致云雀》)
课后练习
1.答案:B
解析: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他三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课后练习
2.常见的“动物语录”往往充满智慧、幽默和讽喻性,请仿照 下面示例的风格,以“羊”“蜜蜂”“狐狸”“鱼”的口吻写一 句话(任选两种)。
猫头鹰:要是凭发言来评先进,我这一辈子怕是与先进无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2.答案:
(示例一)羊:同胞们,请注意,当一匹狼向你大谈仁义道德时,它肯定是要参加竞选了。
(示例二)蜜蜂:这世界上贪占別人的“甜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是不得已才配这杆“枪”的。
(示例三)狐狸:我是骗过乌鸦嘴里的肉,可是说到底,真正骗了乌鸦的是它自己的虚荣心。
(示例四)鱼:明明知道有人在垂钓,仍然免不了接二连三地上钩。唉,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心灵。
课后练习
3.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3.答案:示例:我原想掬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湛蓝的大海;
我原想采撷一片红叶/你却给了我燃烧的枫林
课后练习
4.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将后面的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式。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是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①____________,即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②_______________,若气节上没有对国家的忠,③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4.答案:(示例)①倘人格里没有对国家的爱
②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
③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解析:本题既有对材料信息的筛选的考查,也有对语言表达连贯的考查。注意围绕“爱国”这一话题。根据分号可知,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①对应“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根据材料“爱国”的主题,筛选出与“忠”并列的关键词即可填写;②对应“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可从材料二中筛选出与“立德之源”并列的“立功之本”;③对应“即便面对……也难有……”,可从材料一所举的人物示例中筛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