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三单元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三单元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5 16: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获奖感言的内容、体裁特点。
2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青蒿素的科研过程。
3 .体会作者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获奖感言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内容,梳理青蒿素的科研过程。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获奖感言的文本特色,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医学研究精神,感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析文本内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中国的中医药了解有多少呢?在刚刚的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很多国家也来借鉴使用中药方剂来治疗疾病。那么还有哪些中医药的成就影响了世界呢?
二、写作背景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本文是根据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三、作者介绍
屠呦呦,著名药学家。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11]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四、题目解说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的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满含民族自豪感。    
五、全文分析
本文作为演讲稿,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在开篇综述部分,阐明了继承中医药精髓,提取出了青蒿素,并表达了对评委会、中国同事、国际友人的感谢,同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医等的研究,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然后从五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其中在“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作者重点提到受《肘后备急方》启发,采用了低温提取的方式,使得青蒿素的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在“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作者提到青蒿素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又具体列举出了中药砒霜对治疗白血病、从中草药“千层塔”提取的石杉碱甲对治疗失忆、中药提取的芍药苷对防止血管再狭窄等具体的事例,表明了中医药的贡献。
第一部分(1-4)作者对各方面表示感谢。
第二部分(5-11)作者领导的团队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疾疗效。
第三部分(12-16)作者领导的团队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第四部分(17-18)青蒿素的发现及疗效影响世界。
第五部分(19-21)青蒿素与以往药物相比的进步。
第六部分(22-26)中医药学对世界的贡献。
六、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的利用,造福全人类。
七、思考探究
1、哪些因素促成了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提示:(1)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2)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哲学思想;(3)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2、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提示:(1)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2)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3)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布置作业
1.回顾课文,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在网上找一篇获奖感言读一读,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后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就是蒿类植物。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种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四年后,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氣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关于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委员会认为,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到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正如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使得如何发明青蒿素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这是我国开展“523”项目背后的残酷事实。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实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D.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中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这为成功发现青蒿素打下了基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她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B.屠呦呦吃苦耐劳、竭尽心力。她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辍研究。
C.屠呦呦实事求是,维护权益。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
D.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3)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而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益是对她自己付出的认可,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到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关键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承认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个人付出,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1)“如何发明青蒿素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错误,原文为“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2)“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记叙,没有细腻的描写。
(3)本题考查对传记主人公行为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本理解,然后谈自己的看法。如果答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就要从屠呦呦为研究青蒿素所付出的努力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等方面入手分析;如果答屠呦呦不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可从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淡泊名利等角度入手分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