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8 21:40:05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 长恨歌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玉扃  迥异  窘困  炯炯有神
B.凝睇  孝悌  缔约  啼笑皆非
C.花钿  佃户  甸子  白圭之玷
D.绰约  泥淖  船棹  卓然不群
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jiōng,jiǒng,jiǒng,jiǒng;B项,读音依次为:dì,tì,dì,tí;C项,均读:diàn;D项,读音依次为:chuò,nào,zhào,zhuó。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妩媚  粉黛  春霄  娇弱无力
B.闲暇  光采  城阙  虚无缥缈
C.潇索  渺茫  缠绵  碧落黄泉
D.萦纡  人寰  迤逦  踌躇不前
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采”应为“彩”;C项,“潇”应为“萧”。
答案:D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始是新承恩泽时    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
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
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
谢:道歉
遂叫方士殷勤觅
殷勤:热情而周到
解析:A项,“悄然”意为“忧愁的样子”;B项,“去”意为“离开”;D项,“谢”意为“感谢”。
答案:C
4.下列对《长恨歌》中有关诗句的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句是写成仙后的杨贵妃,闻听使者探访,感极而泣的情景。这里把杨贵妃比作梨花,梨花的洁白,不仅象征了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圣洁,同时也照应了上文的“温泉水滑洗凝脂”。
B.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两句景物描写,前句是春风桃李之乐景,后句是秋雨梧桐之哀景。前句乐景写哀情,后句哀景写哀情,都是在衬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二句用夸张的手法拟写杨贵妃的美貌、娇媚,以及进宫后因色而得宠,与后文的“雪肤花貌”“梨花带雨”句一样,目的都是在写唐玄宗对她的爱。[]
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结笔,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恨”的无尽,点明了题旨,回应了开头,而且“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解析:C项,“回眸”二句,目的是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一首绝句,诗歌的前两句写唐玄宗夜闻雨声,在“乱铃声里”因思念杨贵妃而“倍沾襟”,后两句议论,面对军中死去的将士,唐玄宗却“不动心”。很明显,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唐玄宗不问六军生死、国家兴亡,只是念念不忘亡妃的荒唐行径揭露无遗,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答案: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以军中将士之死与杨贵妃马嵬之死作对比,谴责了君王“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行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春 生[来源:学

网]
(唐)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
解析:(1)描写的景物即诗中的意象,颔联中的“和风”“啼鸟”,颈联中的长在河畔的草、树上的小花都是表现春天生机的景物。这些都是让人感到愉悦的景物,而诗人在尾联写到了自己“沦落在江州”,可见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2)根据“沦落”一词可推知,诗人的情感是伤感的,消沉的,春天来到自己家乡却找不见自己,而自己只好让春天传信,传达自己的沦落之苦。
答案:(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乐景写哀情(反衬)。
(2)尾联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到江州的伤感消沉。尾联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诗人却找不到,而诗人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感情含蓄蕴藉。
三、语言运用[来源:学

网]
7.右面这幅图片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插图,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图片中的情景。要求:语言鲜明、生动,50字左右。
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琵琶行》中诗人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组织语言时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句式的整散结合,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答案:浔阳江头,月光如水,琵琶女一袭青衣端坐船头。她怀抱琵琶,纤纤玉手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与清风明月相应和。
8.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
《长恨歌》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叙事诗。
白居易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
诗人含蓄地批判其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其爱情之忠诚。
(1)以《长恨歌》为主语:?
?
(2)以白居易为主语:?
?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把句子的主干排列好,然后将枝叶部分放到句子的相应位置,注意不要遗漏原有信息。
答案:(1)《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含蓄地批判其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其爱情之忠诚的长篇叙事诗。
(2)白居易创作了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及含蓄地批判其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其爱情之忠诚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长恨歌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春江花月夜
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二)
积雨辋川庄作 旅夜书怀 新城道中(其一) 扬州慢 长相思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将进酒
阁夜 李凭箜篌引 虞美人 苏幕遮
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阶段过关检测一(诗歌之部)[]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
庖丁解牛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种树郭橐驼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项脊轩志
游沙湖 苦斋记[]
阶段过关检测二(散文之部)
综合测试课时训练2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散sǎn  散漫 散落 散兵游勇 散装饼干
B.丧sàng
丧失 丧钟 丧权辱国 丧魂落魄
C.落luò
落户 落差 大大落落 落花流水
D.冠guān
衣冠 树冠 冠冕堂皇 冠状动脉[]
解析:A项,“散落”中的“散”读“sàn”,其余读“sǎn”;B项,“丧钟”中的“丧”读“sāng”,其余读“sàng”;C项,“大大落落”中的“落”读“luō”,其余读“luò”;D项,均读“guā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潺湲  荟粹  驰骋  头晕目眩
B.僭越  偕同  缤纷  旁征博引[]
C.斟酌  踯躅  伫立  辞彩华丽
D.伯仲  羁縻  振撼  三顾茅庐
解析:A项,“粹”应为“萃”;C项,“彩”应为“采”;D项,“振”应为“震”。
答案:B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    袅袅:柔美的样子
鸟何萃兮衴中
萃:聚集
B.聊逍遥兮容与
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合百草兮实庭
实:坚实,坚强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泻水置平地
泻:倾、倒
D.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名传后世
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打开,开启
解析:A项,“袅袅”意为“微风吹拂的样子”;B项,“实”意为“充满”;D项,“开”意为“开创”。[]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诗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世界经济一派萧条。但是,这种经济形势却给某些行业提供了莫大的发展机遇,要知道“时不可兮骤得”,这些行业理应抓准时机,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是一阵秋风起,又是一场秋雨凉,又是一次木叶落,又是一回思断肠,远方的人啊,你可知道我在苦苦地等,我在苦苦地想。
C.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稀土专家徐光宪潜心研究稀土四十年,董道不豫,高瞻远瞩,为中国的稀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D.“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流逝,转眼已是不惑之年了,可事业上还一无所成,细想起来,真让人有些惆怅。
解析:A项,“时不可兮骤得”的意思是“美好的时光不可轻易得到”,而不是指“时机”。
答案:A
二、延伸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解析:(1)鉴赏时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代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做到不遗漏要点。
(2)除了借代和用典,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还有对偶(仗)、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诗人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诗人“敢爱死”对比;诗人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答案:(1)①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水调歌头
多景楼①
(宋)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②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此词作于1164年,词人时任镇江府通判。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遗恨: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十余年,广储军粮,为晋朝灭吴作准备。他死后两年,东吴被灭。
(1)本词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词中“古今愁”的具体含义。
解析:(1)本词从多景楼的气势写起,自“江左”至“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词人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从而激起人们奋发图强的勇气与挥戈跃马的豪情。
(2)从“古今愁”的表面意思可知:“愁”包括两个方面,即“古愁”与“今愁”。对“古愁”的理解要结合上下片中所写的古人古事来分析,而对“今愁”的理解则要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与抱负以及注释中提及的背景。
答案:(1)本词的前四句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
鸟瞰到局部的顺序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画面,与后面所描绘的历史场景相呼应,为全词定下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2)①古愁:a.虽然当年孙刘联合大破曹操,但终为魏国所灭;b.西晋大将羊祜终生志在灭吴而未能亲见东吴的灭亡。②今愁:a.宋朝不敢再发兵收复失地;b.自己在偏远之地做官,有着满腔的爱国豪情却得不到君王的重用。
三、语言运用
7.展开想象,将“屈原怀石投汨罗”扩展成一段生动形象的话,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屈原怀石投汨罗”这句话进行分析,想象屈原在汨罗江畔的绝望心境;其次,所写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再次,注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答案:茫茫的江水,一袭白衣,披散的头发,一个苍凉的背影在如血的残阳下愈显孤独。屈原立于江畔,深情地环顾四周后,怀抱石头,毅然决然地纵身投入了江水中……滚滚的江水呜咽着,似在为其鸣不平,这残阳下的背影被定格为永不褪色的镜头。
8.私家车车尾的标语从早期“熊出没,注意”的安全告诫,到如今“别跟着我,我也迷路了”“我慢我量小,你快你飞去”,以及与之相配的滑稽、俏皮的卡通图像,引来众多车主的跟风。
你喜欢这样的个性车贴吗?你如何看待“车尾文化”的悄然兴起?请阐述一下你的观点。(80字左右)
解析:观点要明确,阐述理由时做到条理清晰、表达准确。“车尾文化”的变化凸显了时代的变迁以及这个社会对个性因素的尊重与接纳等。
答案:喜欢。①车尾的标贴反映了车主的个性化创意,是他们在有限空间中的无限创意的自由发挥,是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在生活中的投影;②车尾的标贴还能带给人以快乐,拥堵的交通容易让人烦闷,看到前车车尾的标贴能让人会心一笑,也有利于消除人与人的隔阂;③另外,它还有警示作用,让我们多一份小心,多一份安全。课时训练3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鉴别(jiàn)    哀号(háo)[]
徘徊(huí)
夜不能寐(mèi)
B.沉沦(lún)
驰骋(chěng)
唱和(hé)
孤注一掷(zhì)
C.鹧鸪(zhè)
春殿(diàn)
玉簟(tán)
悄然无声(qiǎo)
D.绸缪(móu)
倏然(shū)
留滞(zhì)
杳无音讯(yǎo)
解析:A项,“徊”应读“huái”;B项,“和”应读“hè”;C项,“簟”应读“dià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帷幕  商榷  文过饰非  飞皇腾达
B.缘分  倦殆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差池  浮想联翩  甘之如饴
D.凭吊  踌躇  披星带月  弥天大谎
解析:A项,“皇”应为“黄”;B项,“殆”应为“怠”;D项,“带”应为“戴”。
答案:C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薄帷鉴明月    鉴:审察
孤鸿号外野
号:哀号
B.荡荡空中景
景:景色
白日沦西河
沦:落下
C.义士还家尽锦衣
尽:完毕
红藕香残玉簟秋
秋:凉意
D.不眠知夕永
永:长久[]
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
解析:A项,“鉴”意为“照”;B项,“景”通“影”,意为“月光”;C项,“尽”意为“全,都”。
答案:D
4.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①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⑤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⑤
C.②⑤③①④
D.⑤②③④①
解析:“隐匿了行迹”自然就会“发觉不了它”,可见⑤接②;先说难以发现,再说仔细看就能发现,可见②⑤放前面;后三句,由“看看”到“再看看”,可见③在最前;考虑到由近及远,可判断①在④之前。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1)~(2)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唐)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1)根据“醴泉”“山冈”“凤凰”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这四句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
(2)这首诗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这首诗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称,此诗就是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
答案:(1)高洁(或“超凡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6.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怀古诗,完成第(1)~(2)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主要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解析:(1)《越中览古》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苏台览古》主要采用借自然景物衬托人物感情的写法。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那就是感慨人事无常,否定功名利禄。
答案:(1)前者先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最后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上,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今日的荒凉,以乐景衬哀情。后者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觉。
(2)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语言运用
7.某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册《陶诗画意》,请你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中的“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构思画面内容。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60字。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题干中所给的诗句既是扩展的提示句,又是扩展的中心句。答题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要把诗句的意境扩展开来。
答案:纱帐被风吹起,一片叶子在地上翻转,瘦削的诗人披上衣裳坐了起来,一只小猫依偎在诗人身边不愿离开。
8.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             ;杜甫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用满腔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片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终于明白:生命终归会结束,价值将永存世间。?
解析:根据语段中心句来看,所写句子应展现生命的价值。另外,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答案:屈原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满怀高洁之志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含屈忍辱,发愤著书,用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意义 谭嗣同面对屠刀,仰天长笑,用一腔刚毅之血见证了生命的价值(写出两句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