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练习】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练习】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08 21:41:28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23 项脊轩志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堤堰/偃仰 迨及/骀荡 扃牖/良莠不齐
B.先妣/秕谷 婢女/辅弼 垣墙/流水潺湲
C.开辟/复辟 栏楯/遁形 水獭/万籁无声
D.长号/号角 栖息/休憩 冥然/彻夜不瞑
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yàn/yǎn,dài,yǒu;B项,读音依次为bǐ,bì,yuán;C项,读音依次为pì/bì,shǔn/dùn,tǎ/lài;D项,读音依次为háo/hào,qī/qì,míng。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置:安放
先妣抚之甚厚
先妣:已故的母亲
B.日过午已昏
昏:黄昏
尘泥渗漉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C.妪每谓余曰
每:每次
读书久不效
不效:没有效果
D.述诸小妹语曰
述:陈述
风影移动,珊珊可爱
珊珊:美好的样子
解析:B项,“昏”意为“昏暗”;C项,“每”意为“经常,不止一次”;D项,“述”意为“转述”。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用;B项,助词,表疑问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C项,均为介词,在;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C.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杂然相许
解析:A、B、D三项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为转折连词,然而。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雨泽下注 ②垣墙周庭 ③亦遂增胜 ④乳二世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⑥范增数目项王 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⑧欲穷其林
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C.①⑥/②④⑦/③/⑤/⑧
D.①②/④⑤/⑥⑦/③/⑧
解析:①⑤为名词作状语,②④⑥为名词用作动词,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⑦为名词的意动用法,⑧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娘以指叩门扉   叩:敲击。
B.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等到。
C.逾庖而宴
宴:宴席。
D.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解析:C项,宴:去吃饭。
答案:C
7.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能以足音辨人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④先大母婢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①介词,凭借,根据;②连词,而;③形容词,在……之先;④形容词,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答案:D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B.这段文字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这段文字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解析:D项,“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理解有误。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答案:(1)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2)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恐怕可以等待吧!”
三、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归有光文选》)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⑤缗(mín):这里指杂芜。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去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适
适:适意、舒适。
C.而中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而僭为之记
僭:谦辞,超越本分。[]
解析:C项,中:心中。
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D项,介词,在。A项,代词,指旧国旧都/音节助词,无意义;B项,副词,常常/副词,每逢,每次;C项,副词,表推测,大概/名词,古称伞。
答案:D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②表现的是淀山公为官的声名和功绩很大,④虽与“悠然见南山”情景相近,但属于作者少时的经历,⑤叙写登泰山等为官时的经历,目的是与马鞍山对比。
答案: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僦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解析:B项,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此山之后。
答案: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解析:参考译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任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答案:(1)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任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3)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四、语言运用
15.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与示例句式相同,语意相关。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讽谏被贬,却寄情山水,不是写下了精神世界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永州八记》?
答案:战国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16.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连贯、简洁,不得出现数字。
近年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支出比例统计表
    国家分项     
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
美国
英国
巴西
印度
中国
经济增长率
3%
2.3%
6%
6.8%
9.6%
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
16%
21%
14%
13%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远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1)       。然而,我国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发展支出方面还存在欠缺。例如教育、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就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协调,(2)       ,甚至低于经济落后于我们的印度。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3)       ,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缔造“幸福中国”。?
解析:“经济增长率”一栏,属于横向比较,不仅要与美、英等发达国家比,还要与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比,而“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则偏低。
答案:(1)而且高于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2)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
(3)大力增加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课时训练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弱冠 夺冠 冠名权 勇冠三军
B.宰相 扮相 相对论 相映成趣
C.与共 与会 参与者 与人方便
D.乘机 乘凉 乘务员 千乘之国
解析:A项,均读guàn;B项,读音依次为xiàng,xiàng,xiāng,xiāng;C项,读音依次为yǔ,yù,yù,yǔ;D项,读音依次为chéng,chéng,chéng,shèng。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
解析:①师旅:侵略的军队;⑤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均为介词,比;B项,均为介词,用;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
答案:C
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冠者五六人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则何以哉 ⑥尔何如 ⑦何伤乎 ⑧为国以礼
A.①④⑥⑦/②/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解析:①⑤⑥⑦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③④⑧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B.舍瑟而作
C.莫春者
D.早缫而绪[]
解析:A项,“希”通“稀”,稀疏;C项,“莫”通“暮”;D项,“而”通“尔”,你们。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6.阅读文段,完成第6~9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责备。[]
C.夫子何哂由也
哂:笑。
D.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长叹的样子。
解析:B项,让:谦让。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动词,赞成/语助词,用在句末表反诘;B项,表陈述语气/表疑问语气;C项,均为动词,治理;D项,代词,这件事/代词,指千乘之国。
答案:C
8.下列对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停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解析:C项,曾晳没有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答案:(1)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2)如果公西华(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三、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军,驻扎。
B.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疾:弊病,弊端。
C.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使:让。
D.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病:忧虑,担心。
解析:C项,使:假如,如果。
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来源:学

网]
C.
D.
解析:A项,均为介词,在。B项,动词,认为/介词,凭借;C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D项,代词,指代道/助词,的。
答案:A
1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被困陈蔡的窘况的一组是(  )
①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③不得行,绝粮 ④从者病,莫能兴 ⑤君子亦有穷乎 ⑥弟子有愠心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①说陈蔡大夫派人围困孔子,还没有谈及“窘况”;②说孔子遭围困却依然讲诵弦歌不断,表明他的乐观;⑤只是子路的问话。[]
答案: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人手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颜回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世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
D.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子路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析:D项,“子路”和“子贡”位置颠倒了,应该是“子路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解析: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交界的地方,楚昭王就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他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人手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都站不起来了。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于困厄,但小人困窘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闻强识的人吗?”
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种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是我们还不够仁爱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也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让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些原因吗?仲由,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之死)呢?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剖心的事)呢?”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它,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为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要求被世人容纳。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并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如果)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求救)。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这样孔子得以脱身。
答案:(1)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
(2)(如果)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四、语言运用
15.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一致。
北大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
我认为,孔子?
?
解析:解答仿写题要做到两点:一是“形似”,即仿写出的句子与原句在句式上要一致。原句结构“……是……,却……的人;是……,却……的人”,仿写出的句子必须符合这一结构。二是“神似”,即仿写出的句子在内部关系上要与原句一致。原句“却”前后语意转折,“却”后为赞扬孔子高尚品格的内容,仿句也要符合这一特点。
答案:(1)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
(2)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
1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寒冬腊月,杭州市图书馆被网友称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让其温度陡增的是一条微博,大致内容是: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有人无法接受,找到馆长禇树青,禇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禇树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博上的言论是他早在两年前说过的话,意思大致相同,但原话是“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禇树青感慨,“公共图书馆本就应该是这样子”,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值得反思。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首先,由“两年前说过”可见这并非新闻,但旧闻和新闻一样引人注意,这是须思考的第一点。其次,“公共图书馆本就应该是这样子”,从中看出这是常规、常识,这也是对问题最本质的认识。第三,该材料提及“乞丐和拾荒者”能否进入图书馆的问题,结合这点可以想到公民的权利。
答案:反思:①旧闻成新闻,还能引发全民热议,只因现实中很多“常识”被有意无意地遗忘,“公共图书馆本就应该是这样子”,再次强调每个人都有进入图书馆阅读的权利。②乞丐和拾荒者享有公民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没有法律规定他们不得进入图书馆,他们的权利应受到尊重。[]课时训练20 种树郭橐驼传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始:当初,原来。
B.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舒:舒展。
C.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密:结实。
D.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年长。
解析:D项,长:治理。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C.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D.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解析:A项,“其实”古义为“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C项,“小人”古义为“小民,地位低的人”,今义与“君子”相对,指人格卑鄙的人;D项,“以致”古义为两个词,意为“来使……发展”,今义为连词。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动词,像/代词,你,你们;B项,均为连词,却;C项,介词,把/介词,用;D项,副词,尚且/连词,而且。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故不我若也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B.惟兄嫂是依
C.不知始何名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解析:A项,省略句,其余三项和示例一样,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解析:①③④⑦是名词用作动词,②⑧是名词作状语,⑤⑥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B.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C.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烦:厌烦。
D.字而幼孩
字:养育。
解析:C项,烦:繁多。
答案:C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是(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④不害其长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
解析:①说其他种植者效仿却不得要领,⑤其他种植者的错误做法,⑥官吏对老百姓的做法。
答案:B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寓言体的传记,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第二段文字重点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树“硕茂”的原因。
B.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C.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D.第三段文字重点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对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在“爱”民,其实是在害民。
解析:D项,手法不是“对比”,是“类比”,因为“长人者”和“他植者”是同一类型的人。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2)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答案:(1)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
(2)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当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啊。
三、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已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等同、相等。
B.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罹:遭到。
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用事:使用的事情。
D.尤精西汉诗骚
诗骚:《诗经》和《离骚》。
解析:C项,用事:掌权执政。
答案:C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D项,“之”都是代词,指柳宗元。A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关系。B项,动词,做(任职)/动词,从事,经营。C项,代词,他/代词,那。
答案:D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为朋友着想及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禹锡有母年高 ②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③当时流辈咸推之 ④蕴骚人之郁悼 ⑤仍出私钱赎之 ⑥请以柳州授禹锡[]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解析:②说的是他有才能、才华,③指的是当时的人很推崇他,④说他有诗人的情怀。[]
答案: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政治上,柳宗元没有显示出他的才能来,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D.柳宗元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当得知朋友要远贬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想替朋友减轻点痛苦。
解析:B项,并非是皇帝居位不久,而是王叔文自己任职不久就失败了。
答案: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2)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3)吾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解析:参考译文: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的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哀痛悲伤。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办理柳宗元的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答案:(1)(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
(2)(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
(3)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四、语言运用
15.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
①它是柳宗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
②进入庙中,我们在中厅参观了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
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
④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
⑤我和同行数人怀着对这位先贤哲人景仰之心双手合十依次深情地膜拜。
⑥庙门正上方竖排石刻“柳子庙”三个苍劲雄伟的大字。
⑦在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后墙正中,书有醒目的竖体“利民”两字,这应是其思想的精华。
答案:④①⑥③②⑦⑤
16.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答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课时训练22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何/为欢几何 禀赋/秉烛夜游 假日/久假不归
B.俊秀/崇山峻岭 天伦/沦肌浃髓 羽觞/无服之殇
C.乐章/赏心乐事 盘桓/横亘连绵 追溯/横槊赋诗
D.娟秀/狷介耿直 奢靡/风靡一时 饮马/饮水思源
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wèi/wéi,bǐng,jià/jiǎ;B项,读音依次为jùn,lún,shāng;C项,读音依次为yuè/lè,huán/gèn,sù/shuò;D项,读音依次为juān/juàn,mí/mǐ,yìn/yǐn。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自然
B.序天伦之乐事
天伦:伦理、道德
C.开琼筵以坐花
琼筵:美玉
D.飞羽觞而醉月
羽觞:如羽毛般的酒器
解析:B项,“天伦”意为“天然的伦次”,此指兄弟;C项,“琼筵”意为“美好的筵席”;D项,“羽觞”意为“酒器,形如雀鸟”。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B.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C.大块假我以文章
D.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解析: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动词,迎/动词,违背,不顺从;B项,动词,如同,好像/动词,比得上;C项,动词,陈述,表白/动词,申理,洗雪;D项,均为动词,表判断。
答案:D
5.填空。
李白(701—762),字   ,号     。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志气宏放,是我国文学史上继    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答案:太白 青莲居士 屈原 诗仙[]
二、课内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有以也      良:确实。
B.大块假我以文章
假:给予。
C.幽赏未已
幽:幽雅景致。[]
D.序天伦之乐事
序:序列。
解析:D项,“序”通“叙”,叙说。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②开琼筵以坐花
③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良有以也
A.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C.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D.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解析:①介词,用;②连词,而,或不译;③连词,又;④代词,这样,指原因。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语借用《庄子·刻意》中的典故表明人生欢乐无限,今晚要尽情欢乐。
B.从“浮生若梦”到“秉烛夜游”,表达的是及时行乐、在宴会上尽情欢乐的思想感情。
C.全文虽然写了如诗如画的美景,又畅叙天伦之乐,但读起来感到低沉,充满消极的思想。
D.“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成了万口传诵的名句,一方面体现了春景的特色,另一方面将审美的主体拟人化,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解析:A项,“无限”应为“有限”;C项,不感到低沉,也没有消极的思想;D项,“主体”应为“客体”。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答案:(1)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2)摆开美好的筵席,坐于花丛之间,飞快地斟满雀鸟状的酒杯,陶醉于月下。
三、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秋湖觞芰①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②,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③。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④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⑤山水之家,徐、黄⑥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秋湖觞芰:秋湖,指江苏扬州的瘦西湖,作者曾燠(yù)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出任两淮盐运史,并在扬州设有驿馆。因在闰六月游湖,故称“秋湖”。“觞”,古代称酒杯,此处含有饮酒欣赏的意思。芰(jì),指菱、荷一类水生植物。②香海之慈云:指香海慈云,它是位于湖中小金山上的一个私家园林,也是古代扬州二十四景之一。③远公之社:指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为弘扬佛法而开创的莲社。④双蕖(qú)之怨:“双蕖怨”为古代乐府曲名。⑤和⑥中的“董、巨”“徐、黄”指的是董源、巨然、徐熙、黄筌,他们都是南唐至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嫩:轻、微。
B.桥亭暂过,天水忽空
空:空旷、开阔。
C.或因人事之乖
乖:不顺、不和谐。
D.可以娱嘉宾,容拙吏
拙:笨拙、不聪慧。
解析:D项,拙:普通、一般。
答案:D
11.下列各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胜游”(即“畅快游览”)感觉的一组是(  )
①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 ②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 ③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④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⑤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解析:②表示作者的一种遗憾,③表达作者对朋友相聚的热情,④作者交代出游前的天气。因此这三个句子均不属于作者的“胜游”感觉。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给诗集作的序文中,采用了大量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B.本文不但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等主要景点的行游过程,而且交代了《秋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说明简明,语言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
D.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秋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从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解析:A项,根据标题和文本内容来看,这不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而是给一本名为“秋湖觞芰图”的画集作的序文。
答案:A[]
13.用斜线(/)给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答案: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解析:参考译文:去年今天,我们把瘦西湖湖水画进了图画里;今年逢上闰六月,正好是莲花开放的时节。我们踏着芳草沿着老路出门,沿着竹林来到新雨过后的湖边。只见深深浅浅的菱叶和荷叶,同去年游览时看到的景况一点没变;只是因为有的朋友聚散离合,所以这次已不同于上一次了。我们感触一年四季新陈代谢的变化,更珍惜朋友双方难得的重逢相聚。虽然好的聚会不能常常有,但美好的宴席却应该再次摆设。
在这个时候,早晨的凉气还很轻微,残余的暑气将要收敛了。湖水涨满了茱萸湾,清风吹拂着城墙边的杨柳。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有老僧前来迎接大家,许多嘉宾都到齐了。那就是从慧因寺前乘船出发呀。
不一会儿就解开彩色的缆绳由纤夫牵着慢慢往前行,看上去就像忽然落下一道彩虹。一穿过桥亭,前面的天空和水面忽然显得空旷开阔起来。大家上岸走进湖中小金山上的“香海慈云”园林,看见这里建有像琅玕美玉似的宫室。游客行走在绿树丛中就好像漂浮在绿色波涛里一样,又好像怀疑自己是在乘着太乙之星遨游;那白羽飘摇出来的芳香,仿佛可以联结上慧远大师的莲社。那就是在靠近净香园的地方稍事休息呀。
于是过了莲性寺,沿着筱园的堤岸向前走,那边有一座楼,很适宜放声吟咏。旁边有三间屋子,屋前有一个小池。微微的凉风送来香气,才升起的太阳散发着光芒。我们铺好鲜丽的桌布,摆上美味佳肴,品尝着用碧筩之杯盛的酒,切削着从华峰那边采来的藕,歌咏着元遗山的乐府曲,吟诵着谢灵运的五言诗。那就是在高咏楼饮酒作乐呀。
一会儿余下的酒已经喝完,大家清雅的兴致却还没有消散。一行人正准备登上返回山阴的游船时,又从曲院那边飘来一阵阵带有荷香的微风。另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向渺茫幽远的地方,有种磬乐般奏出的声音清悠地回荡在水面。前面有一座庵堂被树丛半遮着,许多树木枝条交错留下浓荫。我们来到还挂着露珠的竹林里喝茶,让林风吹拂着醒酒。那就是在返回的途中游访桃花庵呀。
唉!哪里没有水,哪里没有花?有时因为人和事的不如意,不免很少有这样畅快游览的机会。只有这大江南北,天时调和,年岁丰熟,政事不忙,刑法清正,官吏有空余时间,百姓没有骚动的事情。(我才)能够跟在诸君的后面,重开去年的宴席。能够用这种方式来娱乐尊贵的宾客,容纳普通的官员。说起来这不是大幸吗?所以应该把此次游湖的情形记叙下来。于是有像古时董(源)、巨(然)那样的山水画名家,和徐(熙)、黄(筌)那样的绘画高手。他们分别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那画慧因寺的,是钱塘人钱玉鱼;那画净香园的,是长洲的袁竹室;那画桃花庵的,是如皋的陈肖生;那画高吟楼的,是全椒的吴山尊。图画中的那些宾客,大概十人中有八人,(也有人翻译成“总共有十八人”)还各自写的诗。我就作了这篇序。
答案:(1)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
(2)他们分别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
四、语言运用
15.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后人尊称李白为“诗仙”,这构成了一种错觉,①  李白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这是可悲的误会。②  ,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和进取之间徘徊,李白③  既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④  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
解析:第①处应填入一个表示推测的词语;第②处后面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否定了上文,所以此处可填“其实”;第③处后面的文字和上文构成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可填“却”;第④处后面的文字和上文构成并列关系,所以此处可填“同时”。
答案:好像 其实 却 同时
16.请根据上下文仿写句子。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        ;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万国瞩目的四库全书……?
解析:根据语境来看,所写句子内容应分别与其前面内容的叙述角度一致。第一处与“珠落玉盘的琵琶”一致,第二处与“是李白的杯中酒”一致。
答案:是高山流水的琴瑟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课时训练24 游沙湖 苦斋记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楹联(yíng)     黄蘖(bì)
栎树(lì)
蓬头垢面(gòu)
B.颖悟(yǐng)
动辄(zhé)
浸润(jìn)
稗官野史(bài)
C.汩汩(gǔ)
苦楝(jiān)
拊掌(fǔ)
熠熠生辉(yì)
D.茹啖(dàn)
蹑屐(shè)
菽麦(shū)
酩酊大醉(mǐng)[]
解析:A项,“蘖”应读“bò”;C项,“楝”应读“liàn”;D项,“蹑”应读“niè”。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坐于华堂之上    燕坐:安坐。
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倚伏:依托。
C.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中间。
D.运穷福艾
艾:停止。
解析:C项,中:受到。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均为兼词,于此;B项,介词,比/介词,到;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D项,代词,这(道理)/结构助词,的。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②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③君看流水尚能西 ④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⑤野蜂巢其间 ⑥不可以实疏粝 ⑦名其室曰苦斋
A.①③⑤/②/④⑥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
D.①④⑤⑦/②⑥/③
解析:①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③④⑤⑦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B
5.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③覆之以茆 ④岸外而臼中 ⑤燕坐于华堂之上 ⑥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⑦风从北来者 ⑧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A.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B.①②/⑥③⑤/④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D.①②⑥/③⑤⑧/④/⑦
解析:①②⑥为判断句,③⑤⑧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④为主谓倒装句,⑦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钅句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氵节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臼中       岸:高。
B.能已积热
已:止,消,治。
C.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去:距离。
D.一旦运穷福艾
一旦:一天之间。
解析:D项,一旦:忽然有一天。
答案:D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三组,都能说明“乐与苦,相为倚伏”的一项是(  )
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②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③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④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⑤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⑥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解析:②突出槚荼之苦,④写“从者”来此居住的原因,因此含有②④的应排除。
答案:C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前一部分的事与景和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作者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相同。
解析:D项,“作者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相同”有误。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2)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答案:(1)开始吃的时候感到很苦涩难以下咽,时间长了就更觉得它甘甜,能治愈积热,消除燥热心烦的疾病。
(2)人们只知道优越是快乐,却不知道艰苦也是快乐,人们只知道享受自己的快乐,却不知道痛苦也是由快乐带来的。
三、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⑤,余当鼓缶而和焉。
(选自《宋学士全集》)
注:①伪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
惩:惩办、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
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
解析:B项,惩:恐惧、害怕。
答案:B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动词,成为/介词,对,向;B项,介词,在;C项,代词,自己的/语气副词;D项,连词,表目的/连词,表转折。
答案:B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  )
①未乱时稍有禄食 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 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 ⑥仁杰尚歌以发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①是说“未乱时”,⑤指诗经时代,“成周盛时”,⑥说的是“余他日南归”时所希望的。
答案:C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解析:B项,这种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解析:(1)“意”意为“料想”,“修饬”意为“修葺整顿”,“观”意为“景象、气象”。“未之见”为宾语前置句。(2)“艺”意为“种植”。(3)“虽”意为“即使”,“宁……乎”为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诸暨是绍兴府的属县,和婺州接壤。国朝刚攻下婺州时,正在进攻张士诚的伪吴政权,两军相持,没有决出胜负,双方的军队都驻守在诸暨界上。张士诚依仗诸暨为屏障,趁机出兵突袭侵扰(国朝军队),两军相互杀戮没有一会停歇。所以诸暨蒙受兵祸最为严重。高楼豪宅,被焚烧成瓦块灰烬;竹树花石,被砍伐弄断来制作攻守的工事和器具,或作为薪柴。百姓苦于兵祸,大都逃避到深山大谷中居住,抛弃了故宅而不敢居住。经过这里的人见了(都)为之伤怀。
现在国家平静稳定了已经十多年,百姓都安居乐业。我料想天下一定会有修葺整顿房舍居室而恢复太平盛世景象的人,但我(一时)还没看到。今年,诸暨县士子方伯修对我讲:他的朋友张仁杰先生,住在诸暨城北门外,旧宅已经毁于战火了。等到战争结束后,才重新开辟旧址,铲除了荒草瓦砾,修造房屋十多楹。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竹子,四季应时的各色花木也环绕着种植在房舍附近。放琴的架子、温酒的炉子、写诗作画的器具,都陈列在室内。张仁杰在未发生战乱时曾有不厚的俸禄,到现在,州县多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应,以写诗作文来自娱,十分自得。他为自己的房舍取名为“新雨山房”,希望能够由我来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一所宅院的兴和废,是一件很小的历史事件,但可以从中看到世道的安定和混乱、百姓的劳苦和安逸,并非没有根据的。当战争正值惨烈的时候,人们虽然拥有儿女财物却担心不能保全,即使有供居住的房舍,可难道还有空维护修缮并体会居住在其中的安适吗?粮草等军需品的缴纳,整天呼喊着的征缴的人站满了门庭,即使有美丽的花草、可供娱乐的诗酒,谁又能享受其中的快乐呢?现在张仁杰能够活动在一个房子之中,来观察时事事物的变化,穷尽性情所安,谁使他能得到这种生活的?不正是在上位的人铲除祸乱使天下重归安定太平的功劳吗?
从古以来极太平的时期,贤能之士得以在朝廷之上发挥其才干,田间的百姓能安于下位但不知这种政局怎样得来的。但他们饱足之后,歌啸吟咏,整饬有序地自然成文,成就了周朝鼎盛时期的诗章,就是这样的。怎么就知道现在不如古昔呢?张仁杰先生你就尝试着去做吧。我改天南归,驾着小车经过诸暨的北门,会寻找种有竹子的人家去拜访你呀。希望张仁杰先生能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我会击缶来唱和。
答案:(1)我料想天下一定会有修葺整顿房舍居室而恢复太平盛世景象的人,但我(一时)还没看到。
(2)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竹子,四季应时的各色花木也环绕着种植在房舍附近。
(3)即使有供居住的房舍,可难道还有空维护修缮并体会居住在其中的安适吗?
四、语言运用
15.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解析:短句变长句,首先要分析各个句子,确定一个句子当主干,然后将其他小短句通过增删等方法变换成定语或者状语,之后修改使之通顺并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答案: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