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1.理清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史实。
1.通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两面性,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2.提取相关史料中的信息,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1.通过学习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2.通过对外国侵华历史的学习,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1.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1895
1898
1896
1899
1900
中国人的不断斗争
时空观念
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
公车上书
1901
《辛丑条约》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根据下列材料并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分析归纳维新运动的背景。
1895-1913年,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 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主张“君民共主”。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一、戊戌维新运动
2、过程:
1895
公车上书
1898,6
《定国是诏》
1898,9
戊戌政变
维新运动序幕的拉开
变法图存梦破碎
百日维新
运动的高潮
运动失败的原因: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强大
维新派过于软弱
袁世凯的出卖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的基础
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民族资产阶级不够强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或打着孔子的旗号否定君主专制)。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指出封建治治者尊奉的古文学经是“伪经”,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宣扬托古改制,阐发了变法的理论依据。两部著作打着孔子儒学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根据下列材料, 分析归纳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问题探究
(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
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小试牛刀
C
一、戊戌维新运动
3、影响: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对我国原有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虽然变法只持续了一百多天,但是它的成果却为近代思想奠定了基础,敲醒了中国人 中国思想文化界面貌焕然一新,引进新的思想,萌生了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界在诗歌、文体方面也有了巨大进步。
——王书言《试论戊戌变法对中国思想动向的影响研究》
历史影响: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根据下列材料及教材P110相关内容, 归纳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
一、戊戌维新运动
3、影响:
学思之窗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根据史料指出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这段史料说明,"百日维新"所涉及的变法内容,尽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其本身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的,强调传统的"义理之学"是不可动摇之根本,对于"西学"只是考虑接受"切于时务者"。这表明维新运动受到种种限制,尤其难以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变革,故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2021·福建高考)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小试牛刀
A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引发一系列冲突;
②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
③鸦片战争以来,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根据教材P110及材料内容, 归纳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但也存在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和盲目排外的弊端。
二、义和团运动
2、过程:
如何评价该口号?
口号:“扶清灭洋”
二、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慈禧太后采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逃亡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抗击八国联军
1900 年 6 月 10 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 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 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 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清政府的态度
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客观:
主观:
②浓厚的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
③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
④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⑤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的落后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二、义和团运动
3、结果:
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
上谕: 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即著该护督督饬地方文武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光绪朝东华录》
材料: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积极: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3)局限: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 评价义和团运动 。
问题探究
三、危机加剧
1、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历史》
根据教材P111第一段及材料内容, 归纳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
(3)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
三、危机加剧
1、八国联军侵华:
(1)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联军在廊坊、天津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打击;
(3)7、8月相继占领天津、北京,并将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
战争影响:
(1)军事危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政治危机: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三、危机加剧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8月,65岁的慈禧太后在接见怀来县知县吴永时放声大哭:“予与皇帝连日行数百里,竟不见一百姓,官吏更绝迹无睹。”哭罢,又告诉吴永路上苦状:“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无打水之器具,或井中浮有人头……”
联军统帅瓦德西曾下令,特许联军公开抢劫三日。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1900)
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 归纳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公然违抗慈禧命令,与列强达成合作协议,列强承诺不进入长江流域,各总督承诺保护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史称东南互保。
拓展延伸
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腐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
——戴玄之:《盛宣怀与东南互保》
太平天国运动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督抚权力变大
洋务运动
督抚财政权进一步加强
东南互保
中央权力式微,
地方权力扩张
1851
1861
1900
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已动摇
B.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小试牛刀
A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使馆区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三、危机加剧
2、《辛丑条约》:
(1)政治色彩突出: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以华制华。
(3)没有割地条约;
(4)赔款数额巨大;
(5)突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与以往条约相比,《辛丑条约》有什么新特点:
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3)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
探究拓展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这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将自然完成社会转型
C.资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D.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
A
小试牛刀
1856
1894
1901
1842
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半殖半封建华进一步加深
半殖半封建化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
1840
1860
1895
时空观念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危机加剧
本课小结
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
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小题狂练
C
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
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
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C
小题狂练
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 此道密旨( )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B
小题狂练
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
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朝廷
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
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B
小题狂练
作业:
1.研读本节教材内容;
2.完成本课习题;
3.预习第19课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