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2 熔化和凝固》2022年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2 熔化和凝固》2022年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15 18:2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2 熔化和凝固》2022年同步练习卷(1)
一 、单选题
1.下列各例中属于物质熔化的是
A. 卫生球逐渐变小或消失 B. 在荷叶、石块上出现露水
C. 盐放入水中成盐水 D. 钢锭加热到以上时变成“钢水”
2.下列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A. 冰和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要吸热
B. 冬季寒冷的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C. 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D. 冰箱内取出冻肉变软是熔化现象,要放热
3.下列物态变化的吸放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 樟脑丸变小 B. 露珠的形成
C. “雾凇”的形成 D. 河水结冰
4.学习了热学的相关知识后,小芳所作的下列小结中,正确的是

A. 金属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 冰的温度一定低于
C. 汽化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D. 固体吸收热量熔化时,温度一定会升高
5.入冬后,某日早上,肥城龙山河的水面结冰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面结冰说明当天的最低气温低于
B. 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C. 水结成冰要吸热
D. 水结冰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霜的形成所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
6.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水,下面的图象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A. B.
C. D.
7.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
A. B.
C. D.
二 、实验题
8.小明同学用某种物质做熔化实验,如图所示,当物体温度达到时,每隔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得到下面的一组数据:
时间
温度
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这种物质一定是 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这种物质的熔点是 ______
在第内该物质处于 ______ 状态.
9.冬季的积雪对公路行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路况的改变。路面积雪经车辆压实后,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减小,汽车易左右滑摆。同时,汽车的制动距离也难以控制,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积雪厚度在,气温在度左右时危害最大,会出现“夜冻昼化”的现象。为防止出现意外事故,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这样可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请你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进行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
猜想:______;理由: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
、所需器材:______。
、实验主要步骤:______。
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的依据是______。
分析与交流:除了在路面上撒盐外,还有别的方法吗?请你写出来并比较哪种方法更好?
方法:______。
道理:______。
三 、简答题
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
11.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范围内熔化和凝固,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建筑材料来调节室温,其道理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卫生球会直接变成气体而消失,发生的是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露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发生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盐在水中变成盐水,发生的是溶解现象,此过程不需加热,但必须有液体,故不符合题意;
、固态的钢锭变成液态的“钢水”,发生的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
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根据选项中物态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和六种物态变化名称正确判断各选项中的物态变化。
此题主要考查了熔化的定义,比较简单,但容易出错,要认真分析判断。
2.【答案】C;
【解析】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错误;
、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此过程吸收热量。故错误;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正确;
、冻肉变软是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现象,此过程要吸热。故错误。
故选:。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物态的相变过程,根据选项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分析。
3.【答案】A;
【解析】解:、樟脑丸变小,樟脑丸由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放热;
、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此过程放热。
故只有是吸热的。
故选:。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4.【答案】A;
【解析】
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变;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等于;
汽化有两种方式:①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②沸腾,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
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化过程特点的掌握和理解,以及汽化的两种方式的考查,是中招的热点。
A.因为金属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正确
B.冰在熔化过程,或者达到熔点的时候,温度就是,故不正确;
C.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故不正确;
固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的热量用来完成熔化,故不正确。
故选。
5.【答案】A;
【解析】解:、水的凝固点是,但在时水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所以要使水结冰,温度应低于,故正确;
水结冰是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凝固放热,故错误;
水结冰是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变化固态的冰,属于凝华,故错误。
故选:。
要解答些题需了解常见物质的凝固点,水的凝固点;
六种物态变化及它们的吸、放热情况: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要解答些题需了解常见物质的凝固点、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的吸、放热情况。
6.【答案】B;
【解析】解: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要知道冰是晶体,并且冰的熔点是,所以冰在熔化过程保持不变。
A、是熔化图象,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但熔点不是,故A错误;
B、熔点是,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正确;
C、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到一定温度后,温度不在下降,且熔点不是,故C错误。
D、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错误;
故选:。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的熔化过程的特点:知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同时要知道冰的熔点是,知道冰块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
该题考查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象,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7.【答案】C;
【解析】解:
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是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变成了冰,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因为冰是晶体,所以从图中找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即可。
A、由图知,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但凝固点不是,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点为,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冰的熔化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液体温度降低到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水的凝固特点,故C符合题意。
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首先明确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是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凝固形成的,其次要明确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该题考查物态变化以及晶体的凝固与熔化图象与非晶体凝固、熔化图象的区别,关键是搞清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和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8.【答案】晶体;80;固液共存;
【解析】解:读取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这种物质在第到第这段时间里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它有一定的熔点,因此一定是晶体;
表格中第到第这段时间,物质始终处于不变,说明这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
在第时,物质处于熔化的过程中,因此,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故答案为:
晶体;

固液共存.
通过实验数据来判断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是否这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吸热,但温度不升高.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温度下,吸热但不升温时的温度,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
读图第时的温度值,并观察这一温度点的前后温度,看是否处于熔化状态,即可判断其此时所处的状态.
在有关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实验中,不管是通过数据还是图象来进行分析,其关键都是要学会寻找关键的时间点和温度点,通过看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来判断晶体与非晶体,再根据具体的时间点和温度点来判断具体的熔点温度、熔化或凝固时间、物质所处的状态等.
9.【答案】水中杂质越多,水的凝固点越低或混合物的凝固点降低 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 水杯、温度计、冰箱 取相同的三个杯子,盛相同体积的清水、淡盐水、浓盐水,放入冰箱里,每隔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温度,并观察是否有结冰现象 若结冰,结冰的顺序是否是清水、淡盐水、浓盐水。说明猜想正确 在冰面上撒些沙子 在冰面上撒些沙子,增大车辆与路面摩擦的摩擦 ;
【解析】解:因为由题中的信息可知:撒大量的盐,可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所以猜想:水中杂质越多,水的凝固点越低或混合物的凝固点降低。
要验证晶体的熔点是否与杂质有关,应用控制变量法,即用相同的杯子,盛相同体积的清水、淡盐水、浓盐水放入相同的冰箱里,分别测出其凝固点,进行比较。
答:
猜想:水中杂质越多,水的凝固点越低或混合物的凝固点降低。
理由: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
实验方案及主要步骤:取相同的三个杯子,盛相同体积的清水、淡盐水、浓盐水,放入冰箱里,每隔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温度,并观察是否有结冰现象,
若结冰,看看结冰的顺序是否是清水、淡盐水、浓盐水,如果是,说明猜想正确
此题为开放试题,可以从增大车辆与路面摩擦的方法考虑,所以答案是:在冰面上撒些沙子,增大车辆与路面摩擦的摩擦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晶体的熔点也会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晶体的熔点是否与杂质有关的实验时候,应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点与杂质是否有关的了解,以及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10.【答案】答:从冰箱冷冻室的冻鱼温度(远)低于0℃,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鱼吸热升温;与鱼接触的水温度达到0℃时,鱼的温度仍低于0℃,水放热凝固成冰;鱼继续吸热升温,与鱼接触的冰放热降温,与冰接触的水放热凝固,如此往复,直至鱼完全解冻,冰达到最厚.;
【解析】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
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要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要不断放热.
此题重点考查了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只有两个条件同时都具备时,晶体才能熔化或凝固.
11.【答案】答:当室内的温度升高超过40℃时,聚乙烯材料熔化,从室内吸收热量,使室内的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当室内的温度降低低于15℃时,聚乙烯材料凝固放热,使室内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所以这种材料有调节室温的作用。;
【解析】
根据聚乙烯材料的特性以及物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特点进行解答。
考查了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