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2分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和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突破。2022年9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获得的科学数据,揭示了现今火星浅表精细结构和物性特征,为深入认识火星地质演化与环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环火星轨道后,处于( )
①地月系②太阳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火星上的夜晚可能用肉眼观察到( )
A.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 B.水星在小行星中穿梭
C.土星遮住火星的卫星 D.圆圆的地球挂在天空
3.假如地球上没有大气,我们将看不到( )
A.月亮的圆缺 B.恒星的光亮
C.彗星的长尾 D.流星的光迹
2020年12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双子座流星雨如约光临地球。双子座流星雨是法厄同小行星造成的流星雨,直径5.1公里,每1.4年绕太阳一周。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双子座流星雨的小行星不属于(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天体
5.下列关于观测此次流星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较好的观测地点为远离城市灯光污染,且海拔较高的地方
B.尽量选择靠近水域和公路、铁路的农家院落观测
C.看流星雨时采取坐和躺的姿势能减轻疲劳,椅子和防潮垫是必需品
D.正值冬季,后半夜的温度非常低,欣赏流星雨要从头到脚用厚衣服来“武装”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第一颗太阳卫星“羲和”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送入太空,揭开了我国“卫星探日”的序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①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
②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干尺浪。入竹万竿斜。
③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
④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太阳活动强烈时,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活力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
太阳耀斑是太阳表面大气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活动现象,是太阳活动爆发最直接的表现形式。2017年9月6日,太阳爆发了一次X9.3级特大耀斑,是继2005年9月7日之后爆发的最强耀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次太阳耀斑发生在( )
A.对流层 B.色球层 C.光球层 D.日冕层
8.此次太阳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扰动地球的磁场 B.有线电通信中断
C.干扰地球电离层 D.产生极光现象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进入预定轨道的问天实验舱( )
A.属于自然天体 B.位于太阳系
C.位于河外星系 D.能自行发光发热
10.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后,在“上天”过程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地壳 B.地壳、地幔、地核
C.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12.“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丙—丁段有利于高空飞行 D.丁—戊段大气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山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时段( )
①山坡降温快 ②山谷降温快
③同一海拔高度山坡气压高 ④同一海拔高度山谷气温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伴随图示形势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近地面气流由山谷流向山坡 B.山坡气温高于山谷
C.可能产生降水 D.山坡遭受冻害的概率低于山谷
海水透明度表示海水的能见程度,数值越大,说明透明度越高。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域某年8月海水透明度等值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测a地海域海水透明度是( )
A.11 B.13 C.16 D.20
16.a地所在海域东部、北部海水等透明度线密集,主要是因为( )
A.大气降水多 B.沿岸排放污染物多
C.海平面上升 D.海岸线曲折幽深
17.此季节渤海海域海水透明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性质
C.径流量 D.云层厚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6日电,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随着“雪龙”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顺利完成。这次南极考察由“雷龙”船和“雪龙2”船共同执行考察任务,“雪龙2”船于2022年4月20日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1万余海里,“雪龙”船于2022年4月26日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3万全海里。下图为“雪龙2”号去程路线图(上海—中山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盐度最高的是( )
A.上海沿海 B.澳大利亚东北海域 C.新西兰沿海 D.中山站沿海
19.从上海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雪龙2”号吃水深度的变化大致是( )
A.变深 B.变浅 C.先变深后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下图为“利用雨水设计的房屋效果图”,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左图中雨水收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相当于右图中的( )
A.a B.b C.c D.d
21.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列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e减少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58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暑假某野外求生训练营到我国某海岛进行荒岛求生训练,在沙滩上利用水的相变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示意一天中某时段该地海陆等压面分布图。
(1)据图1描述该取水装置的取水过程。(4分)
(2)据图2信息画出该时段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判断对应的时段(白天或夜晚)。(6分)
(3)推测图2所示时段该装置获取淡水较少的原因。(4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拥有奇特的水体景观。2017年8月8日,突如其来的里氏7.0级地震袭击了九寨沟。图1为九寨沟双龙海,图2为水循环示意图。
图1 图2
(1)地震是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本次地震易诱发九寨沟地区崩塌、____、____等地质灾害。(6分)
(2)图中湖泊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____、____,目前我国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环节关系最密切(填数字)。(6分)
(3)6~10月为九寨沟湖泊的丰水期,从水循环的角度,按顺序描述这种现象形成的过程。(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城市地表及大气温度高于周边非城市环境的一种现象。西宁(101.75°E,36.56°N)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当前全省约有40%的人口居住在西宁市,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建筑面积迅速扩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影响日益明显。下图示意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西宁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
(1)描述西宁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特征。(4分)
(2)指出一天中西宁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的时间段,并分析原因。(6分)
(3)西宁在秋冬季的北京时间16~17时出现弱的冷岛效应,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4分)
25.通过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可以比较各地气压的高低,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实况。下图为某日亚洲东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14分)
(1)试画出丙丁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4分)
(2)图中甲区域出现了6级以上大风。试判断甲地的风向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3)比较丙、丁两地该日气温昼夜变化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C 2.A
3.D4.B 5.B
6.B 7.B 8.B
9.B 10.D
11.D 12.D
13.A 14.C
15.A 16.B 17.C
18.B 19.C
20.A 21.B
22.(1)通过塑料薄膜的保温作用,提高膜下温度,加快地表水分蒸发;蒸发的水汽遇到塑料薄膜冷却凝
结成小水滴,顺薄膜从高往低汇集于集水器上方;水滴滴落至集水器;取水管将集水器的水抽出。
(2)夜晚
(3)该时段为夜晚,无太阳辐射,地表温度较低,蒸发较弱,且膜内外的温差较小,冷凝程度较低,获取淡水较少。
【分析】本大题以荒岛求生训练为背景材料,涉及水循环及环节、热力环流、影响淡水获取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塑料薄膜能够透射太阳辐射,阻挡长波辐射的原理,对膜内起到保温作用,使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温,加快地表水分的蒸发;蒸发的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水汽沿着薄膜汇集类似于水汽输送;水滴在集水器上部滴落至集水器形成降水;取水管将汇集至集水器的淡水取出。
(2)读图可知,根据所学知识“低低高高”可知,A处等压线向上凸出,所以A处近地面是高压,B处等压线向下弯曲,B处近地面是低压;同一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D处是高空高压,C处是高空低压,所以热力环流图如下图。此时陆地出现高压,海洋出现低压,时间应为夜间。
(3)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再利用膜外温度低于膜内,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夜间获取淡水最少的原因是该时段膜内外温差较小水汽蒸发较弱,淡水凝结量少。
23.(1) 地震波 滑坡 泥石流
(2)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④
(3)海洋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随水汽输送从海洋上空到达陆地上空,通过降水到达地表,由地表径流形成河流,汇聚到九寨沟的湖泊中,形成丰水期的湖水。
【分析】本题以九寨沟地震为背景涉及地震和自然灾害、水循环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地震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并引发地面震动, 造成生命财产损害。除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外,地震还会导致岩层、坡面松动,形成不稳定的状态,并在重力、水的作用下,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2)图中湖泊为外流湖,随河流参与地表径流向海洋中输送地表水,参与海陆间循环,还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参与陆地内循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将长江流域的地表水输送到西北、华北地区,与图中④地表径流关系最密切。
(3)九寨沟所在的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6~10月为雨季,是受夏季风影响形成的。太平洋上的海洋水通过蒸发进入到大气中形成大气水,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通过水汽输送到达大陆,形成降水落到地表,汇聚成河流,以地表径流的形式向湖泊汇聚,在九寨沟汇聚到湖泊中,形成湖水。由于湖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当地的雨季也就是九寨沟湖泊的丰水期。
24.(1)全年都可能发生热岛效应,且热岛效应强度季节差异显著;春季和夏季全天均有热岛效应,且热岛效应日变化幅度较小;秋季和冬季一天中大部分时段有热岛效应,且热岛效应日变化幅度较大等。
(2)时间段:夜晚(日落~日出前后)。原因:夜晚郊区地面长波辐射强,引起气温迅速下降,而城区大气污染物较多,在城市上空形成一个屏障,地面长波辐射散热较少,地面温度下降缓慢,从而使得城区和郊区气温差大。
(3)西宁地处高原,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大量热量,空气质量较好的郊区表现尤为明显,进一步使得郊区气温比城区偏高,导致北京时间16~17时城市热岛效应偏低,进而出现了弱的冷岛效应。
【分析】本题以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西宁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读图可知,西宁春、夏、秋、冬四季都发生热岛效应;不同季节热岛效应强度不同;春季、夏季全天都发生热岛效应,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夏季最小;秋季、冬季一天中大部分时段会发生热岛效应,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冬季最大。
(2)热岛效应明显的时间段是气温较高的时段,读图可知,四个季节均出现在夜晚,以日出前后最大。原因是由于夜晚郊区长波辐射强引起气温迅速下降,而在城区,由于大气降温较慢,且大气污染物较多,在城市上空形成一个屏障,地面长波辐射散热较少,地面温度下降缓慢,因此城区和郊区气温差大,即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3)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弱,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空气质量较好的郊区吸热更多,使郊区气温略高于城市,导致北京时间16~17时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减弱,甚至出现了弱的冷岛效应。
25.(1)绘图如下:
(2)风向:偏南风。原因:甲区域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甲区域位于海洋,海洋表面摩擦力小,风力强劲。
(3)气温昼夜变化的差异:丙地气温昼夜变化大于丁地。主要原因: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距海较远,气温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弱(或气候的大陆性强),丁地濒临海洋,海洋对其气温的调节作用强;该日,丙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丁地受低压控制,云量较大。
【分析】本大题以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风与风向和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1)
根据图片可知,该等压线分布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由此可知丙地气压高于丁地,则丙地近地面为高压,垂直方向上气流由高空下沉至地面;丁地近地面为低压,垂直方向上气流由地面上升至高空;而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
(2)可从等压线和海陆分布状况分析图中甲区域出现了6级以上大风的原因。由图可知,甲区域位于海洋,地表摩擦力小,风力强劲;从等压线分布特征来看,甲区域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根据等压线分布来看,甲地南侧气压高,北侧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大体上由南指向北,同时受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偏南风。
(3)从海陆位置和天气状况等对气温影响的角度,比较阐释丙、丁两地气温的昼夜变化差异及其原因。由图可知,该日,丙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较弱,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大;丁地受低压控制,云量较大,大气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小。同时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距海较远,气温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弱,气温日较差偏大;丁地濒临海洋,海洋对其气温的调节作用强,气温日较差较小。因此丙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