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重要段落及关键语句的解读,掌握把握思路、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方法。
2、品析文中准确、严密及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形象性等特点。
3、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风格手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并梳理文脉,体会本文的思路美。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言的文学性。
难点: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三、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年4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 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 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
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投。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 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微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四、题目解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5、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2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4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总结。
六、全文分析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 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国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八、写作特点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规律,把建筑的规律比作文章的文法,各民族建筑之间也有可译性问题用这种方法说明问题,介绍事物非常清晰,明确,通俗易懂。
九、补充资料
1、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黄、绿为主色调。
2、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黄鹤楼
十、总结全文
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布置作业
你一定熟悉家乡的建筑,请根据家乡传统建筑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家乡传统建筑风格的小论文。
课后训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他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美丽的校园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
B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使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C按照上级部署,我市相关管理部门]将对涉及疫情防控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从生产、经营到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
D黄振胜先生认为中国股市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答案及解析:C
A.语意重复删去“约”或“多”。
B.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使”。
D.成分赘余去掉“解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