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第5课 雷雨(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雷雨》创作背景及曹禺的生平。
2 .了解《雷雨》的情节,厘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3 .品味戏剧中的人物心理及思想感情,品味戏剧潜台词的丰富内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的概念、种类、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关系,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戏剧的表现手法,体会本剧中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雷雨》不仅是戏剧,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全剧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心理及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可能都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剧,现在比较流行的有网剧,影视剧,按剧情分有仙侠剧,青春偶像剧,宫斗剧等等,在早些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中外名家的话剧比较流行,比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我们熟悉的比如《哈姆莱特》,中国的十大经典话剧,第一部就是《雷雨》。你还知道有哪些话剧吗?
二、写作背景
《雷雨》是23岁的曹禺在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它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
三、作者介绍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
拓展链接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要素主要: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4.戏剧的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四、题目解说
《雷雨》写的是中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悲剧。剧本以“雷雨”为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二是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一场社会变革不可避免的即将到来。
五、学习字词
蘩漪( yī ) 汗涔涔( cén ) 惊愕( è )
窟窿( lóng ) 弥补( mí ) 谛听( dì )
昧心( mèi ) 郁热( yù ) 樟木( zhāng )
袖襟( jīn )
六、全文分析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污浊,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
1、周朴园认出侍萍前,侍萍诉说过去的矛盾,揭露周朴园的伪善。
2、周朴园认出侍萍后,写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揭露他的虚伪冷酷。
第二部分: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相见。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揭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资本家的本性,反映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
七、全文小结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个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鲁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鲁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鲁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做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八、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1)人物语言个性化要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等。即笔下的人物的语言应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以很好地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
(2)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要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状态。所谓场合,比如谈判时、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如果还有感情的因素掺在其中,那就更是大不一样了。
(3)个性化语言描写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在描写人物个性化语言的时候,如果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说”,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干巴乏味。但若辅以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效果则截然不同。
(4)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文章中,精彩的人物对话是个性化语言描写的重头戏,最能显露文章的生活气息。写好对话的关键是巧借丰富多彩的“说”,写出说话人的神情举止。
总之,个性化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不仅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和个性不同的人说出的话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随着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的变化,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内容也不会是相同的。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原则。
布置作业
1.回顾课文,试概括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人物形象特点。
2.课文以“雷雨”为题有何丰富意蕴?
课后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汗涔涔_____ _____ ②守本分__________ ③窟窿__________ ④弥补___________
⑤交涉_________ ⑥谛听__________ ⑦卑鄙___________ ⑧昧心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7年苏明娟实现了从农家女孩到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的“逆袭”,这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困不能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的惨死,是因为周朴园的“罪孽”所产生的恶果,蘩漪出于报复而做的狠毒安排只是原因之一。
D.为配合“厕所革命”,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加强对景区厕所的建设和管理,整治不文明现象,有效引领景区的服务水平。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关于这一点,创作者本人也从不隐讳:“我是一个忘恩的奴仆,一缕一缕地抽取主人家的金线,织成了自己丑陋的衣服,而否认这些褪了色的金丝也还是主人家的。”
②而这一伟大的剧作,与古希腊悲剧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③这便是创作者为其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使其中国化了的产物。
④正如曹禺自己所说的那样,《雷雨》在继承了古希腊悲剧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改造与发展。
⑤《雷雨》是现代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葩,无论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还是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是同时代乃至后代的剧作家难以企及的。
A.⑤②④①③ B.④③②①⑤ C.⑤②①④③ D.④③①⑤②
4、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情节。请对下列舞台说明进行点评。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雷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茶馆》第二幕(节选)[注]
老舍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
难民 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王利发 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难民 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
王利发 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巡警上。〕
巡警 走!滚!快着!
〔难民散去。〕
王利发 怎么样啊 六爷!又打得紧吗
巡警 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
王利发 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饭,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巡警 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 (要走)
王利发 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巡警 (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巡警 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兵 屌!
巡警 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巡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大兵 屌!谁要钞票 要现大洋!
王利发 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大兵 屌!揍他个小舅子!
巡警 快!再添点!
王利发 (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大兵 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巡警 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 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警 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 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 您搜!
巡警 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王利发 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
[注]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期。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巡警与大兵的对比、难民与王利发的对比等,都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B.巡警为王利发打发走了难民和大兵,但他欺软怕硬,根本算不上维护社会治安。
C.王利发不可怜难民,却把钞票给了巡警、大兵,也是生存于动荡社会中无可奈何的举动,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
D.大兵的蛮横搜刮,既揭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本性,同时又揭露出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巡警”这一人物形象。
(3)请分別从难民、巡警、大兵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①cén;cén;②fèn;③long;④mí;⑤shè;⑥dì;⑦bǐ;⑧mèi
解析:
2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B.语序不当,“三个月内”应移到“完成”前。C.句式杂糅,可去掉 “因为”。D.搭配不当,应把“引领”改为“提高”。
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语段讲述《雷雨》在借鉴古希腊戏剧的同时,进行了民族创新。⑤应为首句,总体评价《雷雨》的地位;②承前转折,过渡到“与古希腊悲剧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①中的“这一点”指“相似之处”,因此①应在②后;④中“曹禺自己所说的那样”指①中的引言;③总结全段文字
4答案及解析: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舞台气氛和悲剧剧情紧密结合,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和不安的思想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从而感染观众,给人以压抑感。
解析:点评此类舞台说明的题目,可根据舞台说明的内容从其目的和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本题中的说明中含有时间、舞台上的天气气氛,所以答题时,不仅要答出交代的内容,还要把舞台环境气氛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心情、为接下来的戏的内容做铺垫,即起着预示作用;还要从舞台气氛与观众的联系角度作答。
考点: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首先,从他对难民的态度上,可见他的凶狠;其次,从他对待大兵的态度上,可见他的狡猾;最后,从他对待王利发的态度上,可见他的贪婪。
(3)故事通过难民数量多及其央告、巡警的贪婪勒索、大兵的蛮横搜刮,反映了当时社会由于军阀混战而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的状况。
解析:(1)选文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且“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说法不准确,应是反映了战乱频繁、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社会现实。
(2)巡警对难民说“滚!快着”,难民的反应是“散去”,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难民的表现是侧面衬托,表现出巡警的凶狠。巡警打发不了大兵,便帮大兵勒索王利发,可见其狡猾。前后两次趁机勒索王利发,表现出他的贪婪。
(3)难民数量多,巡警的话说明了原因,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这反映了军阀混战的社会现象。巡警以派军粮为借口、以打发走大兵为理由,肆无忌惮地进行勒索,极为贪婪;大兵明目张胆索要大洋,不给就揍,极为蛮横,并顺手牵羊进行搜刮。这些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无序、动荡不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