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为人民服务》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5 22: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人民服务》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特点,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及围绕观点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多种论证方法,并尝试运用。
  3、抓住重点词,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理解死的不同意义,初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是演讲词,属于议论性文章,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知道围绕观点从哪几方面写的。学习引用、对比、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为人民服务。[板书: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这一信念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今天,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依然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请同学们有力而响亮地再读课题——为人民服务。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选》
2.写作背景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即席讲话。因为当时的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困难,打败日本侵略者。
二、回忆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这篇课文很特别,它的体裁是什么呢?[板书:议论文]
(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有信心吗?)
(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词。)[板书:演讲词]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2.同学们,既然这篇课文是演讲词,那么演讲是有目的的,演讲者在演讲中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让听众形成共识。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所讲,想想毛主席在文章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哪里直接提出并解释了这个观点 引出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去掉“完全、彻底”再读,体会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理解“完全”“彻底”的意思——“完全”就是百分之百,“彻底”就是贯彻到底,这句话表明了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同时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师:这议论文、演讲词啊,都有个规律,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大家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如何对待“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毛主席说怎样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尝试用“因为……所以……”来回答。
[板书: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克服困难、团结互助]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
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克服困难、团结互助。师: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生接答:死的意义);再讲——(生接答:不怕批评);接着讲——(生接答:克服困难);最后讲——(生接答:团结互助)。
主席的演讲是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的!同学们,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师板书:薄]
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克服困难;第四,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生:这样太简单了。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还得展开说,说清楚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一)、我们今天重点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现在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1、引用
  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 (更有说服力)
(2)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微不足道。泰山:高山,比喻受人敬仰。固:本来。或:有的。于:比。(人总是会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1)(“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比喻伟大;“鸿毛”:是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3)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生死的名言 (学生交流)
 (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像主席一样引用名言,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2、对比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什么意思?(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如果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如果只为法西斯那些统治者、剥削阶级做事,比如汉奸,就比鸿毛还轻。)
  (1)这句其实就讲一个字——死。为人民利益而死,这个“死”能换个词解释它吗 (牺牲、献身、捐躯、就义、舍生取义、英勇就义等),。同样是死,这些解释能用在“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中的“死”吗 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明白死的不同意义。(不能 前者是充满作者的称赞,是褒义词。这里的“死”可以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送命,是贬义词)
  同样一个字,却写出了不同的死法。一个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敬佩,一个表达了对法西斯的愤恨。
师: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你们自己试试看该怎么读。这句话不好读,别看每个字你都懂,但要读好却不容易。(生自由练读此句)好,谁来读?带上不同的温度,带上不同的感情,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
(3)同学们读的真好!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板书:对比]
(4)你还知道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 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
主席用了引用名言、对比的办法之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3、举例
  “张思德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为什么说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是谁?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士?出示资料袋去理解。
(课件:张思德的资料——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在陕北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师:同学们,主席写张思德就是在——举例![板书:举例]
从这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接答:为人民服务)。
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是啊,用上了举例,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啊。所以,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秘招、高招哦!
小结:大家请看这三个表达方法,其实他们就是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毛主席就是运用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对“死的意义”做出解释。他们的运用就是为了论证文章的观点。记住了吗?我们来一起整体读一读这一段。尝试背诵。
4.师: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到那一天,回到那个特殊的日子吧!(播放张思德牺牲的电影片段,同时师深情解说)炭窑轰然倒塌,张思德牺牲了。那个爱笑的张思德,那个不说话的张思德,牺牲了。牺牲前,他硬是毫不犹豫、不顾一切地把战友推出洞口,自己却再也来不及脱离险境。(音乐响起)就这样,他和大山融为了一体,和大山一起化作了不朽的丰碑!
同学们,张思德永远离去了,但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个年轻的好战士,可亲可爱的好战士——张思德!我们更记住了他身上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正是靠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风风雨雨,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结合时代,举一反三
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每个共产党人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还有很多革命先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读课后阅读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段,交流:从人们的哪些举动中,能看出总理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本周六 3月20日是周恩来同志逝世45周年,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个视频,其中就有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画面。)
2.习近平言论
(人民至上 人民就是江山 )
3.平凡的英雄
(中印边境冲突牺牲的4名战士、清洁工、警察、电力工人...)
为了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的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他们都是最让人感动的人。
4.今天也轮到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五、结束语:
1.欣赏:毛主席演讲
2.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收获?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学到了找关键句、关键词;学会了如何把书读薄,还要把书读厚;学到了证明观点的好办法,比如:引用、对比、举例子等等。
师:很好,如果每节课都有一点收获,都有一点提高,那就是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成长。
3.当堂检测
4.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只学习了的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演讲词的部分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继续揭晓议论文语言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议论方法
议论文 12 为人民服务 引用
演讲词 死的意义 对比
薄——厚 不怕批评 举例子
团结互助
【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一文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通过缜密的论证,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个人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在词句教学中,运用了不同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精雕细琢,对语言文字训练做到扎扎实实。如:“鼎”字的学习,通过观看“鼎”字的演变,加深学生对该字的理解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文章的中心“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初读时将文本由厚读薄,概括出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展开的三个分论点,并随之对议论文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议论文形成初步印象。
再将文本由薄读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出文本所运用的方法——引用、对比、举例子,使学生对议论文有了进一步理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这篇文章是小学阶段学生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它创作的年代比较特殊,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比较遥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同时渗透对学生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课后作业注重阅读拓展,类文链接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让学生自读革命先辈的事迹,深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