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原卷)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汉代乐府诗一般没有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这首诗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本诗选自《曹操集》上册,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 四章中的第一章。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马致远的散曲特别是小令数量很多。近人任中敏辑有《东篱乐府》一卷,其中存有他的小令104首,隋树森的《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小令115首。这个数字在元代前期曲家中是较多的。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其中《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字音: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字形:碣石 澹澹 竦峙
古原文与翻译 注释
观沧海东临 碣石,以观沧 海。东行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水何 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耸直立。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树木葱郁苍翠,百草丰美茂盛。秋风 萧瑟, 洪波涌起。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波涛汹涌。日 月 之行, 若 出 其 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海洋之中。星汉灿烂, 若 出 其 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出自大海之中。幸甚至哉, 歌 以 咏 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临:到达。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巢时路过此地。澹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高耸。峙,挺立。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 落尽子规 啼,杨花落尽,杜鹃不住地在鸣啼,闻道 龙标 过 五溪。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一路将要渡过五溪。 我 寄 愁心 与 明月,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随君 直到 夜郎西。让它随着你一直到被贬的那偏僻之地。 杨花:柳絮。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次北固山下客路 青山外,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行舟 绿 水 前。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 平 两岸 阔,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风正 一帆 悬。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日 生 残夜,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 春 入 旧 年。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乡书 何处达?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归雁 洛阳边。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枯藤老树栖息,小桥 流水 人家,小桥下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我)骑着瘦马在古老的驿道上迎着西风行走。夕阳西下,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断肠 人 在天涯。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诗句中所展现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并不多见。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 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这一联完全是写景,积雪融化,汇集了千山万壑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此而愈发宽广,再加高高挂起船帆,使得江面愈加辽阔。辽阔的江水衬托着“一帆”,勾勒出一幅鲜明壮美的大江行船图画。“平”、“阔”、“正”、“悬”堪称为诗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仅是绘景名句,还是不可多得的砥廉砺志的名联。她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必须恪守公平正义,为人清正,才会潮平路阔、前途平坦、一帆风顺。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赏析: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的确委实不过。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1.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 “洪波” “日月” “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 “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3.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这一联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顺风顺水,一路扬帆,志得意满。“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4.《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1.古诗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每个月十五和十六的晚上月亮生起的时候,你我虽远隔千里,却能共赏姣好的月光,同享这美好的时刻。诗人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亲人,望月怀思,觉得家乡的月亮,更圆更明。“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4)这两句词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
2.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参考答案】背诵《观沧海》时,应抓住作者在观沧海时的顺序,先看到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然后再看到岛上勃勃生机的景象,最后诗人借景抒情。默写时注意“沧海”的“沧”不要写成“苍”;“碣石”的“碣”不要写成“竭”;“星汉”的“汉”不要写成“汗”;还要注意“澹澹”“竦峙”“哉”等字的笔画和写法。
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应理解这首诗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表现了他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的心情。默写时注意“杨花”的“杨”不要写成“扬”;“随风”不要误写成“随君”;还要注意“子规”、“夜郎”等词语的意思。
背诵《次北固山下》时,应该把握住诗人观赏的顺序(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中间四句诗人描写了江面景物的变化,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默写时注意“归雁”的“雁”不要写成“燕”。
背诵《天净沙·秋思》时,应在脑海中展现出两幅画面: 第一幅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第二幅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默写时注意“枯藤”的“藤”不要写成“腾”;“昏鸦”的“鸦”不要写成“鸭”;“天涯”的“涯”不要写成“崖”。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___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相互映衬,再写草木“_______,_______”,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涌起”(用原文回答)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写景诗句的一项是( )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杨花落尽子规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2021·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说说你的理解。
2.请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了什么哲理?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悲秋的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是我国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
B.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用静态的灰暗萧瑟之景,衬以动态的温暖安适之景给“断肠人”更添悲愁。
C.诗句“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人之瘦,景之凄凉。
D.全曲以浓墨重彩的描写手法,着重表现了秋天的悲凉,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2.简析作者将“断肠人”置于“夕阳”下和“天涯”的好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解析卷)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汉代乐府诗一般没有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这首诗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本诗选自《曹操集》上册,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 四章中的第一章。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马致远的散曲特别是小令数量很多。近人任中敏辑有《东篱乐府》一卷,其中存有他的小令104首,隋树森的《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小令115首。这个数字在元代前期曲家中是较多的。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其中《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字音: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字形:碣石 澹澹 竦峙
古原文与翻译 注释
观沧海东临 碣石,以观沧 海。东行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水何 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耸直立。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树木葱郁苍翠,百草丰美茂盛。秋风 萧瑟, 洪波涌起。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波涛汹涌。日 月 之行, 若 出 其 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海洋之中。星汉灿烂, 若 出 其 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出自大海之中。幸甚至哉, 歌 以 咏 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临:到达。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巢时路过此地。澹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高耸。峙,挺立。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 落尽子规 啼,杨花落尽,杜鹃不住地在鸣啼,闻道 龙标 过 五溪。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一路将要渡过五溪。 我 寄 愁心 与 明月,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随君 直到 夜郎西。让它随着你一直到被贬的那偏僻之地。 杨花:柳絮。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次北固山下客路 青山外,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行舟 绿 水 前。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 平 两岸 阔,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风正 一帆 悬。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日 生 残夜,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 春 入 旧 年。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乡书 何处达?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归雁 洛阳边。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枯藤老树栖息,小桥 流水 人家,小桥下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我)骑着瘦马在古老的驿道上迎着西风行走。夕阳西下,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断肠 人 在天涯。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高潮。诗句中所展现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并不多见。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 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这一联完全是写景,积雪融化,汇集了千山万壑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此而愈发宽广,再加高高挂起船帆,使得江面愈加辽阔。辽阔的江水衬托着“一帆”,勾勒出一幅鲜明壮美的大江行船图画。“平”、“阔”、“正”、“悬”堪称为诗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仅是绘景名句,还是不可多得的砥廉砺志的名联。她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必须恪守公平正义,为人清正,才会潮平路阔、前途平坦、一帆风顺。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赏析: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的确委实不过。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1.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 “洪波” “日月” “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 “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3.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这一联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顺风顺水,一路扬帆,志得意满。“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4.《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1.古诗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每个月十五和十六的晚上月亮生起的时候,你我虽远隔千里,却能共赏姣好的月光,同享这美好的时刻。诗人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亲人,望月怀思,觉得家乡的月亮,更圆更明。“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4)这两句词的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
2.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参考答案】背诵《观沧海》时,应抓住作者在观沧海时的顺序,先看到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然后再看到岛上勃勃生机的景象,最后诗人借景抒情。默写时注意“沧海”的“沧”不要写成“苍”;“碣石”的“碣”不要写成“竭”;“星汉”的“汉”不要写成“汗”;还要注意“澹澹”“竦峙”“哉”等字的笔画和写法。
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应理解这首诗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表现了他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的心情。默写时注意“杨花”的“杨”不要写成“扬”;“随风”不要误写成“随君”;还要注意“子规”、“夜郎”等词语的意思。
背诵《次北固山下》时,应该把握住诗人观赏的顺序(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中间四句诗人描写了江面景物的变化,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默写时注意“归雁”的“雁”不要写成“燕”。
背诵《天净沙·秋思》时,应在脑海中展现出两幅画面: 第一幅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第二幅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默写时注意“枯藤”的“藤”不要写成“腾”;“昏鸦”的“鸦”不要写成“鸭”;“天涯”的“涯”不要写成“崖”。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___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相互映衬,再写草木“_______,_______”,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涌起”(用原文回答)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写景诗句的一项是( )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杨花落尽子规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2021·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说说你的理解。
2.请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了什么哲理?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悲秋的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是我国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
B.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用静态的灰暗萧瑟之景,衬以动态的温暖安适之景给“断肠人”更添悲愁。
C.诗句“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人之瘦,景之凄凉。
D.全曲以浓墨重彩的描写手法,着重表现了秋天的悲凉,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2.简析作者将“断肠人”置于“夕阳”下和“天涯”的好处。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应注意用原文回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的意思为“海水多么的波涛汹涌,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阵阵萧瑟的秋风吹过”。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水何澹澹”为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草木茂盛的景象,是静景。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非常幸运啊,写下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这一句作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不是写景诗句;B.杨花落尽子规啼:看到杨花飘落殆尽听见子规哀伤的啼叫声。描写暮春景致;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与江岸齐平,顺风而行船帆高悬。描写停泊时见到的潮平岸阔的景象;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描写秋季无限悲苦之景。故选A。
二、1.“杨花”飘忽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象征离别之痛;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第一句描写的景物有杨花、子规。“杨花落尽”点明了当时已经是暮春时节,而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此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故“杨花”“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2.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从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拟人的角度:句子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行为,希望它陪伴好友,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想象的角度: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托月寄情,把明月想象成知心人,让它作为自己的替身或知己,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情景交融的角度:明月本是自然界的景物,诗人在诗句中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赋予明月,让明月化身为自己的知己,伴随友人到被贬之地。将明月随人移动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三、1.“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预示着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新的事物诞生,蕴含了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内容的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这里写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景象。“生”“入”二字将新生事物拟人化,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进江南,“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哲理,即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取代旧事物。
2.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回到故乡的一种遗憾。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古诗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到达什么地方了,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这里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寄托思乡之情,同时用典,借“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此时的诗人孤身在外,不能与亲人团聚,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因此这里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还有不能和亲人团聚的遗憾之情。
四、1.D
【解析】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简单凝练的词汇准确形容景物的特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并非“浓墨重彩的描写手法”;故选D。
2.“夕阳”指黄昏时分,交代时间;“天涯”指极远之地,交代地点。作者将因思乡而愁肠寸断之人置于这样的独特环境中,突出了漂泊游子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使全曲蕴含了无限的悲凉情调。(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夕阳”指黄昏时分,交代时间;“天涯”指极远之地,交代地点。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愁思,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