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原卷)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 书。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
字音:殆(dài) 逾(yú) 论语(lún) 三省(xǐng) 笃志(dǔ)
愠(yùn) 罔(wǎng) 曾子(zēng) 曲肱(gōng) 一箪食(dān)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字形:三省 天命 逾矩 匹夫 笃志
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古人常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古今异义
古义:时:按一定时间;习:复习。
今义:时:时间;习:学习。
古义:日:每天;三:泛指多数。
今义:日:一日;三:数词,三。
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古义:善者:优点;从:跟从(学习)。
今义:善者:善良的人;从:跟从。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
古义:疑惑。
今义:危险,几乎。
古义:疏:粗劣;水:冷水。
今义:疏:疏通、疏散;水: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动词,替)
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3.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4.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动用法,以……为乐)
乐在其中矣(乐趣)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
5.其 人不堪其忧(代词,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文言句式
1.固定格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反问句式,译成“不也……吗”)
2.倒装句
一箪食,一瓢饮(倒装句,“食”“饮”后置,应是“食一箪,饮一瓢”)
3.判断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省略句
(1)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第二个“其”前省略了动词“择”)
(2)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知”后省略了“之”)
(3)一箪食,一瓢饮(省略句,“一”前省略了主语“颜回”)
(4)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之”)
成语梳理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原文与翻译 注释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 自 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和怎样做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 不 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习 乎?”(《学而》)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 知 天 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 命,六十 而 耳顺, 七十而从 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评析:这一则孔子自述了她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子曰:“温故 而知新,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 可以为师矣。”(《为政》)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过程,对知识掌握得扎实并有创造性的见解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 则殆。(《为政》)书,就无所得。”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 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饮,在 陋 巷, 人 不 堪其忧, 回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评析:这一则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买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这一则祝好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学为乐,才是读书,做学问的最好境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亦在其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 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 如 浮云。”(《述而》)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这一则主要阐述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提出了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是坚决不接受的。 子曰:“三人 行 必有我师焉。择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其 善者而从之, 其 不善者 而 改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之。”(《述而》)正自己的缺点。”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 者 如斯夫,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不舍昼夜。”(《子罕》)一样,日夜不停。”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时间的宝贵,劝诫人珍惜时光。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 可夺志也。”(《子罕》)可改变。”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述孔子对坚守人生志向的感悟,告诉学生:人不应坚守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要广泛学习,又要联系实际,多提问题,不能好高骛远。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复习。时,按时。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委婉的反问语。说,通“悦”,愉快。愠(yùn):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曾(zēng)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人。孔子的弟子。吾(wú):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yòu)十五岁。有,同 “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yú)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 i):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好 (hào):喜爱,爱好。乐(lè):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肱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dǔ)志:志向坚定。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本章共有3句话。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3句讲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赏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本章谈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赏析: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赏析: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赏析: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赏析: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本章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赏析: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赏析: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1.语言精练,生动传神。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动作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2.思想深刻,富含哲理。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人吗?
2.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5.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气。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不能一味埋头苦学而不进行思考或者一味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技巧点拨】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的方法:“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是指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拓展研究,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考查形式主要有:①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②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③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④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解答“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这一类试题时,可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具体答题步骤为:①明确作者的观点。②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3.义:正当的手段。
4.仁:仁德。
四、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背诵课文时,应深刻理解孔子教育思想 ,并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成语进行记诵,如“温故知新”“博学笃志”“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在文中都有相对应的话语。
五、《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
【参考答案】示例: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安贫乐道、巧言令色、尽善尽美、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择善而从、精益求精。
一、(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
(3)四十而不惑 惑:________
(4)不逾矩 逾: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闻之于宋君
B.人不知而不愠 相委而去
C.学而不思则罔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学而时习之 得一人之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选文提到的关于学习的建议。
二、(2021·云南临沧·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子曰:“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_________
(2)不逾矩 逾: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
(4)又乐其治 乐: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3.阅读【甲】文,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观点的看法。
4.阅读两篇选文,你怎样理解孔子对于富贵和贫穷的态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解析卷)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 书。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
字音:殆(dài) 逾(yú) 论语(lún) 三省(xǐng) 笃志(dǔ)
愠(yùn) 罔(wǎng) 曾子(zēng) 曲肱(gōng) 一箪食(dān)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字形:三省 天命 逾矩 匹夫 笃志
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古人常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古今异义
古义:时:按一定时间;习:复习。
今义:时:时间;习:学习。
古义:日:每天;三:泛指多数。
今义:日:一日;三:数词,三。
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古义:善者:优点;从:跟从(学习)。
今义:善者:善良的人;从:跟从。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古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
古义:疑惑。
今义:危险,几乎。
古义:疏:粗劣;水:冷水。
今义:疏:疏通、疏散;水: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动词,替)
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3.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4.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动用法,以……为乐)
乐在其中矣(乐趣)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
5.其 人不堪其忧(代词,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文言句式
1.固定格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反问句式,译成“不也……吗”)
2.倒装句
一箪食,一瓢饮(倒装句,“食”“饮”后置,应是“食一箪,饮一瓢”)
3.判断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省略句
(1)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第二个“其”前省略了动词“择”)
(2)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知”后省略了“之”)
(3)一箪食,一瓢饮(省略句,“一”前省略了主语“颜回”)
(4)可以为师矣(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之”)
成语梳理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4)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8)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原文与翻译 注释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 自 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和怎样做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 不 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习 乎?”(《学而》)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 知 天 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 命,六十 而 耳顺, 七十而从 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评析:这一则孔子自述了她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子曰:“温故 而知新,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 可以为师矣。”(《为政》)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过程,对知识掌握得扎实并有创造性的见解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 则殆。(《为政》)书,就无所得。”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 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饮,在 陋 巷, 人 不 堪其忧, 回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评析:这一则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买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这一则祝好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学为乐,才是读书,做学问的最好境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亦在其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 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 如 浮云。”(《述而》)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这一则主要阐述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提出了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是坚决不接受的。 子曰:“三人 行 必有我师焉。择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其 善者而从之, 其 不善者 而 改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之。”(《述而》)正自己的缺点。”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 者 如斯夫,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不舍昼夜。”(《子罕》)一样,日夜不停。”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时间的宝贵,劝诫人珍惜时光。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 可夺志也。”(《子罕》)可改变。”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述孔子对坚守人生志向的感悟,告诉学生:人不应坚守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要广泛学习,又要联系实际,多提问题,不能好高骛远。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复习。时,按时。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委婉的反问语。说,通“悦”,愉快。愠(yùn):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曾(zēng)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人。孔子的弟子。吾(wú):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yòu)十五岁。有,同 “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yú)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 i):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代词,“……的人”。好 (hào):喜爱,爱好。乐(lè):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肱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dǔ)志:志向坚定。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本章共有3句话。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3句讲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赏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本章谈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赏析: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赏析: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赏析: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赏析: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本章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赏析: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赏析: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1.语言精练,生动传神。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动作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2.思想深刻,富含哲理。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人吗?
2.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5.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气。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不能一味埋头苦学而不进行思考或者一味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技巧点拨】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的方法:“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是指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解读,拓展研究,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考查形式主要有:①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②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③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④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解答“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这一类试题时,可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具体答题步骤为:①明确作者的观点。②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3.义:正当的手段。
4.仁:仁德。
四、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背诵课文时,应深刻理解孔子教育思想 ,并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成语进行记诵,如“温故知新”“博学笃志”“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在文中都有相对应的话语。
五、《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
【参考答案】示例: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安贫乐道、巧言令色、尽善尽美、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择善而从、精益求精。
一、(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
(3)四十而不惑 惑:________
(4)不逾矩 逾: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闻之于宋君
B.人不知而不愠 相委而去
C.学而不思则罔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学而时习之 得一人之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选文提到的关于学习的建议。
二、(2021·云南临沧·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子曰:“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_________
(2)不逾矩 逾: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
(4)又乐其治 乐: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3.阅读【甲】文,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观点的看法。
4.阅读两篇选文,你怎样理解孔子对于富贵和贫穷的态度?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1)生气,恼怒 (2)诚信 (3)迷惑,疑惑 (4)越过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2)句意为: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3)句意为: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惑:迷惑,疑惑;(4)句意为:不会超过规矩。逾:越过。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于:介词,在/介词,向;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C.则:都是副词,就;D.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助词,的;故选C。
3.(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就。知:了解。新:新的知识。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师:老师。(2)堪:能忍受。其:那。忧:困苦。改:改变。其:自己的。乐:快乐。
4.学习要时常温习;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要深入理解;学习要学思结合;学习要培养兴趣。(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学习要时常温习;根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学习要循序渐进;根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学习要深入理解,要学会独立思考;根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习要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学习要注意培养兴趣。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二、1.(1)谋划 (2)越过 (3)疑惑 (4)以……为乐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谋:谋划;(2)句意:不会越过规矩。逾:越过;(3)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殆:疑惑;(4)句意:又会对有所作为而感到快乐。乐:以……为乐。
2.(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2)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和体会;以:凭借;为:做;矣:了;(2)且:况且;于:在;以:因为。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看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强调了兴趣(爱好)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探求知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富贵应该是正义的,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如果不能获得富贵,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注重在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孔子整天吃粗粮,喝冷水,生活艰苦,却自得其乐,把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看作天上的浮云,可见孔子并不排斥通过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认为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乙】文“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通过类比的手法,将芝兰生长在深林依旧芳香与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穷困而改变节操改变节操,强调应注重在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写君子在未得到的时候,自得其乐,在得到的时候,因有所作为而快乐,终身快乐;不因未得到(贫穷)的时候而忧愁,体现了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参考译文】【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越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乙】孔子说:“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如何做在于自身,是生是死在于命。”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没有。君子修身养性,他在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会自得其乐,已经得到了之后,又会对有所作为而感到快乐。所以有一辈子的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则不同,当他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担忧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它。所以有一辈子的忧虑,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可以为师矣
6.有朋自远方来
7.不亦君子乎
8.学而不思则罔
9.思而不思则殆
10.饭疏食饮水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为
2.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2.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期日中(名词,太阳)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可以为师矣
6.有朋自远方来
7.不亦君子乎
8.学而不思则罔
9.思而不思则殆
10.饭疏食饮水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为
2.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2.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期日中(名词,太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