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06: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领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
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中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3分)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4.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叶圣陶
①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②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③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④“张。”大男随口回答。
⑤“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⑥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妈妈呀……妈妈……”
⑦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⑧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⑨“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⑩“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兄弟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兄弟,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颗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门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月四日作毕
(原载1927年11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时的种种怯懦的表现,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有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映川夫妇的牺牲和托孤为明线,以老妇人思想性格变化为暗线,一明一暗,双线交织,结构严谨,突出中心,节省篇幅。
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的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小说中的年轻夫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是通过老妇人的回忆或她和阿弟的谈话或阿弟的回忆带出来的。
8.小说以“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本题共7小题,21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无以至千里 ⑥作《师说》以贻之
⑦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⑥ B.③⑤⑦ C.②④⑥ D.①④⑦
10.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涉更因左右以闻 ③小学而大遗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营罔上听 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⑩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金就砺则利
A.②③⑥⑦⑩ B.①②④⑤⑧⑨ C.②③④⑤⑨ D.②④⑧⑨⑩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非能水也 ②登高之博见也 ③吾师道也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是故圣益圣 ⑥而有贪贤之美 ⑦则群聚而笑之 ⑧积善成德 ⑨君子不齿 ⑩则耻师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⑨/④⑦ /②⑤⑥⑧/⑩ B.①③/④⑤⑧/②⑥/⑨⑩/⑦
C.①③⑩/②⑤/④⑦/⑥⑧⑨/ D.①③⑩/②⑥⑨/④ /⑤⑧⑦
12.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黄金税岁八百两 蚓无爪牙之利 米八万斛
B.惑之不解 取之于蓝 今安在
C.而耻学于师 稍绳之以法 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不拘于时 岳坐诬罔诛 逐为淮南监军
1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罔上听(失意) 亦格不下(阻止、搁置)
属州逋负十八万缗(拖欠) 而绝江河(横渡)
B.雅善韩愈(平素、向来)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郯子之徒(徒弟) 声非加疾也(速度快)
C.中人刘希光受赇二十万缗(贿赂) 假(借助)舆马者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蠲免(免除)
D.用心一也(因为) 面质让之(谦让)
木直中绳(合乎) 收(李)位鞫禁中(关押)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余嘉其能行古道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择师而教之 作《师说》以贻之
D.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 学于余
1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况,字卿,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记叙文的进一步成熟。
B.征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官吏选拔制度,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从,指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C.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间,故称:句读,占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停顿处为句。
D.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指降低官职调动;经传,经指经书,如《春秋》,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16.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患:忧虑
B.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往:过去
C.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南:向南
D.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觉:察觉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天赋秉性跟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士大夫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采用比兴的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是村落的旗帜——一棵树长到这么大,如同祖先那般苍老,不吭声也能受到景仰。大凡古树,树洞都特别大,储存了一村人的秘密。每个人也觉得将秘密储存在树洞里,比烂在自己肚子里要清洁得多。而今,古树的寂寞如同村子的寂寞,没有什么秘密可以储存了,人们到远方去,把秘密也带走了,反倒是一些外乡人,因一棵古树,慕名从远方来,指望能读懂它的沧桑。往往在近观之后,我会走得远,一些,从远处看它的全貌——南方的妩媚往往缘于有如同古树这般的骨感突兀,使妩媚不至于坠入俗格。一棵古树,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被谄媚为“好看”的,但人们还是欣赏它此时已遭受摧残的容颜——一个人的精神如果若此,就不必担心为万物所挠败了。古树内含奇倔兀傲的硬气,往往与冠盖的柔和青绿表里不一,表面眉清目秀衣袂飘飘,实则绵里藏针。
一个城市的变化,人通常一贯足高楼拔地、道途通畅来言说的,树木置身于这些坚硬与坚硬之间被忽略了。它们新旧相杂,高低错落,积极地填充着视觉中的荒漠。人们对一棵树通常不会有太多的依恋和期待,以为它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存在。一棵树在笃定沉静中分明具有不动之动的力量,只是不易察觉。
21.下列各项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第一段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贾宝玉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B.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
C.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它的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地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城市的变化,人通常是以高楼拔地、道途通畅来言说的,树木置身于这些坚硬与坚硬之间被忽略了。
B.一个城市的变化,人通常一贯是高楼拔地、道途通畅来言说的,忽略了置身于这些坚硬与坚硬之间的树木。
C.一个城市的变化,人一贯是高楼拔地、道途通畅来言说的,树木置身于这些坚硬与坚硬之间被忽略了。
D.一个城市的变化,人通常是以高楼拔地、道途通畅来言说的,忽略了置身于这些坚硬与坚硬之间的树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1846年比拉彗星形成了两颗小彗星 (1) ,并各自逐渐产生彗尾。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无论天文学家如何 (2) 地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天文爱好者们如何 (3) 地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 (4) ,如焰火般盛放。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天文学家们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 )——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密切相关,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
24.请在文中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分为二 千锤百炼 煞费苦心 接踵而至
B.一刀两断 千锤百炼 挖空心思 川流不息
C.一分为二 精益求精 煞费苦心 川流不息
D.一刀两断 精益求精 挖空心思 接踵而至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C.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
2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B.正是由于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C.这场流星雨正是因为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面出现
D.这场流星雨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
四、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年高考后,孙婧妍同学以接近满分的148分摘得了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中学语文教学》的编辑约请她写了一篇有关语文学习的文章。她在文章中谈了学习语文的很多经历或感悟,比如以下三条:
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会写作,而一个能写出很好作品的人大多也爱读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当他(她)读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学一点、西家凑一点,再加上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自会格调不凡。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样板。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我能记得起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
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打腹稿,笔到文来,半小时内完成一千来字的短文对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请结合以上三条中的一条或两条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
1.C解析 A项,“敦煌文化能够成为……四大文化体系之一”错误,材料一原文说的是“世界上……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只是四个文化体系的汇聚点。B项,“之所……是因为……”因果关系不当,从材料一来看,“因为”后面的内容只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原因之一。D项,“只有……才……”曲解文意,材料三最后一段说的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2.C解析 C项,“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错误,概括不全面,材料二还重点论述了做好敦煌文化的“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问题。
3.D解析 D项,材料一强调的传承方式是“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删繁就简”,而选项强调的是敦煌文化的专业性保护不是“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4.①例证法:如论述“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时列举唐宋时期敦煌佛教壁画,使文章具有说服力。(2分)②引证法,如论述“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时引用“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使论述富有文化内涵。(2分)
5.①删繁就简,用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敦煌故事;
②保护好敦煌文物,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6.B【解析】“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错,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写出了刽子手的动摇,也表现了这对夫妻革命者的和善,更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的残暴罪行。
7.A【解析】明暗线说反了。
8.答案:①小说中的“夜”,是写实。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为小说奠定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2分)②具有象征意义,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2分)
9.答案:D ⑤⑥无通假
10.答案:C ①⑥⑧⑩无古今异义
11.答案:A 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形意动
12.答案:B A定后B宾前、状后、宾前C状后D被动
13.答案:C A.罔,蒙蔽、欺骗B.徒,类、辈;疾,劲疾、强大D.让,责备;鞫,审讯
14.答案:A A.并列、假设、修饰;B.他、大概、他;C.取独、他、他;D.向、被、向
15.答案:D.A.记叙文改为说理文;B.自上而下;C.句、读说反了。
16.B.A项为“缺点、毛病”,C项为动词,向南传播,D项为睡醒。
17.A.这段话的大意是: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狂”修饰“走”,状中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累日”表示时间,与“狂走者”联系紧密,“至无雪”,也是表示时间的一个词,与“乃已”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18.B.先达,应该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对前辈的尊称”说法错误。
19.B.“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误,应该是⑩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顾忌。
20.(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4)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5)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1.B文中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面眉清目秀衣袂飘飘”一句将古树拟人化。A.夸张,用“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送别宴会场面非常的盛大。B.拟人,赋予“废池乔木”以“犹厌言兵”的人格特点。C.比喻,将人生比作“朝露”。D.互文,应是“主人和客人下马、在船”;借代,用“管弦”代音乐。
22.C与文中第一段中的引号都表示强调。A.表示特定称谓。B.直接引用。C.表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
23.D原句的语病有三:“通常”“一贯”语义重复,据此排除B;成分残缺,“是”之后可加“以”,据此排除C;“树木置身……”动宾不搭配,据此排除A。
24.C第一空,一分为二:本义为由一个物体分为两个物体,也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文中是使用的本义,指比拉彗星的星体由一个分裂为两个。一刀两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第二空,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文中指天文学家一直提高计算的精度。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艰苦斗争和考验,也比喻创作诗文的反复推敲、修改。第三空,煞费苦心:煞:很,极。形容费尽心思。文中指天文学家费尽心思的寻找比拉彗星。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多含贬义)。第四空,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文中是形容流星雨中流星连续不断的降落到地球。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
25.B画线句一是语序不当,应将“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放在句子开头:二是搭配不当“距离”与“失踪”不搭配,应改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26.D本句为结论性的句子,语段陈述的对象是“流星雨”,故应以“这场流星雨”为主语,据此排除AB。前文有“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与此呼应,应是“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据此排除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