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原卷)
第18课 狼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逸事,再加上科场、仕途的失败使他满腔悲愤,虽身不在官场,但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却有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创作了《聊斋志异》。作者大约从20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成此“孤愤之书”。“聊斋”是蒲松龄的室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狼》原文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字音: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èi) 少时(shǎo)
字形:缀行甚远 屠大窘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少时 目似瞑 止露尻尾 狼亦黠矣
通假字
1. 止有剩骨/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通“只”,仅,只,只有)
古今异义
古义:紧跟。
今义:装饰。
古义:麦场的当中。
今义:那里面。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古义:神情,态度。
今义:意思。
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
今义:一门科学。
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同“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想)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6.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
投以骨(介词,把)
7.以 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盖以诱敌(连词,用来)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打麦场)
8.其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代词,指狼)
词类活用
1.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2.屠惧,投以骨(动词语作名词,屠户)
3.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4.狼不敢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6.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投以骨(省略句,“投”后省略了“之”,“之”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省略句,“薪”后省略了介词“之”。与此句式相同的句子还有“一狼洞(于)其中”“屠乃奔倚(于)其下”等)
2.倒装句
投以骨(倒装句,应为“以骨投”,介词结构,后置)
成语梳理
(1)狼狈为奸: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2)狼奔豸突: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亦形容很猛的动物。
(3)如狼似虎:像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4)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5)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6)狼子野心:原指狼崽子具有凶恶的野性。比喻凶恶的本性难以改变,也比喻坏人用心狠毒。
(7)鬼哭狼嚎:如鬼哭泣,如狼哀嚎。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8)引狼入室:主要是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麻烦。
原文与翻译 注释
狼 一屠晚 归, 担 中 肉 尽,止有剩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 骨。 途中 两狼,缀行甚远。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评析:这一段写屠夫遇狼,交代了矛盾的双方,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此为故事的开端。 屠 惧, 投以骨。 一 狼得 骨 止,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一 狼仍 从。 复 投 之,后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 狼止 而 前 狼又至。 骨已 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 尽矣,而 两 狼之并驱如故。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评析:这一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懦弱和狼的贪婪,故事进一步发展。屠 大 窘, 恐 前后 受 其 敌。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 顾野 有 麦场, 场 主 积薪 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 其中, 苫蔽成丘。 屠 乃奔 倚其 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 下, 弛担持 刀。 狼不敢前,眈眈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 相向。眼睛朝着屠夫。 评析:这一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此亦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少时,一狼径去, 其一 犬 坐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于 前。久之, 目 似 瞑, 意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暇 甚。屠暴起,以刀劈狼 首,又 数 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 毙之。 方欲 行,转 视 积薪 后, 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 狼 洞 其中,意将 隧 入 以攻 其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 后也。身已 半 入,止露尻尾。 屠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 自 后断 其 股,亦 毙之。 乃 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时悟 前 狼假 寐,盖以 诱 敌。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评析: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机警和狼的狡诈阴险,此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狼亦 黠矣,而顷刻两 毙, 禽兽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 之变诈几何哉? 止 增 笑 耳。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评析:这是作者发表的评论,揭示故事的主题。尽管狼很狡猾,但是与人斗智,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屠:屠户。止:仅,只。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从:跟从。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顾:看,视。积薪:堆积柴草。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弛:解除,卸下。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少(shǎo)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久之:时间长了。 瞑(míng):闭上眼睛。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暴:突然。 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尻(kāo):屁股。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黠(xiá):狡猾。顷刻: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赏析:这个屠户的面目、衣着、年龄就没有写,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没有肉只有骨,就对后文描写屠夫穷于应付的作用极大。如果肉很多,狼吃饱了,撑得慌,情节可能会有另外一个发展。“途中两狼”,表明不是一只,如果是一只就没有后面的惊险故事了。这里作家的省略很多。跟着他,摆脱不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直到追得他没有办法,才把骨头丢给儿狼们。从这种过程的省略,不仅可以看出作家的笔法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
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赏析:由于两只狼在前面没有以形状和颜色来区别,这给后来分别叙述二者带来了难度。蒲氏起初肜了两个“一”(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代表两只不同的狼。紧接着,情势变化了,再用两个“一”就缺乏变化了。他改用位置来区别(后狼、前狼)。等到骨头吃完了,两只狼仍继续跟踪着屠户,但它们是并排,还是一前一后,或者是一会儿并排,一会儿一前一后,就不值得交代了,作者就干脆含混地用“两狼”(并驱如故),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赏析:此句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主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情节曲折,内容丰富。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文章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2.主旨寓于形象之中。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旨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行为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一、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参考答案】屠户惧狼:“投以骨”“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屠户御狼: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屠户杀狼:一狼“犬坐于前”,诱敌,屠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一狼洞其中”,欲从背后攻击屠户,屠户“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二、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中心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道理: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技巧点拨】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希望通过文章表达出的某种想法或情感。考查形式主要有:①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答题技巧:①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写作意图。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参考答案】1.前:上前。
2.犬:像狗一样。
3.洞:打洞。隧:从通道。
【技巧点拨】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在文言语句中,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则这一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常见的活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1.名词加名词(或名词加代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名词带了宾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了动词。 如《<论语>十二章》中的“饭疏食”中的“饭”。
2.副词加名词。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放在谓语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名词如果出现在副词后面,组成状谓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了。如成语“不毛之地”中的“毛”。
3.能愿动词加名词。
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前面的,如果能愿动词后面跟了名词,则这一个名词就活用为了动词。如《狼》一文“狼不敢前”中的“前”。
4.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
如“大楚兴,陈胜王”一句中的“王”为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上,如果不活用为动词,句子结构就不完整,因而此处的“王”,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翻译成“称王”。
在解答具体的试题时,可运用以下方法:
1.标志识别法。
(1)名词出现在副词后;
(2)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
2.语法位置判断法
(1)名词后为名词;
(2)名词后为代词;
(3)名词处在句中谓语的位置。
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豸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参考答案】示例:杯盘狼籍、豺狼当道、鬼哭狼嗥、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烟四起、前怕狼 后怕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代表着残暴、贪婪、狡诈、凶恶,与善良和仁义相对,是邪恶的化身。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着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人都对狼又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
五、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参考答案】示例:天色将晚,一个屠夫才挑着两个箩筐准备回家,筐中仅有的几根骨头证明今天卖得不错,正开心地哼着小曲儿,突然,两匹饿狼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那绿莹莹的双眼可不像是希望的带到骨头的样子。
那屠户见了,自当是心惊肉战,加快了脚步,客人不是狼的对手,没一会的功夫,那两只狼便追了上来,而那屠户倒也不是愚蠢货色,时不时的就抛下几条碎骨,可狼也紧咬不放,总是用一只狼去追,而另一只就可以享用那骨头的美味。屠户累了,脚步也慢了下了,可眼睛却没有闲着,不时环视四周,那“砰砰”的心跳也显露出他的惊魂不定,毕竟,在这开阔之地,也是双拳难敌八爪,他们还有一副好好牙口,更别说前后夹击的技艺了。
忽然,他发现前面有个麦场,里面麦草堆积成团,屠户便跑过去倚靠着它,手里也多了一把利刀。
看到这幅情景,两只狼不敢向前了,不一会儿,一只狼好像放弃了似的,径直走了。另一只像只狗似的端坐在哪儿,好像是禁不止困意,睡过去似的,屠户哪能错过这个机会,一刀下去,硬生生地是把狼给劈死了,正要离开,转身去看那柴草后面,好家伙,一只狼正在向里挖洞,想要去攻击那屠户的身后,身子已经进了大半,只有尾巴露在外面,他便又挥刀斩了这狼。
这时,他明白之前那狼原来是在装睡引他上当,来当诱饵。
狼真是狡猾,却一会儿两只都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可对于人类说,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一、(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阅读《狼》,完成习题。
狼
清·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
B.一狼径去/意与日去
C.屠自后断其股/有朋自远方来
D.止增笑耳/公大笑乐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2022·江西南昌·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相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②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凶猛的鸟。②横空:横越天空。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股( ) 盖(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4.甲文中的狼类似于生活中贪婪狡诈之人,那乙文中的鹊又类似于哪种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解析卷)
第18课 狼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逸事,再加上科场、仕途的失败使他满腔悲愤,虽身不在官场,但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却有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创作了《聊斋志异》。作者大约从20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成此“孤愤之书”。“聊斋”是蒲松龄的室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狼》原文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字音: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èi) 少时(shǎo)
字形:缀行甚远 屠大窘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少时 目似瞑 止露尻尾 狼亦黠矣
通假字
1.止有剩骨/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通“只”,仅,只,只有)
古今异义
古义:紧跟。
今义:装饰。
古义:麦场的当中。
今义:那里面。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古义:神情,态度。
今义:意思。
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
今义:一门科学。
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同“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想)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6.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
投以骨(介词,把)
7.以 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来)
盖以诱敌(连词,用来)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打麦场)
8.其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代词,指狼)
词类活用
1.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2.屠惧,投以骨(动词语作名词,屠户)
3.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4.狼不敢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6.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投以骨(省略句,“投”后省略了“之”,“之”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省略句,“薪”后省略了介词“之”。与此句式相同的句子还有“一狼洞(于)其中”“屠乃奔倚(于)其下”等)
2.倒装句
投以骨(倒装句,应为“以骨投”,介词结构,后置)
成语梳理
(1)狼狈为奸: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2)狼奔豸突: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亦形容很猛的动物。
(3)如狼似虎:像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4)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5)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6)狼子野心:原指狼崽子具有凶恶的野性。比喻凶恶的本性难以改变,也比喻坏人用心狠毒。
(7)鬼哭狼嚎:如鬼哭泣,如狼哀嚎。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8)引狼入室:主要是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麻烦。
原文与翻译 注释
狼 一屠晚 归, 担 中 肉 尽,止有剩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 骨。 途中 两狼,缀行甚远。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评析:这一段写屠夫遇狼,交代了矛盾的双方,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此为故事的开端。 屠 惧, 投以骨。 一 狼得 骨 止,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一 狼仍 从。 复 投 之,后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 狼止 而 前 狼又至。 骨已 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 尽矣,而 两 狼之并驱如故。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评析:这一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懦弱和狼的贪婪,故事进一步发展。屠 大 窘, 恐 前后 受 其 敌。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 顾野 有 麦场, 场 主 积薪 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 其中, 苫蔽成丘。 屠 乃奔 倚其 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 下, 弛担持 刀。 狼不敢前,眈眈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 相向。眼睛朝着屠夫。 评析:这一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此亦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少时,一狼径去, 其一 犬 坐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于 前。久之, 目 似 瞑, 意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暇 甚。屠暴起,以刀劈狼 首,又 数 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 毙之。 方欲 行,转 视 积薪 后, 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 狼 洞 其中,意将 隧 入 以攻 其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 后也。身已 半 入,止露尻尾。 屠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 自 后断 其 股,亦 毙之。 乃 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时悟 前 狼假 寐,盖以 诱 敌。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评析: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机警和狼的狡诈阴险,此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狼亦 黠矣,而顷刻两 毙, 禽兽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 之变诈几何哉? 止 增 笑 耳。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评析:这是作者发表的评论,揭示故事的主题。尽管狼很狡猾,但是与人斗智,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屠:屠户。止:仅,只。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从:跟从。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顾:看,视。积薪:堆积柴草。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弛:解除,卸下。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少(shǎo)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久之:时间长了。 瞑(míng):闭上眼睛。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暴:突然。 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尻(kāo):屁股。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黠(xiá):狡猾。顷刻: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赏析:这个屠户的面目、衣着、年龄就没有写,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没有肉只有骨,就对后文描写屠夫穷于应付的作用极大。如果肉很多,狼吃饱了,撑得慌,情节可能会有另外一个发展。“途中两狼”,表明不是一只,如果是一只就没有后面的惊险故事了。这里作家的省略很多。跟着他,摆脱不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直到追得他没有办法,才把骨头丢给儿狼们。从这种过程的省略,不仅可以看出作家的笔法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
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赏析:由于两只狼在前面没有以形状和颜色来区别,这给后来分别叙述二者带来了难度。蒲氏起初肜了两个“一”(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代表两只不同的狼。紧接着,情势变化了,再用两个“一”就缺乏变化了。他改用位置来区别(后狼、前狼)。等到骨头吃完了,两只狼仍继续跟踪着屠户,但它们是并排,还是一前一后,或者是一会儿并排,一会儿一前一后,就不值得交代了,作者就干脆含混地用“两狼”(并驱如故),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赏析:此句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主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情节曲折,内容丰富。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文章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
2.主旨寓于形象之中。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旨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行为动作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一、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参考答案】屠户惧狼:“投以骨”“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屠户御狼: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屠户杀狼:一狼“犬坐于前”,诱敌,屠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一狼洞其中”,欲从背后攻击屠户,屠户“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二、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中心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道理: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技巧点拨】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希望通过文章表达出的某种想法或情感。考查形式主要有:①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答题技巧:①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写作意图。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参考答案】1.前:上前。
2.犬:像狗一样。
3.洞:打洞。隧:从通道。
【技巧点拨】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在文言语句中,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则这一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常见的活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1.名词加名词(或名词加代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名词带了宾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了动词。 如《<论语>十二章》中的“饭疏食”中的“饭”。
2.副词加名词。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放在谓语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名词如果出现在副词后面,组成状谓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了。如成语“不毛之地”中的“毛”。
3.能愿动词加名词。
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前面的,如果能愿动词后面跟了名词,则这一个名词就活用为了动词。如《狼》一文“狼不敢前”中的“前”。
4.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
如“大楚兴,陈胜王”一句中的“王”为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上,如果不活用为动词,句子结构就不完整,因而此处的“王”,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翻译成“称王”。
在解答具体的试题时,可运用以下方法:
1.标志识别法。
(1)名词出现在副词后;
(2)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
2.语法位置判断法
(1)名词后为名词;
(2)名词后为代词;
(3)名词处在句中谓语的位置。
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豸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参考答案】示例:杯盘狼籍、豺狼当道、鬼哭狼嗥、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烟四起、前怕狼 后怕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代表着残暴、贪婪、狡诈、凶恶,与善良和仁义相对,是邪恶的化身。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着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人都对狼又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
五、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参考答案】示例:天色将晚,一个屠夫才挑着两个箩筐准备回家,筐中仅有的几根骨头证明今天卖得不错,正开心地哼着小曲儿,突然,两匹饿狼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那绿莹莹的双眼可不像是希望的带到骨头的样子。
那屠户见了,自当是心惊肉战,加快了脚步,客人不是狼的对手,没一会的功夫,那两只狼便追了上来,而那屠户倒也不是愚蠢货色,时不时的就抛下几条碎骨,可狼也紧咬不放,总是用一只狼去追,而另一只就可以享用那骨头的美味。屠户累了,脚步也慢了下了,可眼睛却没有闲着,不时环视四周,那“砰砰”的心跳也显露出他的惊魂不定,毕竟,在这开阔之地,也是双拳难敌八爪,他们还有一副好好牙口,更别说前后夹击的技艺了。
忽然,他发现前面有个麦场,里面麦草堆积成团,屠户便跑过去倚靠着它,手里也多了一把利刀。
看到这幅情景,两只狼不敢向前了,不一会儿,一只狼好像放弃了似的,径直走了。另一只像只狗似的端坐在哪儿,好像是禁不止困意,睡过去似的,屠户哪能错过这个机会,一刀下去,硬生生地是把狼给劈死了,正要离开,转身去看那柴草后面,好家伙,一只狼正在向里挖洞,想要去攻击那屠户的身后,身子已经进了大半,只有尾巴露在外面,他便又挥刀斩了这狼。
这时,他明白之前那狼原来是在装睡引他上当,来当诱饵。
狼真是狡猾,却一会儿两只都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可对于人类说,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一、(2021·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阅读《狼》,完成习题。
狼
清·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
B.一狼径去/意与日去
C.屠自后断其股/有朋自远方来
D.止增笑耳/公大笑乐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2022·江西南昌·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相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②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凶猛的鸟。②横空:横越天空。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股( ) 盖(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4.甲文中的狼类似于生活中贪婪狡诈之人,那乙文中的鹊又类似于哪种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A. 顾:这里指往旁边看的意思/顾:回头看;B. 去:离开/去:消逝;C. 都是从的意思;D. 笑:笑话/笑:笑的动作;故选C。
2.(1)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重点词:(1)并,一起。故,旧、原来。(2)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3.中心句:“狼亦黠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道理: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①—④段是故事梗概,第⑤段是根据故事说明的道理。所以中心句是“狼亦黠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是从人和动物之间来理解,狼再狡猾,最后还是被人杀死,延伸开来就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1.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语,“犬坐于前”是谓语。故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
2.大腿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股,大腿。(2)句意: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3.(1)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2)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便扬长而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洞,打洞;意,打算、想要;隧,钻洞;以,来;攻攻击。(2)对鸣,相对鸣叫;若,好像;俄而,不久;去,离开。
4.①讲究情义的人:如鹊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到赤练蛇的侵犯,从而“悲鸣不已”,招来群鹊。②机智的人:其中两只鹊请来一只鹳,由鹳“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帮它们除掉敌患。③有团队精神的人:如鹊“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时,不一会儿,就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并且其中两鹊找来了鹳做救兵。④懂得感恩的人:当鹳衔赤蛇吞之后,群鹊“若庆且谢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形象。根据“一日,鹊相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可知,类似于讲究情义的人。根据“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可知,类似于机智的人。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战胜蛇,于是请来了外援。根据“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可知,类似于有团队精神的人。根据“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可知,类似于懂得感恩的人。
【参考译文】【甲】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1.缀行甚远
2.场主积薪其中
3.弛担持刀
4.意暇甚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止
2.意
3.乃
4.敌
5.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2.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期日中(名词,太阳)
1.缀行甚远
2.场主积薪其中
3.弛担持刀
4.意暇甚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止
2.意
3.乃
4.敌
5.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2.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期日中(名词,太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