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创新教程》高考生物一轮(梳理双基+精研核心+剖析易混易错+探究实验)配套课件:必修2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版《创新教程》高考生物一轮(梳理双基+精研核心+剖析易混易错+探究实验)配套课件:必修2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11-09 07:1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2张PPT。必修2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导航课标考纲 第1、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梳理双基基础一、判断正误
1.啄木鸟的长舌是啄食树洞中的昆虫时,经常伸长的结果( )
2.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
3.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物种隔离三个阶段( )
4.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包括生物与环境的进化( )×√××二、基础填空
(一)自然选择学说内容
1.过度繁殖。
2. 。
3. 。
4.适者生存。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生活在 。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 所含有的 。生存斗争遗传变异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全部个体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比率。
2.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的一群生物。
(2)隔离
①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基因不能自由交流②类型
a.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 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 的现象。
b.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 而分成不同的 ,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 的现象。
(3)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 的标志。相互交配可育后代地理上的障碍种群基因交流新物种形成隔离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①概念:不同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 。 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选择相互影响(2)生物多样性
①内容: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
②形成原因:生物的 。
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基因生态系统进化化石三、思维激活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属于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异,达到生殖隔离。2.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是一回事吗?
提示: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只要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即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说明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精研核心考点[例1] (2012年山东理综)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备环节;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D[精彩提示]??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与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完善。
(2)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原料),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外因),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无人为参与的为自然选择,有人为参与的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的性状有利于人类,否则应视为自然选择,如抗菌素和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应为自然选择。1.当必须长期服用抗生素时,不能长期单一使用一种抗生素,这是因为 (  )
A.病人有可能对其中的一种抗生素过敏而不是对所有抗生素过敏
B.多种抗生素可以筛选出致病的细菌从而有利于对症下药
C.单一抗生素可能选择出抗药性强的病菌
D.多种抗生素可以杀死体内的多种病毒解析:长期服用一种抗生素,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强的病菌。
答案:C[解析]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生物间相互选择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化,古代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外来物种入侵改变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改变自然选择的方向,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故A、B、C均正确。突变的可遗传性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为生物进化提供遗传的基础,故D项不对。
[答案] D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②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③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④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
⑤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④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
a.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并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这5个条件是: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2.物种形成
(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②骤变式——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畸变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③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3)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3.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
①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生物生活于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其必然要和其他生物发生营养关系。在捕食与被捕食,相互帮助等关系下,它们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的。例如:最早的生物是厌氧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2)进化规律①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a.从结构上看:由简单→复杂(由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由单细胞→多细胞,由无胚层分化→两胚层→三胚层等)。
b.从功能上看:由低等→高等(如: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c.从生存环境上看:由水生→陆生。
②代谢的进化
a.异养→自养(又包括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b.厌氧→需氧。
c.总趋势: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4.生物多样性
(1)内涵(三层次)[精彩提示]??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
(1)区别
①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所以生物发生进化的标志为基因频率改变,不论变化大小,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②物种形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至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的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联系: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物进化过程。2.(2012年长郡中学月考)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解析:图中导致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改变的原因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其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而不是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
答案:C 剖析易混易错[典例1] 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常见错误] 错选B项。[错因分析] 知识理解不准确。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正确解答] 选D。农药是环境,由它对害虫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药或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在代代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农药的灭虫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典例2] 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的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的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该种群朝着Aa增多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化
D.该种群较易发生基因突变
[常见错误] 错选A项。[错因分析] 易错选A项的原因为:知识理解不透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根据题意可知第一年A频率为50%,a频率为50%,第二年A频率为50%,a频率为50%,这两年中这对基因的频率不变。故没有进化。
[正确解答] 选B。探究实验专项实验:开放型探究实验的解题策略
 
开放型实验设计是指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但是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条件不惟一或者解题方法多样的试题。这类试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设计而成,要求自己选取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来解答,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为加强对开放型试题的研究,现将这类试题分类剖析如下。1.方法开放型
这种类型的试题要求能根据题目所设条件和要求,寻找切合实际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2.条件开放型
这种类型的试题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根据已有知识可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求能选择其中部分条件设计实验方案。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
3.结论开放型
答案开放型试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有不同的答案。某些科研人员在农科站研究奶牛,发现牛厩中的苍蝇很多,影响了牛群的健康,人们用DDT溶液(一种杀虫剂,能杀死几乎所有苍蝇)喷洒在牲口圈内和牛身上。但一周后,苍蝇的数目再次增加,工人再次喷洒DDT,得到类似于第一次喷洒的结果——多数苍蝇都死了,然后苍蝇的群体再次扩大,工人又一次喷洒DDT,经过4~5次重复喷洒后,DDT能杀死的苍蝇越来越少直至最后全无杀虫效果。有人认为可能是所使用的DDT本身失效了,有人认为是DDT对苍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了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如下:
方法1:用DDT在非实验区实验,看能不能杀死苍蝇。如果能杀死,证明DDT没有失效;如果不能杀死,证明DDT失效。
方法2:用化学方法分析DDT的化学成分,看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变化,说明DDT失效;若未发生改变,说明未失效。方法3:把苍蝇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混合饲养,自由交配,每代都用DDT处理,并且逐渐加大剂量,培养10代。
乙组:分成若干瓶,每瓶中放一对,并繁殖为一个家系。将每个家系平均分成两瓶,A瓶放DDT,B瓶不放DDT。若A瓶中苍蝇死亡率高,这个家系淘汰不要;若A瓶中苍蝇死亡率低,将对应的B瓶留下来,再将B瓶中苍蝇一对一对分开,让其繁殖成若干家系,再按前面方法分成两瓶,并分别处理饲养,继续选留死亡率低又没有经过DDT处理的类型。 每经过一次测试和选择,都增加DDT的剂量。如此经过10次选择,比较甲、乙两组苍蝇的抗药性是否相同。若不相同,可说明苍蝇是在突变的基础上经过自然选择抗药性增强;若相同,则说明不是DDT选择的结果,说明DDT失效。
请你对以上三种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答案:本题是方法开放型题目。方法1和方法2是用来检验DDT是否失效,如果DDT没有失效,则是因为自然选择的原因。方法3是为了证明“DDT对苍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了选择”。如果方法3证明DDT对苍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了选择,则证明DDT本身没有失效。采取三者之中任何一个方法,都能说明问题。 提升目标课堂1.(2012年烟台一模)下列关于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
B.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易于表现
C.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相等时,显性性状个体数量多
D.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一定是显性基因解析: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数量由环境决定,适应环境的有利于生存,个体数量多。同理,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也不一定是显性基因。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中易于表现,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中易于表现。
答案:C2.(2013年德州一模)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不同生物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自然选择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效果相同
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
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
答案:B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解析:判断生物是否进化的依据是基因频率是否改变,故A错误;生殖隔离的形成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形成,故B正确;即使环境条件保持稳定,也可能因为基因突变等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故C错误;共同进化不仅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的不断进化和发展,还包括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选择而实现的不断进化和发展,故D错误。
答案:B4.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有减弱的现象,此即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这种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  )解析:药物剂量越大,作用效果越好,可排除C、D两项。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会有所降低,故B正确。
答案:B5.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
(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作用。
解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2)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该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从而也说明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地理(生殖)隔离。(4)两个种群中种群1中基因型为AA的黑色个体明显较多,说明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这样的环境对甲虫起了选择的作用。
答案:(1)遗传 (2)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3)基因交流 地理(生殖)隔离 (4)1 选择课时提能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