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3 大气热力环流(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核心素养】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3 大气热力环流(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7 08:1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 思维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解释热力环流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区域 认知 结合不同区域图,分析热力环流成都形成
地理实践力 结合生活实践理解热力环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地观测海陆风等热力环流现象
人地协调观 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力环流特点,合理规划城市工业区和绿化带等
新知讲解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成因和意义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大气运动
分类:有垂直运动和
水平运动之分
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
上升或气流下沉
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风
大气热力环流
定义:由于地面冷热
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不受热时
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A
C
B
受热
冷却
冷却
气压升高
气压
降低
气压
降低
近地面
高空
气压升高
气压
降低
气压升高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空气产生垂直运动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A地接受热量多,B、C地接受热量少,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在上空,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地扩散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B、C地气流下沉,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从B、C地流回A地,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形成热力环流
A受热
C冷却
B冷却
低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等压面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压
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弯曲;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弯曲。
A受热
C冷却
B冷却
低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等压面
B、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弯曲;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弯曲。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高压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空气密度大的地方流向空气密度小的地方,即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组合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中的三大关系
(1)近地面为高压,对应高空为低压
(2)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陆地与海洋之间,山坡与山谷之间都能形成热力环流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
(1)山谷风:
(2)海陆风:
(3)城市热岛环流: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山谷风:白天多吹谷风,夜间多吹山风
成因:山坡的热力变化
影响:山谷和盆地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垂直运动,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山谷和盆地地区不易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山谷 → 山顶
谷 风



山顶 → 山谷
山 风
山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海陆风:白天多吹海风,夜间多吹陆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影响:使滨海地区从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较低,降水增多,是避暑的好地方。
陆地
海洋






海陆风
海风:
白天,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陆地
海洋






海陆风
陆风:
夜晚,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风):白天和夜间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
成因:城市热岛效应
影响: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郊区
市区
郊区
(热)
(冷)
(冷)
城市热岛环流
由于市区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