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19: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练习题
下列文章不是《朝花夕拾》中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 B.《藤野先生》 C.《范爱农》 D.《社戏》
《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名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本文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许多趣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C.父亲给鲁迅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使他充满了感激与尊敬。
D.《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迎神赛会时,心情无比兴奋;但在被父亲强迫背诵完《鉴略》后,“我”的心情也因此发生了逆转。
名著阅读
第三小组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 
② 
③   
《朝花夕拾》又名《 》,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儿时生活的乐趣;在《 》中,我们了解到他在日本留学时与授业恩师交往的细节;在《 》中,我们同情那个对家乡赛会风俗充满向往但不得不先背诵《鉴略》的孩子……这些点滴文字之中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名著阅读
童年是生命的底色,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表现出儿童的天性。《 》中拔何首乌、折腊梅花等情节表现出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阿长与<山海经>》中“迅哥儿”对《山海经》的渴望,表现了儿童 ;《五猖会》中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 》的痛苦,抒发了儿童对自由成长的渴望。
名著阅读。
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颈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里。
如图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两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名著阅读:阅读选自《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
【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甲】【乙】两文段中的老人和先生分别是谁 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相关情节说明。
《朝花夕拾》中除了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仔细找一找,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有人认为,《无常》一文是在宣扬封建迷信,不宜推荐给青少年阅读。请说说你对此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 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然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1) 选文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各是因为什么原因?
(2)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范爱农的形象特点。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 请从《狗·猫·鼠》《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中任选两篇,谈谈其中的对比写法。
1. B
2. D
3. C
4. 父亲的病;父亲要求“我”在看 五猖会前背书,使“我”没有了看会的兴趣;“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
5. 旧事重提;藤野先生;五猖会
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未知的好奇;鉴略
7. 迎神赛会;五猖会
8. 图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图 2:《无常》。
9. 【甲】文中的老人是:寿镜吾。【乙】文中的先生是:藤野先生。从循序渐进地教“我”对对子看出寿镜吾是一个关爱学生、教学有方的先生。【乙】:从为“我”批改讲义或纠正“我”的解剖图看出藤野先生是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人。
10. 本课时问题不设置固定答案,同学们可自由发挥,合情合理即可。
11.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封建迷信指盲目地相信神灵鬼怪等超自然的东西存在。《无常》一文中,虽然提到了一些长期流传在中国民间的阴间鬼神的内容,但用意在于表现民众心目中“无常”这个形象“鬼而人,理而情”的特点,以其爽直公正的处事方式突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公正裁判,公正裁判只存在于“阴间”,从而辛辣地嘲讽了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们。
12.
(1)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等人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火车上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2) 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命的爱国者。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3) 《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守旧者的痛恨。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童在私塾读的那些枯燥的书和他们开小差时玩的那些有趣游戏形成了鲜明深刻的对比,突出了儿童追求自由的天性。
《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任选两篇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