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课堂名师章节精讲:专题1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共3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同步课堂名师章节精讲:专题1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共3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1-09 13:5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除去固体食盐中的泥沙可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
2.蒸发结晶操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②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防止形成的晶体飞溅。
一、过滤
(1)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性的杂质的方法。
(2)过滤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
(3)主要步骤:①制过滤器;②固定烧杯和过滤器;③过滤操作。
(4)过滤时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二、冷却结晶
(1)实验原理:
固体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都可溶于水,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
(2)实例:提纯含少量KCl的KNO3:配成较高温度下的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即得KNO3晶体。
三、萃取和分液
(1)萃取指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萃取时,在液态混合物中加入的溶剂称为萃取剂。
(2)萃取之后,一般通过分液的方法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
(3)操作:
①在实验室中,萃取和分液通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如图。
②当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分成清晰的两层后,打开旋塞,将下层液体放出,然后关闭旋塞,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四、蒸馏
(1)蒸馏是将液态物质加热至沸点使之汽化,然后将蒸气重新冷凝为液体的操作过程。
(2)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烧瓶中放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是为了防止暴沸。实验时,应当先通冷却水再加热。
五、分离方法综合运用和层析法
(1)分离方法综合运用实例:
除去粗盐中的杂质MgCl2及泥沙,先将粗盐溶于适量水中,再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使MgCl2完全转化为
Mg(OH)2沉淀,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过滤,除去泥沙和Mg(OH)2沉淀,向滤液中加入盐酸中和过量的NaOH,最后加热蒸发溶液,获得NaCl晶体。
(2)层析法:
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被吸附性能的不同,将溶解在某溶剂中的混合物分离出来。
1.降温结晶除杂法是根据两组分的溶解度不同吗?
答案:不是。是根据两组分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
2.能否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酒精与水互溶。
3.在蒸馏操作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插入液面以下吗?
答案:不是。本实验中用温度计指示蒸气的温度,以控制温度在两种物质的沸点之间,因为挥发出来的是沸点低的物质,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4.冷凝管的水流方向如何?能否颠倒?
答案:下进上出,不能颠倒,水流与蒸气方向相反,采用的是逆流原理。
5.连连看。
①除去CaO中的CaCO3   a.分液
②分离溴和四氯化碳 b.灼热的铜网
③除去N2中的O2 c.加热
④分离植物油和水 d.蒸馏
⑤除去H2中的CO2 e.洗气
答案:①—c ②—d ③—b ④—a ⑤—e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物质与提纯物质(即除杂质)的联系与区别
分离物质与提纯物质的相同点是被分离和提纯的都是混合物。分离物质要求分离出各种组分,而提纯只要求分离出某一种组分,杂质不一定要分离出来,但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物质分离、提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基本原则:
①不增(不引入新杂质);
②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物质);
③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易分离);
④易复原(被提纯物质易复原)。
(2)注意事项:
①除杂试剂需过量;
②过量试剂需除尽;
③去除多种杂质时要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
④选择最佳的除杂途径。
3.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依据
(1)若是一种难溶的固体和一种液体的混合物,可以选用过滤的方法将固体物质与液体物质分离开来。如分离水溶液中的碳酸钙固体、水溶液中的硫酸钡固体。
(2)若是两种溶解度有明显差异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中组成的混合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来分离,为了提高分离的效果,还可以进行重结晶。
(3)两种沸点有明显差别的液体的混合液可以用分馏的方法进行分离,也可以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液体物质中的难挥发性杂质。例如制取蒸馏水。
(4)根据混合物中各种物质被吸附性能的差异,可通过层析的方法将溶液中的物质分离。
[例1] 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和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①③
[解析] 首先搞清楚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分别使用Na2CO3溶液、NaOH溶液和BaCl2溶液,且三种溶液均过量,才能使杂质离子分别变成CaCO3、Mg(OH)2、BaSO4沉淀,过量的BaCl2溶液只能用Na2CO3溶液除去,故要先加入BaCl2溶液,后加入Na2CO3溶液,才能保证不引入新杂质Ba2+,而多余的NaOH和Na2CO3只需要在过滤后加入盐酸即可,至于NaOH溶液的加入顺序,只要在过滤前加入就可除去Mg2+,因此C、D两项都正确。
[答案] CD
不同的分离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根据不同混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且有时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
常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注意点
实例
固+液
蒸发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离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①不断搅拌
②蒸发时,最后用余热蒸干
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H2O)
固+固
结晶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离
NaCl(KNO3)
升华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固体分离
酒精灯
I2(NaCl)
固+液
过滤
易溶物与难溶物分离
漏斗、烧杯、玻璃棒
①一贴、二低、三靠
②沉淀要洗涤
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CaCO3)
液+液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
分液漏斗
①先查漏
②对萃取剂的要求
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
④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从溴水中提取Br2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分液漏斗
植物油和水
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的混合溶液
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锥形瓶
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口处
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
③加碎瓷片(沸石)
乙醇和水、I2和CCl4
气+气
洗气
易溶气与难溶气分离
洗气瓶
长进短出
CO2(HCl)
液化
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
U形管
常用冰水
NO2(N2O4)
[例2] Ⅰ.过滤与蒸发是常用的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试用你掌握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过滤操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A.②③④⑤①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
Ⅱ.萃取和分液往往是两个连续的实验操作,请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选择萃取剂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这种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
A.不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B.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C.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大
D.不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小
(2)下列每组中的两对物质,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且油层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的是________。
A.汽油和水、四氯化碳和水
B.汽油和水、食用油和水
C.食用油和水、醋酸和水
D.葡萄糖和水、酒精和水
[解析] Ⅰ.(1)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目的是防止玻璃棒捅破滤纸,故A项正确;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润湿,且不留气泡的原因是保证液体不从漏斗与滤纸之间流下,故B项正确,C项错误;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故D项正确。
(2)在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根据题意应先放置酒精灯,然后根据酒精灯的高度来调整铁圈的位置,接下来放上蒸发皿,加入NaCl溶液进行加热,不断搅拌,当剩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Ⅱ.(1)选择萃取剂的原则是:①碘在该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水中的大,且与该萃取剂不反应;②该萃取剂与水不互溶且不反应。
(2)A项中四氯化碳比水重,分液时油层不从上口倒出;B项中都不互溶,且两组中的有机物都比水轻,分液时均从上口倒出;C项中醋酸与水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D项中都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答案] Ⅰ.(1)C (2)B Ⅱ.(1)B (2)B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仪器的安装顺序是由下而上。
(2)蒸发时要防止液体飞溅。
(3)萃取剂应易于把溶质从原溶液中提取出来。
(4)分液漏斗中的两层液体由其密度决定出口。
1.(对应考点一)下列各项操作错误的是(  )
A.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的操作可选用分液漏斗,而后静置分液
B.进行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端流出,上层液体则从上口倒出
C.萃取、分液前需对分液漏斗检漏
D.为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出,需将上面的塞子拿下(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上的小孔)
解析:萃取剂的选择必须是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A项中酒精与水互溶,故错误。
答案:A
2.(对应考点一)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括号内为杂质)(  )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方法
A
NaCl(Na2CO3)
盐酸
蒸发
B
CO2(CO)
O2
点燃
C
Fe(Zn)
稀硫酸
过滤
D
CO2(SO2)
NaOH溶液
洗气
解析:B项错误,实际上无法完成操作,因CO量少,反应的O2量又不易控制;C项错误,主要成分Fe也能与稀硫酸反应而消耗;D项错误,NaOH在吸收SO2的同时也吸收主要成分CO2。
答案:A
3.(对应考点二)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蒸馏法
B.使浑浊的食盐水变澄清——过滤法
C.从溴水中分离出溴——分液法
D.把硝酸钾和氯化钾从同一溶液中分离开来——蒸发结晶法
解析:溴水是溴和水形成的均匀液态混合物,可先用萃取剂(如CCl4)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然后再进行分液。
答案:C
4.(对应考点二)用四氯化碳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B.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下层
D.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
解析:水的密度比CCl4小,水在上层,应从漏斗上口倒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下层,应从下口流出。
答案:D
5.(实验题)(1)填写仪器名称:
①制取蒸馏水的受热容器是________。
②蒸馏装置中通冷却水的仪器是________。
③用于分液的关键仪器是________。
(2)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法  B.加热分解 C.结晶法
D.分液法 E.蒸馏法 F.过滤法
①__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
②__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
③________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④________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已知四氯化碳和甲苯互溶。
解析:(2)①沙子(固体)不溶于食盐水,可用过滤法分离。②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不大,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硝酸钾晶体)。③水和汽油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分离。④四氯化碳和甲苯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法分离。
答案:(1)①蒸馏烧瓶 ②冷凝管 ③分液漏斗
(2)①F ②C ③D ④E
1.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除去KNO3中的KCl杂质,利用了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KCl溶解度变化不大。
3.可用CCl4萃取出溴水中的Br2,原理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且Br2在CCl4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4.蒸馏操作要注意:
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②冷凝水的流向为自下而上;
③沸石的作用是防暴沸。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某实验室仅有如下仪器或用具:烧杯、铁架台、铁圈、三脚架、漏斗、分液漏斗、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圆底烧瓶、火柴。从缺少仪器的角度来看,不能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A.蒸发          B.萃取
C.过滤 D.溶解
解析:对照每项操作,检查是否缺少某些或某件必用的仪器。只有液体过滤尚缺少滤纸而无法进行。
答案:C
2.[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应将漏斗的玻璃塞打开
B.蒸馏实验必须使用温度计
C.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D.过滤(如图)时,可将悬浊液从烧杯直接倒入漏斗中
解析:制蒸馏水时,因水的沸点是100℃,即沸腾产生的气体为水蒸气,故不需要温度计。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答案:BD
3.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39%的乙醇溶液 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
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蒸馏、萃取       B.萃取、蒸发、分液
C.分液、萃取、蒸馏 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①组汽油和NaCl溶液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分离,②组乙醇和水互溶,可根据沸点不同用蒸馏法分离,③组氯化钠溶液和溴水,可根据溴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用萃取法分离。
答案:A
4.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不小心混入了大量的水,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最简便的分离方法是(  )
解析:水与植物油互不相溶,故可以采取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
答案:B
5.[双选题]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A项水分不能蒸干,D项萃取剂的密度没有限制。
答案:A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9分)根据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
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________。
A.左盘重,样品轻 B.左盘轻,砝码重
C.右盘重,砝码轻 D.右盘轻,样品重
(3)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有时可能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进行第④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目的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定性实验的关键是操作③、④,即将充分溶解的草木灰与悬浮物彻底分离,经蒸发、冷却结晶后得到最终所要提取的钾盐。操作时,往往要重复进行,目的是防止过滤不彻底,并且为保证提取钾盐的量,进行蒸发时要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局部过热使液体飞溅。
答案:(1)过滤 蒸发 (2)B
(3)滤液浑浊 (4)液体飞溅
7.(9分)氯化钠固体样品含有少量的Na2SO4和Na2CO3,按下列流程进行净化,请在流程中的(  )中写上合适的试剂,在[  ]中写上实验操作名称。
解析:由题意,除去Na2SO4应选用BaCl2溶液,而加入BaCl2溶液同时也除去了Na2CO3,但所加的BaCl2溶液是过量的,所以后续操作应除去BaCl2溶液,除去BaCl2可用Na2CO3溶液,而过量的Na2CO3可用稀盐酸除去,过量的稀盐酸通过加热的方法除去。
答案:①蒸馏水 溶解 ②BaCl2溶液 ③Na2CO3溶液 ④过滤 ⑤稀盐酸 ⑥蒸发结晶
8.(12分)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 mL碘水和15 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G→E→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分液漏斗中放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对流,萃取剂的选择要注意不互溶、不反应和大得多原则。
答案:(1)C B D H
(2)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 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的液体能够顺利流出
(3)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很多
第二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1.O2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待检气体的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为O2。
2.O2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即说明已集满。
3.鸡蛋壳中CO的检验:将研碎的鸡蛋壳加入大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鸡蛋壳中含有CO。
一、常见离子的检验
1.NH的检验
(1)试剂:强碱溶液,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
(2)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NH4Cl与NaOH溶液反应:
NH4Cl+NaOHNaCl+NH3↑+H2O。
2.Cl-的检验
(1)试剂:AgNO3溶液、稀硝酸。
(2)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KCl与AgNO3溶液反应:
KCl+AgNO3===AgCl↓+KNO3。
3.SO的检验
(1)试剂:BaCl2溶液、稀盐酸。
(2)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NH4)2SO4与BaCl2溶液反应: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二、焰色反应
1.定义
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叫做焰色反应。
2.常见金属的焰色
钠:黄色;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
三、现代化学分析测试元素
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常借助仪器来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
(1)用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是否含C、H、O、N、S、Cl、Br等元素;
(2)用红外光谱仪确定物质是否含有某些有机原子团;
(3)用原子吸收光谱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等。
1.检验NH时,能否用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
答案:不能。NH3遇水产生OH-,才能使石蕊试纸变蓝。
2.检验Cl-时为什么要加入稀HNO3?
答案:排除CO的干扰,因为Ag2CO3也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但可溶于稀HNO3。
3.检验SO时,加入稀盐酸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排除CO、SO等的干扰,Ba2+与CO、SO也能产生白色沉淀,但沉淀能溶于稀盐酸。
4.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焰色反应为黄色,该溶液一定不含钾元素吗?
答案:不一定。没有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不能确定钾元素的存在。
常见离子的检验
1.离子检验的方法分类
(1)生成沉淀。如中学实验室里检验Cl-时,可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2)生成气体。如检验NH、CO时,都采用此法。
(3)显示特殊颜色。如用酚酞试液检验OH-。
(4)焰色反应。
2.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现象
变化实质或方程式
H+
①石蕊或甲基橙试液
试液变红
化学变化
②pH试纸
试纸变红
化学变化
Na+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样品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物理变化
K+
与检验Na+类似,但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颜色
火焰呈紫色
物理变化
NH
加浓NaOH溶液,加热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4Cl+NaOHNaCl+H2O+NH3↑
Mg2+
加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NaOH过量时沉淀不溶解
Mg2++2OH-===Mg(OH)2↓
Cu2+
①观察溶液颜色
蓝色
②加NaOH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CuSO4+2NaOH===Cu(OH)2↓+Na2SO4
3.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操作
发生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OH-
①石蕊试剂
向被测液中滴入石蕊试剂
溶液变蓝
化学变化
②酚酞试剂
向被测液中滴入酚酞试剂
溶液变红
化学变化
Cl-
AgNO3+稀HNO3
将被测液用稀HNO3酸化并滴入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NH4Cl+AgNO3===AgCl↓+NH4NO3
SO
盐酸+BaCl2溶液
向被测液中滴加盐酸,再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CO (可溶性碳酸盐)
CaCl2溶液+盐酸+澄清石灰水
向被测液中逐滴滴入CaCl2溶液,然后再滴入盐酸,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盐酸时沉淀溶解,放出无色无味气体,此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CaCl2===CaCO3↓+2NaCl
CaCO3+2HCl===CaCl2+H2O+CO2↑
Ca(OH)2+CO2===CaCO3↓+H2O
[例1] 以下是对某溶液进行离子检验的方法和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先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足量的HNO3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SO
B.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CO
C.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产生了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NH
D.先加适量的盐酸将溶液酸化,再加AgNO3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Cl-
[解析] A项,溶液存在Ag+也会出现此现象。B项,CaCl2溶液中既有Ca2+又有Cl-,在溶液中CO、SO、SO、PO等均可与Ca2+结合生成白色沉淀;Cl-还可与Ag+结合生成AgCl白色沉淀。C项在加热条件下与OH-反应生成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NH3,说明溶液中含有NH。D项加盐酸使被检验的溶液中新增加了Cl-,即使原溶液中无Cl-,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 C
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要从原理、干扰离子、操作顺序等几个方面考虑,如含Cl-的溶液中若有SO,在检验Cl-的存在时,需加过量Ba(NO3)2溶液,除去SO后,然后再取上层清液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Cl-是否存在。若不除SO,则Ag2SO4会干扰Cl-的检验。
物质检验的类型及方法
1.鉴定、鉴别和推断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鉴定通常是指对于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必须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分别检出阴、阳离子;鉴别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的特性或特征反应来区别于另一种,也可根据几种物质的气味、状态、颜色、溶解性或溶解时的热效应等一般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理出被检物质的名称或组成。
(2)联系:均需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操作,通过反应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加以判断。
2.根据相关要求鉴别物质的几种方法
常见的要求有:不限制任何试剂;只用一种试剂;不用任何试剂。
(1)在解决物质鉴别时,要根据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①被鉴别的一组物质的阴离子不同,一般用强酸溶液鉴别。如:NaCl、Na2CO3两种溶液可用盐酸鉴别。
②被鉴别的一组物质的阳离子不同,一般用强碱溶液鉴别。如:NaCl、MgCl2、NH4Cl、CuSO4、AgNO3 5种溶液可用氢氧化钠鉴别。
③分析所给物质组中有特征反应现象的物质或离子,从而找出试剂。如:Ba(OH)2溶液与(NH4)2SO4、(NH4)2CO3等溶液共热,同时产生沉淀和气体,则用Ba(OH)2溶液可鉴别Na2SO4、NH4Cl、(NH4)2SO4、NaCl等一组溶液。
(2)不用任何试剂,方法也有多种,如:
①若可以用物理方法,观察颜色确定某些物质,再利用这些物质鉴别其他未知物。
②将溶液两两混合,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物质。
[例2] 设计一个实验,鉴定(NH4)2SO4晶体中含有NH、SO。
[解析] 检验(NH4)2SO4晶体中NH、SO,要先将试样配成试样溶液。试样溶液配好后,对溶液中所含的各种离子进行分别检验。在设计检验的程序时,要考虑离子之间的干扰。在可能有干扰存在时,要先排除干扰,然后再进行检验。
[答案] 取少量(NH4)2SO4晶体配制试样溶液。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试样溶液。
(1)检验NH: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浓溶液,加热,并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有NH3生成,确定在(NH4)2SO4晶体中含有NH。
(2)检验SO: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盐酸将溶液酸化,然后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成分中含有SO。
如果被检验的物质可溶于水,一般要先制成溶液,另外,进行检验的文字叙述时,要按照取试样→加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的顺序来回答。
1.(对应考点二)有4瓶常用溶液:①BaCl2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CuSO4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可通过实验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解析:由于④CuSO4溶液呈蓝色,故可最先通过观察得出,用CuSO4溶液作试剂,分别加到其他四种物质中,只有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故第二个鉴别出的是①BaCl2溶液,然后再用BaCl2溶液作试剂,可鉴定出③Na2SO4溶液,故其检出顺序为:④①③②。
答案:B
2.(对应考点二)已知NaCl、BaCl2溶液呈中性,而Na2CO3的俗名为纯碱。下列四种无色溶液中,某溶液与其余三种溶液两两混合时,都无任何明显现象产生,该溶液是(  )
A.BaCl2溶液       B.NaCl溶液
C.Na2CO3溶液 D.无色酚酞试液
解析: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Na2CO3溶液不但会与BaCl2溶液反应,还会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答案:B
3.(对应考点一)某物质在煤气火焰上灼烧,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B.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
C.该物质中一定含有钾元素
D.该物质可能不含钠元素
解析:焰色反应黄色是钠元素的特征焰色,不论游离态钠,还是化合态钠,其焰色都是黄色。A、D被排除。由于黄色可以掩盖紫色,所以该物质中可能含有钾元素,C被排除。
答案:B
4.(对应考点一)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和稀HNO3,结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溶液中一定含有Ag+
C.溶液中一定含有Ag+和SO
D.溶液中一定含有Ag+和SO中的两种或一种
解析:溶液中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BaSO4或两种都有,故选D。
答案:D
5.(实验题)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对实验室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Na2SO4和NH4Cl进行鉴别,经讨论可行的实验方案有多种。请你设计三种实验方案加以鉴别。简要写出操作过程、现象和结论。
方案
操作过程
现象和结论



解析:方法1:根据钠元素的焰色为黄色来鉴别;
方法2:根据NH4Cl与碱共热产生气体来鉴别;
方法3:根据Na2SO4遇到可溶性钡盐会产生白色沉淀来鉴别。
答案:
方案
操作过程
现象和结论

用洁净的铂丝分别蘸取固体样品在火焰上灼烧
焰色呈黄色,原样品为Na2SO4

分别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加入NaOH溶液,微热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原样品为NH4Cl

分别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加适量水溶解再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原样品为Na2SO4
待检物质或元素
检验方法
碳酸盐
与CaCl2或BaCl2溶液反应产生沉淀;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铵盐
与强碱(NaOH等)溶液混合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硫酸盐
先加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氯化物
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钠元素
焰色反应——黄色
钾元素
焰色反应——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鉴定NaCl的最佳方法是(  )
A.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B.焰色反应呈紫色,加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C.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焰色反应呈紫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解析:Na+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有白色沉淀证明含Cl-。
答案:A
2.[双选题]某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下列中的(  )
A.SO B.CO
C.Ag+ D.NO
解析: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含有H+,BaSO4、AgCl都是难溶于酸的沉淀。
答案:AC
3.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OH-3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3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①②③②④ D.④②③②①
解析:因Ag+与Cl-、CO、OH-均可生成沉淀,Mg2+与CO、OH-均可生成沉淀,Ba2+只与CO生成沉淀,故试剂的加入顺序为④①③,B正确。
答案:B
4.下列各组物质中,相互混合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消失,并有气体生成,再加入AgNO3溶液时又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
A.MgCl2和Na2CO3 B.FeCl3和NaOH
C.Na2SO4和Ba(NO3)2 D.Na2CO3和Ba(OH)2
解析:相互混合时有白色沉淀,排除B,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消失,生成无色气体,排除C组,再加AgNO3溶液又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答案:A
5.对下列未知盐的稀溶液所含离子的检验中,作出的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氯化钡溶液不产生沉淀,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可判定含有Cl-
B.先加稀盐酸酸化,无沉淀生成,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判定含有SO
C.加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判定含有Mg2+
D.加入盐酸后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此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判定含有CO
解析:A.因为BaCl2中也含Cl-无法判定Cl-是原溶液中的;C.也可能含Al3+等;D.含HCO时也有此现象。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7分)A、B、C、D分别是NaNO3、NaOH、HNO3和Ba(NO3)2四种溶液中的一种。现利用另一种溶液X,用如下图所示方法可将它们依次确定。
试确定A、B、C、D、X各代表哪种溶液。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X.________。
解析:NaNO3、NaOH、HNO3和Ba(NO3)2 4种溶液中能和其他物质生成白色沉淀的只有NaOH和Ba(NO3)2两种溶液,能同时与NaOH和Ba(NO3)2两种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常见物质是MgSO4,生成的沉淀是Mg(OH)2和BaSO4。Mg(OH)2能溶于HNO3,而BaSO4不溶。
答案:NaOH NaNO3 Ba(NO3)2 HNO3 MgSO4
7.(10分)已知某次化学实验后,回收的废液中可能含有K+、Cu2+、Ag+等离子。
(1)为检验废水中是否含有Ag+,可以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如果溶液中确实存在Ag+,加入试剂后,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证明,废液中确实存在上述三种离子。为回收Cu、Ag两种金属,实验时可以分别加入过量的________和________(填物质名称),充分反应后,经过________(填实验操作名称),可得到Cu和Ag。经过上述处理后的废水,进一步处理后即可以排放。
解析:(1)利用Ag+和Cl-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AgCl白色沉淀来检验Ag+。
(2)回收Cu、Ag两种金属的流程如下:

答案:(1)HCl(或盐酸盐) 有白色沉淀析出
(2)铁粉(或比铜活泼的金属) 稀盐酸 过滤
8.(13分)A、B、C、D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可能分别是Ca2+、Ag+、Na+、Cu2+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可能分别是NO、SO、Cl-、CO中的某一种。
①若把4种盐分别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4支试管中,均得澄清溶液,只有C盐的溶液呈蓝色。
②若向①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盐酸,B溶液中有沉淀产生,D溶液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1)根据①②的实验事实推断B、C的化学式为:
B________,C ________。
(2)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想从混合物中分别提取得到两种固体产物,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在这两个操作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知四种盐均可溶,则Ag+只能和NO结合为AgNO3,CO只能和Na+结合成Na2CO3,又因CaSO4是微溶物质,所以SO只能和Cu2+结合成CuSO4。因C盐的溶液呈蓝色,所以C为CuSO4,因为B溶液和盐酸反应有沉淀产生,则B为AgNO3,又因为D溶液和盐酸反应有气体产生,所以D为Na2CO3。
(2)A与D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产物中的两种物质一种为难溶物,一种为易溶物,可先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CaCO3,再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NaCl。
答案:(1)AgNO3 CuSO4
(2)CaCl2+Na2CO3===CaCO3↓+2NaCl
过滤 蒸发
不相同,在过滤中起引流作用,在蒸发中起搅拌作用
第三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100%。
2.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与溶液密度(ρ)间的关系式:m=ρV。
3.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
①计算:计算出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所需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②称量:称取溶质的质量,量取溶剂(水)的体积(将水的质量换算为水的体积)。
③溶解:将称取的溶质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量取的溶剂(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即得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一、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为cB。
(2)单位:mol·L-1。
(3)表达式:cB=。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所用仪器
(1)必须用到的仪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四种。若用固体溶质配制,则还需要用到托盘天平、药匙等称量仪器;若用液体来配制,则还需要滴定管(或量筒)等量取仪器。
(2)重要仪器——容量瓶:
①构造:容量瓶由瓶体和瓶塞两部分组成,瓶上标有规格、温度、刻度线。
②常见规格:50_mL、100 mL、250_mL、500 mL、1000 mL。
③用途:配制溶液,不能用作物质反应或溶解的容器,热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2.配制步骤
以配制100 mL 0.100 mol·L-1 Na2CO3溶液为例。
(1)计算:需Na2CO3固体的质量1.06_g。
(2)称量:用天平准确称取Na2CO3固体。
(3)溶解:将Na2CO3固体转移至100 mL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冷却到室温。
(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100_mL容量瓶中。
(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中,轻轻振荡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中,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_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混合均匀。
1.将58.5 g NaCl溶解于1 L水中,所得溶液是否为1 mol/L?
答案:不是。因最后所得溶液的体积不知,所以无法计算溶液的浓度。
2.算一算。
(1)将53.0 g Na2CO3溶解在水中,配成500 mL溶液,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2)配制250 mL 0.200 mol·L-1 NaCl溶液,需要________g NaCl固体。
答案:(1)1.00 mol·L-1
(2)2.925
3.(1)配制Na2CO3溶液时,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2)定容时若仰视刻度线,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解析:(1)未冷却即转移,定容后冷却至室温液面会低于刻度线,导致所配浓度偏大。
(2)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导致加水偏多,浓度偏低。
答案:(1)偏高 (2)偏低
4.定容时不小心使液面超过了容量瓶刻度线,应如何处理?
答案:应重新配制。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及计算
1.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以单位体积溶液作标准,即1 L溶液,不是1 L溶剂,也不是溶液的质量是1 000 g。
(2)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为标准,而不是溶质的质量。
(3)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离子或其他特定组合。
(4)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一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会因体积的不同而不同。
2.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c=。
(2)溶液稀释的有关计算: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
m1w1=m2w2或c1V1=c2V2。
(3)溶液混合的计算:
混合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
m1w1+m2w2=m混w混或c1V1+c2V2=c混V混。
(4)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c=,w=(ρ单位:g/mL)。
(5)气体溶于水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体积跟水的体积不相同,溶液的体积也不等于气体的体积和水的体积之和。必须依据公式V=来计算溶液的体积。
[例1] 将标准状况下的 a L HCl(g)溶于1 000 g水中,得到的溶液密度为 b g· 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mol·L-1
B. mol· L-1
C. mol·L-1
D. mol·L-1
[解析] 要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需知溶液的体积和溶质(HCl)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体积:
V=×10-3 L·mL-1[注意溶液的体积≠V(溶质)+V(溶剂)],
溶质的物质的量: n(HCl)=,
则c(HCl)== mol·L-1。
[答案] D
计算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时关键是要熟练运用c=,n=、n=及V=等基本计算公式。
容量瓶使用的注意事项和溶液浓度的误差分析
1.容量瓶使用的注意事项
(1)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如配制950 mL某浓度溶液应选用1 000 mL的容量瓶。
(2)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并用蒸馏水洗涤。
(3)容量瓶不需要干燥,有蒸馏水不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
(4)定容时,容量瓶应放在实验台上,视线应与刻度线在一个水平线上,即瓶内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相切。
2.误差分析
根据公式cB==可知,在判断误差时,要分清是“m”还是“V”引起的误差,具有情况如下:
可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过程分析
对c的
影响
m
V
移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不变
称量1.06 g Na2CO3时,物码放反
减小

偏低
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定容

减小
偏高
定容时,水加多后用滴管吸出
减小

偏低
定容摇匀时液面下降再加水

增大
偏低
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液面下降


不变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减小
偏高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增大
偏低
[例2]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下列操作将使得到的溶液浓度怎样变化(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用量筒量取液态溶质,读数时俯视量筒,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
(2)将取样品所用的药匙用水洗涤,并将洗涤液倒入容量瓶,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
(3)定容摇匀后,有少量溶液损失,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______。
(4)用胶头滴管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____。
[解析] (1)正确的读数方法为平视,俯视将使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从而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2)药匙上的药品未被称量,洗涤后转入容量瓶,将使溶液中溶质的量增大,导致溶液的浓度偏高。
(3)定容摇匀后,溶液的配制已结束,溶液虽损失,但浓度不会改变。
(4)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使溶液的体积增大,所得溶液的浓度偏低。
[答案] (1)偏低 (2)偏高 (3)无影响 (4)偏低
俯视、仰视对配制溶液浓度的影响
定容时,视线先接触刻度线,后接触凹液面最低点,所以俯视时看到的液面刻度线比实际液面对应的位置高,仰视时看到的液面刻度线比实际液面对应的位置低。因此,若用量筒量取溶液时俯视刻度线,V偏小;反之,仰视时V偏大。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V偏小,结果偏高。
1.(对应考点一)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是(  )
A.将40 g NaOH溶于1 L水所得的溶液
B.将22.4 L HCl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1 L含2 mol K+的K2SO4溶液
D.将0.5 mol·L-1的NaNO3溶液100 mL加热蒸发掉50 g水后的溶液
解析:A不正确,因为只知溶剂体积而不知溶液体积;B不正确,22.4 L HCl不一定是在标准状况下;C正确,因c(K+)=2 mol·L-1,而1 mol K2SO4可电离生成2 mol K+,c(K2SO4)=1 mol·L-1;D不正确,因为不知加热蒸发后溶液的体积。
答案:C
2.(对应考点一)V mL Al2(SO4)3溶液中含有a g Al3+,取 mL溶液稀释到4 V mL,则稀释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解析:稀释后c(SO)====(mol·L-1)。
答案:C
3.(对应考点二)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配制盐酸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俯视刻度线
B.配制盐酸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C.称量4.0 g NaOH配制0.1 mol·L-1NaOH溶液1000 mL时,砝码错放左盘
D.NaOH溶解后未经冷却即注入容量瓶并定容至刻度线
解析:A项俯视刻度线,将会使量得盐酸的体积小于计算值,导致浓度偏低;B项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将会导致加水量增多,使溶液浓度偏小;C项由于所称NaOH固体的质量为整数,不需移动游码,故称得固体NaOH的质量是准确的,不会影响到配制溶液的浓度;D项因热胀冷缩之故,会使容量瓶中的溶液在冷却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答案:D
4.(对应考点二)下列操作中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  )
A.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去
B.在转移溶液过程中,不慎有少量液体洒在容量瓶外,可忽略不计继续进行操作
C.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以下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凹液面最低处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D.用胶头滴管加水后,发现凹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赶紧用滴管将多余的溶液吸出
解析:如果药品在溶解或稀释过程中放热,必须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转移,否则溶液体积发生变化,A有影响;如果在转移过程中有液体洒落,则有一部分溶质就未进入容量瓶,影响实验结果,B有影响;C属于正确的定容方法;加水时,凹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溶液体积变大,若将多余的溶液吸出,则溶质减少,D有影响。
答案:C
5.(实验题)要配制500 mL 0.2 mol·L-1的FeSO4溶液,实验操作步骤有:
①在天平上称取a g绿矾(FeSO4·7H2O),将它放在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②将所得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 mL容量瓶中。
③继续向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液面底部与刻度线相切。
④用少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液都转入容量瓶。
⑤将容量瓶瓶塞塞紧,充分摇匀。
填写下列空白:
(1)a g绿矾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g。
(2)上述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
(3)若配制时遗漏步骤④,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若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刻度线,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操作步骤②时有溶液溅在容量瓶外,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绿矾质量为0.2 mol·L-1×0.5 L×278 g·mol-1=27.8 g。
(2)配制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洗涤→定容→摇匀。
(3)若没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溶质损失,浓度偏低。
(4)若水超过了刻度线,已无法补救,只能重新配制。同样溶液外溅的处理方法也是必须重新配制。
答案:(1)27.8 (2)①→②→④→③→⑤ (3)偏低
(4)重新配制 重新配制
1.溶液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式为cB=,其中V为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洗涤);⑤定容(摇匀)。
3.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所需最主要仪器。配制溶液时要选择与其体积相适应的容量瓶,容量瓶常见规格有50 mL、100 mL、250 mL、500 mL等。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 mol·L-1 Na2SO4溶液是(  )
A.溶液中含有1 mol Na2SO4
B.1 L水中加入142 g Na2SO4
C.1 mol Na2SO4溶于1 L水中
D.将322 g Na2SO4·10 H2O溶于少量水后再稀释成1000 mL
解析:A项未指明溶液的体积,B项1 L水中加入142 g (1 mol)Na2SO4后,溶液的体积大于1 L,C项同B项,D项溶质Na2SO4的物质的量为1 mol,溶液的体积为1 L,故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答案:D
2.下列溶液中,Na+数目最多的是(  )
A.1 mol·L-1 Na2SO4溶液100 mL
B.0.9 mol·L-1 Na3PO4溶液10 mL
C.2.5 mol·L-1 NaOH溶液50 mL
D.1 mol·L-1 NaHCO3 溶液100 mL
解析:比较Na+数目的多少,就是比较Na+的物质的量,在溶液中n(Na+)=c (Na+)·V,与所取溶液的体积有关。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各项中的n(Na+)。A项,n(Na+)=0.2 mol,B项,n(Na+)=0.027 mol,C项,n(Na+)=0.125 mol,D项,n(Na+)=0.1 mol。
答案:A
3.配制0.01 mol·L-1的KMnO4消毒液时,下列操作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取KMnO4样品时不慎在表面沾了点蒸馏水
B.溶解搅拌时有液体飞溅出烧杯外
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D.摇匀后见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
解析:A项取得样品质量偏小,使溶液浓度偏低,B项液体飞溅损失一部分KMnO4,使溶液浓度偏低,C项定容时俯视导致加水量较少,浓度偏高,D项加水量过多,使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C
4.(2010·新课标全国卷)把500 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
A.0.1(b-2a) mol·L-1   B.10(2a-b) mol·L-1
C.10(b-a) mol·L-1 D.10(b-2a) mol·L-1
解析:由反应:Ba2++SO===BaSO4↓,知每份溶液中的Ba2+的物质的量为a mol,同理Cl-的物质的量为b mol。由电荷守恒:n(K+)=n(Cl-)-2n(Ba2+)=(b-2a) mol,故c(K+)=(b-2a) mol÷0.1 L=10(b-2a) mol/L。
答案:D
5.[双选题]要配制浓度约为2 mol·L-1NaOH溶液100 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8 g NaOH固体,放入250 mL烧杯中,用100 mL量筒量取100 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称取8 g NaOH固体,放入100 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
C.称取8 g NaOH固体,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用100 mL量筒量取40 mL 5 mol·L-1NaOH溶液,倒入250 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量取60 mL蒸馏水,不断搅拌下,慢慢倒入烧杯中
解析:由“浓度约为2 mol·L-1”可知本题所配制的溶液浓度精确度不高,故不需用容量瓶配制。固体溶解应在烧杯中进行,而不能在量筒或容量瓶中溶解,A正确,B、C错误;由于稀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的密度近似相等,40 mL 5 mol·L-1NaOH溶液与60 mL蒸馏水混合后体积约为100 mL,D正确。本题答案选A、D。
答案:A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6.(8分)将24.4 g 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其密度为1.219 g·mL-1。
(1)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该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从该溶液中取出10 mL,其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NaOH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溶液的密度为________,含NaOH的质量为________,含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4)将取出的10 mL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m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1)24.4 g NaOH的物质的量为:
=0.61 mol,
c(NaOH)==6.1 mol·L-1。
(2)100 mL NaOH溶液的质量为:
100 mL×1.219 g·mL-1=121.9 g,
该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00%=20%。
(3)由于溶液是均匀的,所以这10 mL溶液与原100 mL溶液相比,NaOH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密度及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均相同,但NaOH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均为原来的。
(4)10 mL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1 mol·L-1,稀释到100 mL以后,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1 mol·L-1÷10=0.61 mol·L-1。
答案:(1)6.1 mol·L-1 (2)20%
(3)6.1 mol·L-1 20% 1.219 g·mL-1 2.44 g 0.061 mol (4)0.61 mol·L-1
7.(10分)实验室欲用NaOH固体配制1.0 mol·L-1的NaOH溶液240 mL:
(1)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称量 ②计算 ③溶解 ④倒转摇匀 ⑤转移
⑥洗涤 ⑦定容 ⑧冷却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________。
(2)某同学欲称量一定量的NaOH固体,他先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烧杯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______ g,要完成本实验该同学应称出____________ g NaOH。
(3)在配制过程中,其他操作都是正确的,下列操作会引起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
①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②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洒到容量瓶外面
③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④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⑤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
⑥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解析:(1)配制溶液的几个步骤为:②计算→①称量→③溶解→⑧冷却→⑤转移→⑥洗涤→⑦定容→④摇匀。主要仪器为250 mL容量瓶。
(2)配制240 mL溶液,需使用250 mL容量瓶,计算时按250 mL计算,n(NaOH)=1.0 mol·L-1×0.25 L=0.25 mol,m(NaOH)=10.0 g。
称量时应左物右码,图中左码右物,
因有质量关系:游码+右盘=左盘,
故烧杯的质量为30 g-2.6 g=27.4 g。
(3)①没洗涤会减少溶质,引起浓度偏低。
②溶液洒到外面,引起浓度偏低。
③含少量蒸馏水,对溶液浓度没有影响。
④俯视刻度线,导致液面不到刻度线,引起浓度偏高。
⑤未冷却就转移,定容并冷却后,液体体积减小,浓度偏高。
⑥定容后再加水,溶液体积变大,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1)②①③⑧⑤⑥⑦④ 250 mL容量瓶
(2)27.4 10.0 (3)④⑤
8.(12分)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a mL,溶液的密度为d g·cm-3,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溶液中含氢氧化钠质量为m g。
(1)用w来表示该温度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S)为____________。
(2)用m、a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____。
(3)用w、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____。
(4)用c、d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计算时要先求出公式中各个量,再代入计算即可。
(1)取100 g溶液,m(溶质)=100w,
m(溶剂)=100(1-w),则S=×100 g。
(2)n(溶质)= mol,V=a×10-3 L,
c== mol·L-1= mol·L-1。
(3)取1 L溶液,n(NaOH)=,
c==25 dw mol·L-1。
(4)取1 L溶液,m(NaOH)=40c g,
m(溶液)=1000 mL×d g·mL-1=1000d g,
w=×100%。
答案:(1) g (2) mol·L-1
(3)25dw mol·L-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