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浙江高中语文面向“新高考”的五方向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浙江高中语文面向“新高考”的五方向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10: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浙江高中语文面向“新高考”的五方向
2022年高考后,浙江省自主命题的高考语文试卷即“浙江卷”成为历史;同时,自然迎来了面向始于2023年的“新高考卷”的教学“新时代”。
需要密切关注的,一是“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标,尤其是关于“学业质量”“高考命题建议”等方面的阐述;二是已历时3年的“新高考卷”及其下一步“动向”。
具体来说,“新高考”“引导”下的教学,要做出一些较深刻的转变、发展。下面五方面应该更受重视。
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
落实到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古诗文学习。
先是古文。浙江卷近几年的古文选材,由于语言本身比较难懂且文体都趋向“议论”,整体上就比较艰难,像2022年的《赏罚忠厚论》、2021年《答谢景山书》、2020年《上曾子固龙图书》、2019年《<宗子相集>序》,莫不如此,这跟浙江省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较高是分不开的。对照2020-2022这三年“新高考”卷的古文,估计2023年及之后的高考古文文本,将会变得相对浅易一些,文体则会“专注”于相对客观的“史传”。
其考查方式、内容也将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实词”将会考查“文化名词”,如“殿下”“休沐”之类的古代特定称谓、社会现象等;“虚词”“句式”将会融入翻译题,不再单独设题;断句会变成选择题,难度有所下降。
然后是古诗鉴赏题。它出现了一道选择题,这既降低了难度,也使评分更加“客观”。这样,平时教学中或可以不必过于纠结鉴赏的深度、难度。
最后是“名篇名句”默写题,其难度可能会有所提升。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应背皆背”且注重默写的准确度。当然,显而易见,《论语》将不再作为单独考点。
——顺便说一下,教学中恐怕也不必执着于“必背篇目”。从“新高考”默写题样式看,固然有“课内要求背诵的”,也有“课外名句”,也有“泛写名句”(比如“写两句包含悲愁之意的描述鸟啼的唐诗或宋词”)。
如果一定说有“必背篇目”,目前看来,还是以课标附录“72篇(首)”为准。——退一步说,那种“点对点”的默写要求会有所降低,同时,广泛背记“名篇名句”的要求则会有所提升。这种要求的提升,明显并不是针对默写这6分而来,而是为培育“优秀传统文化”。
简言之,古诗文阅读教学上应该做出相应改变:适当降低文本难度,同时增加学习“广度”,把“读懂浅易文言文”“厚植传统文化底蕴”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二、重视“非文学作品阅读”
“现代文阅读(一)”部分的“非文学作品阅读”的分数由浙江卷的10分“猛增”到“新高考卷”的19分(2022年为17分)。“小阅读”事实上已经变身为名副其实的“大阅读”,至少已与“文学作品阅读”题“等量齐观”。
其试题也由“浙江卷”的两个选择题+一个简答题,“升级”为三个选择题+两个简答题。这是新高考卷对比浙江高考卷中变化较大的一点。它体现了信息时代、语文阅读理论发展对语文学习提出的新要求。
还有一个变化也同样值得重视,即阅读文本也很有可能会是“多文本”,且文本字数会有所增多。同时,这种阅读固然同样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中应该改变之前对非文学作品类文本阅读学习相对“轻视”“漠视”的态度。同时,要调整这类文本阅读目标,除了“读懂”“理解”之外,应该在提高阅读速度、准确获得有用信息、扩大阅读视野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另外,还要留心文本媒介的变化,重视“非文字材料”如图表的阅读,图表有可能会成为“非文学作品”阅读媒介中的“新成员”、阅读能力“新增长点”。
三、重视“语言文字运用”
习惯上把浙江卷第5、6题称为“语用题”,但事实上或说从《考试说明》看,浙江试卷第1-4题也是“语言文字运用”范畴。只是浙江卷第1题“字形字音”、第3题“标点符号”已经不会在“新高考”卷中单独设题。如果除去第1、3题,把第2题“词语运用”、第4题“语病”也归入“语用”题,加上第5、6题,这4道题合计15分。而“新高考”卷的“语用”题共计20分。
也就是说,“语用”在“新高考”卷中将更受重视。近3年“新高考”卷“语用”题,都是提供“社会生活”“自然科学”方面的两个“真实情境”语段,然后分别在“语意连贯”“表达正确”“措词准确”“修辞恰当”“合理修改”等方面设题,要求考生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这里丰富多样的“语用”表现,如果一言以蔽之,它们考查的或者就是一点即“在某种具体语境中,最好的表达应该是怎样的?”
这些都提醒教学要紧紧抓住“真实情境”“语言文字运用”“解决问题”等关键词,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任务中、在“实战”中开展自主学习。
四、重视写作“实用化”
由于写作在高考试卷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里单独进行说明。
首先要注意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一部分,即“表达与交流”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写一篇作文”“写一篇应试作文”那么简单。对应到高考试题,如果说“语言文字运用”题更像“交流”,那么“写作”题则更像“表达”。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实践中慢慢获得的,是在完成一次又一次交流、表达的学习任务中慢慢获得的,而不是单单靠“写作指导”“作文培训”就能获得提升。
高考作文要求“写一篇论述文”是大势所趋,事实中它也是绝大多数考生的选择。在“新高考”中,这篇论述文多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为解决社会、人生、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而写。通俗地说,“写作是有用的”,其“实用”价值得到了强调。在教学实践中,“表达与交流”不仅是三种主要语文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常见的“学习成果”。简言之,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一些表达实践,更多一些切实“有用”的表达。
而且,应该把表达的“个体化”“有新意”“能解决问题”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引导、帮助学生朝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帮助学生高考作文真正“提质”“提分”的根本所在。
五、重视“梳理与探究”
虽然,“梳理与探究”目前在试卷中没有明显对应的试题。而相比“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它也是老师们、同学们比较陌生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容易被忽视。这种状况应该加以改变。
2017年版课标中“高考建议”部分,明确把“梳理与探究”列为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列的三方面考查内容之一。统编教材中的“梳理与探究”也已经与“阅读”“表达”“三分天下”。2022年4月颁布的义教阶段语文课标,也把“梳理与探究”与其他三种“语文实践活动”相提并论。即无论课标要求还是教材实施,“梳理与探究”已经受到足够重视,正在不断深入发展中的“新高考”,估计也很难忽视它的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来看,它在试卷中将以何种面貌体现,还有待观察。但它作为一个有待发现、开发的“新领域”,值得关注,有必要在教学中“未雨绸缪”。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字音、字形、标点、常见修辞手法、古文常见句式等“知识”虽然在“新高考”中不再专设题目,但教学中仍不应丢弃。
归结起来,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其关键就是——深刻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教学主体,让“做任务”成为学习驱动力量,让教学评价“可见可测”,让学习成果开放、多元。最终让教学在实践中完成从“教课文”向“做任务”的发展,从而切实培育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