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课时训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课时训练(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6 09:1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地球的圈层结构—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训练
【基础练习】
1.据央视2014年2月2日报道,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2月1日发生喷发,熔岩流至火山东南方向4.5km处,目前已造成14人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2)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喷发出来,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D.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2.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组成岩石圈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能削弱宇宙射线,减少陨石撞击,对地球起保护作用的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
【能力提升】
3.地震波中的横波会引起地面左右摇晃,纵波会引起地面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因成功预警而减少伤亡和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力
C.各地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的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4.在浙江台州市分布着国内罕见的珊瑚岩景观,该景观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的代表(图1)。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2)该珊瑚岩形成的主要过程与图2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19年10月,西南大学某教师在重庆北碚区发现了一面巨大的条纹石壁,石壁上布满了十分清晰的条纹,保留着波涛汹涌的海浪遗迹。据专家初步判断,这是目前重庆发现的最大的一处波痕遗迹。研究人员在现场找到了一块蠕虫状灰岩,其表面有蠕虫状的斑点和团块,可推断石壁上的波痕形成于三叠纪早期,距今约2.5亿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主体显示的主要地球圈层是( )
A.水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大气圈
(2)波痕反映当时北碚地区的地表环境是( )
A.海洋 B.湖泊 C.高原 D.盆地
(3)该灰岩岩层中几乎没有生物化石,下列推断合理是( )
A.当时该地气候恶劣 B.当时该地生物萧条
C.当时该地岩浆活动频繁 D.当时该地存在人类破坏
6.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2)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参与了岩浆的形成过程 B.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
C.地球内能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D.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季风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7.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
C.③圈层影响土壤厚度和颗粒度 D.④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界面消失
(2)当地时间2020年1月14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5级地震,震源深度50km,此次地震的震源( )
A.可能在②圈层 B.一定在③圈层 C.③圈层或④圈层 D.可能在⑤圈层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壳厚是指莫霍面以上的岩石圈身有硅铝层和硅镁层构成。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层面。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从各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地核)里面找出含有生物圈的圈层。
(2)图示中地壳最厚的是_______________。
(3)推测硅铝层和硅镁层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 (2)D
解析:(1)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故选D。
(2)岩石圈是岩石组成的,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为岩石圈,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故选D。
2.答案:(1)A; (2)C
解析:(1)岩石圈是由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图中①为地壳,②为上地幔顶部。
(2)大气能吸收宇宙射线,陨星经过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大部分化为灰烬,很少到达地面,所以大气圈具有削弱宇宙射线、减少陨石撞击的作用。
3.答案:(1)A; (2)D
解析:(1)大陆地壳的平均深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从材料中可知,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大约12秒后才到达,才会造成建筑物破坏,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D正确;“黄金12秒”是横纵波传播速度差异产生的,与传播介质无关,A错误;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力,不同的人反应时间不同,不可能都是12秒,B错误;各地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的差异,会产生破坏程度的差异,不会有明显的时间差异,C错误。所以选D。
4.答案:(1)B;(2)A
解析:(1)珊瑚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而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故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地幔。
(2)从图2中可以看出,所有岩石都可以转化为丙,因此丙应为重熔再生(④)形成的岩浆,甲为岩浆冷却凝固(①)形成的岩浆岩;乙为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以及固结成岩作用(②)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变质作用(③)形成的。珊瑚岩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其形成应与①直接相关。
5.答案:(1)B;(2)A;(3)B
解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 该景观主体显示的主要是岩石的类型及特征,属于岩石圈,故B正确。
(2)岩层对地理环境的指示 该石壁上布满了十分清晰的条纹,保留着波涛汹涌的海浪遗迹,说明波痕反映当时北碚地区的地表环境是海洋环境,A正确。
(3)化石对地理环境的反映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该灰岩岩层中几乎没有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当时生物萧条,B正确。
6.答案:(1)C; (2)D
解析:(1)由图中提示大体可以进行判断。①向③供水,说明①为水圈。③向④供氧,说明③为生物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④为大气圈。大气圈产生降水,降落到②圈层,②为岩石圈。故C正确。
(2)生物只参与沉积岩的形成,A错误。水循环涉及多个圈层,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B错误。太阳能是地表大气、洋流、水等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C错误。李风环流中的夏季风把海上水汽带到陆地,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运动,D正确。
7.答案:(1)C; (2)C
解析:(1)图中显示,①圈层应表示生物圈,主要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矿物质的最初来源于成土母质,A项错误。②圈层应为水圈,一般认为生物圈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B项错误。③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应为地壳,其上部的风化壳厚度影响土壤厚度,其上部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的颗粒度大小,C项正确。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后,横波和纵波速度均明显增大,不会消失,D项错误。
(2)根据震源深度为50km,可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壳,也可能在地幔上层。图中②圈层是水圈,不是岩石圈,震源不可能在此,排除A项。图中③圈层为地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幔,不一定在地壳,排除B项。图中④圈层表示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由前面分析可知,C项正确。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平均厚度约60~120km,而此次震源深度仅50km,因此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之下的⑤圈层,排除D项。
8.答案:(1)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2)高山;
(3)陆地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硅铝层分布在硅镁层上层;硅铝层只有陆地有,硅镁层陆地、海洋都有。
解析:(1)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上部。
(2)根据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的地壳厚度最大。
(3)地壳根据厚度和组构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17公里。根据成分分为上地壳(硅铝层)和下地壳(硅镁层),硅铝层亦叫花岗质层,主要组成元素为O、SI、Al等,只分布在大陆地壳上。硅镁层亦叫玄武质层,组成元素主要是O、SI、Mg、Fe等,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都有。因此硅铝层分布在硅镁层上层,陆地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硅铝层只有陆地有,硅镁层陆地、海洋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