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6 19: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前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难点: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三、唐中后期的衰落:气盛难守——盛世而危
四、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年3月3日杨坚废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史称“开皇之治”。
(2)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西晋末年270多年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而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融合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
——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年3月3日杨坚废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史称“开皇之治”。
(2)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西晋末年270多年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与兴盛:
(1)广设仓库:战略储备、灾荒赈济
(2)兴建两都:长安城、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过在当代,利在千秋
广设仓库:战略储备、灾荒赈济
《礼记 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隋初年,度之尚书长孙平将据此理论提出“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民不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者也。”
洛口仓共储粮2400万担,合今约12亿公斤。简单换算可知:仅洛口仓一仓存粮,即可供应80万人十年之食。
——《隋唐“大一统”的秘密》
聚钱布金银于上者,其民贫,其国危;聚五谷于上者,其民死,其国速亡。
——王夫之《读通鉴论》
隋的国富,一方面固然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统治者面对经济的发展而忘乎所以,推行过分聚敛财富的政策。这种聚敛财富的政策忽视藏富于民而只注意藏富于国,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国富民穷,基础是脆弱的,一旦动乱,立刻崩溃。
兴建两都:长安城、洛阳城
大兴城:“天下第一城”掖庭宫、太极宫、东宫。比同时期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7倍,古罗马城面积也只有它的五分之一 ,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
布局:宫城、皇城、外郭城,东西对称 南北走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十四条街面两侧均有整齐水沟,棋盘式格局,一百零八坊对应着108位神灵(天罡、地煞),朱雀大街长5公里,宽达150米至155米
开通运河:过在当代,利在千秋
学思之窗
万艘龙舸绿丝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暴君≠昏君
(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炀”:
好内远礼,去礼远众,
逆天虐民,好内殆政,
薄情寡义,离德荒国。
—《周书·谥法》
答案提示:隋炀帝早年消灭陈朝,完成国家统一;开凿大运河,也是在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当然,评价隋炀帝时还要考虑到儒家修史者的评价标准。
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宋元两代和明代前期以道德评价为重心,明代后期和清代则以事实评价较为显著。其演变趋势,则呈现出道德评价逐渐让位于事实评价的脉络。
——罗炳良《历史人物评价原则的多元与趋势》
三征高句丽:612-614年
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古称辽东,很早即入中国版图,后被高句丽占据。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又攻隋的辽西。杨坚派大军三十万攻高句丽,后因士卒多病,高句丽亦遣使谢罪,遂罢兵。
隋炀帝连续三年(612-614)三次出兵高句丽,无功而返成为反隋起义的导火线。
高句丽的统治者高汤,北周武帝封为东郡公、辽东王,隋文帝封为高丽王,视为藩属。7世纪初,高丽国占有今辽河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国都平壤,朝鲜半岛的西南部是百济,东南部是新罗。隋朝建立后,东、北亚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隋和高句丽的关系由以前名义上的关系向实质性的君臣关系过渡,隋远征高句丽就出现在国际关系这种大转变的背景之下。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年3月3日杨坚废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史称“开皇之治”。
(2)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西晋末年270多年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2.隋朝的建设与兴盛:
(1)广设仓库:战略储备、灾荒赈济
(2)兴建两都:长安城、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过在当代,利在千秋
3.隋朝的短命而亡:
但是隋炀帝也存在着一定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世而亡
隋朝末年,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王咨臣等《历代食货志》
问题探究:结合课后探究与拓展资料并联系所学,分析隋的灭亡与其他朝代有何区别?
一般朝代多是亡于王朝末期资源调配能力(财政能力)的枯竭,隋朝国库充盈,但是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土土木、滥用民力、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承受力上限,引发大起义,导致隋亡。
1.成功:
隋文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
完善职官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帝国结构;
营建东都洛阳,增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力度;
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南北方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加强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
2.教训:
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王朝二世而亡。
小结:隋朝(581-618)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在长期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的了不起,人们在研究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这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李渊开国:
七岁袭封唐国公,隋炀帝即位后,617年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乱时,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统一全国。626年,玄武门之变后,禅位于儿子李世民。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玄武门之变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高祖起太原,其谋发于太宗,诸子不与也。及克长安,诛锄群盗,天下为一,其功亦出于太宗。盖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归向,其在太宗者审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长立建成,建成当之不辞。于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
——苏辙《栾城集》
骨肉之情能比天下乎?
2.大唐盛世:
太宗李世民
女皇武则天
玄宗李隆基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形成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乾陵无字碑:
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邓小南
2.大唐盛世:
太宗李世民
女皇武则天
玄宗李隆基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形成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盛世之经济表现:
①农业: 犁的改进:曲辕犁成型; 新型灌溉工具出现:筒车;
②手工业: 丝织业发展,织锦技法高超;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商业与交通: 货币统一,从五铢钱到开元通宝;市场发达,邸店、柜坊出现,夜市、草市出现;城市经济繁荣。
历史纵横: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长直辕改为短曲辕,并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犁壁。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唐三彩,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今人热衷于文房陈设。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南青北白”
唐三彩
【能力提升】封建盛世的短暂性:
盛世下仍存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二者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同时,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容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专制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暴政,这些因素必然使盛世局面逐渐走向危机。
对于大一统的农业帝国来说,统治者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外来政治实体的对抗,而是王朝在时间上的延续。只要能够保证内部的平衡、稳定与秩序,保证人和土地的结合,文明就可以得到生存、发展与繁荣,出现所谓的盛世。
——宫玉振《古代盛世无法持续的背后》
3.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方式
(1)西北: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2)北部:回纥—册封
(3)西南:吐蕃—和亲、会盟 (4)东北:靺鞨—册封
①唐太宗: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大可汗”。640年,唐朝政府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统治天山以南地区。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③武则天: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统治天山以北地区。
西北: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情景呈现:治胡策的辩论——如何处理突厥问题?
“突厥恃强,扰乱中国,为日久矣。今天实丧之,穷来归我,…分其种落,散属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百万胡虏,可得化之为汉,则中国有加户之利,塞北常空矣。”
—朝士多
“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人面兽心,非我族类,不顾恩义,其天性也。……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
—门下侍从魏征
“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何后患之有?请……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
—中书令温彦博
前两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强调其危害。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是大国胜利者立场。
后者把突厥人看成中原百姓一样,具有平等、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人治理突厥人的方式(羁縻),该政策利于管理,能更好地稳固统治。
概念解读: 羁縻府州
唐朝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州同级,以夷制夷,由其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允许世袭其职。(“羁”指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縻”指用经济手段安抚)
中原地区:道—州—县;
边族地区: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
历史纵横:
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受突厥的奴役。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回纥联合铁勒诸部,在唐朝军队的支持下,灭亡东突厥汗国。随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政权瓦解,除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族融合外,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入居西域的回鹘人,逐渐融合当地居民,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北方:回纥—册封
①和亲: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求婚,641年,唐太宗嫁文成公主。 710年,唐中宗嫁金城公主给赞普尺带珠丹。
②会盟:9世纪中期,唐穆宗时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
西部:吐蕃—和亲、会盟
①靺鞨族分两大部族,一个叫黑水靺鞨,另一个叫粟末靺鞨。
②唐玄宗时管辖靺鞨地区: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③靺鞨族的演变:
东北:靺鞨—羁縻、册封
靺鞨
(隋唐)
女真
(辽宋)
满洲
(清初)
满族
(民国)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
颁行律法——《唐六典》
曲辕犁
唐三彩
唐长安城
盛世印象
天可汗:中原郡县+草原秩序
意义:①有利于民族间的和平相处;
②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天可汗
中原郡县+草原秩序
民族政策的特点:政策开明、形式多样;战争、以怀柔为主;措施灵活、因地而治、因俗而治。
政治:①改革吏治②选贤任能;
经济:①重视农业生产②规范赋税徭役,轻徭薄赋;
文化: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军事:①实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②用兵有度;
民族关系:采取“华夷一体”平等的民族政策
思考点:P35隋唐盛世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天可汗:中原郡县+草原秩序
三、唐中后期的衰落:气盛难守—盛世而危
1.安史之乱:(755-76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1)背景: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③军事失当:设置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募兵制实行。
(2)过程: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在范阳起兵,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
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②破坏了北方的经济。迫使北方民众南迁,促进江南进一步开发;
1.安史之乱:(755-76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玄宗时期的边疆形势与唐初已颇有不同。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但此种统治方式不稳定,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唐廷吸取教训,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开元、天宝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已形成十大军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安史之乱的后果和影响:
①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②藩镇割据:摧毁了统治基础,为割据创造必要条件; 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
③边疆不稳:边事危局下外重内轻格局形成;
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人口首次超过北方。
【史料实证】藩镇割据对唐王朝的双重影响:乱由军创、统由军成
安史之乱使唐朝出现一个很大的断层,可是唐朝并没有因此而分崩离析。唐代前半期和后半期的状态迥然相异,给人以前后期似乎存在着不同的权力体制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唐作为一个王朝却又一直延续三百年之久。从这一点来看,唐代的历史实际在不断地告诉我们:对于唐代是不能用通常的简单方法加以解释的,这也使得唐史变得更有意思、更具魅力。那么,唐朝的向心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唐朝藩镇由于他们与中央政治、财政、军事关系的不同,
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这四种藩镇可以分别称之为河北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传统观点认为,安史之乱后,地方诸侯林立的藩镇局面形成,是将唐王朝拖向滑坡道路的祸首。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一书中认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藩镇的存在不是必然会削弱帝国的政治权威与统治力并将其逐渐推向灭亡深渊的根源。
合作探究:藩镇割据的双重作用
“唐朝藩镇由于他们与中央政治、财政、军事关系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这四种藩镇可以分别称之为河北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贡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上贡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贡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定期上贡 驻兵少防盗贼
2018年全国Ⅰ卷高考题: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威胁了中央集权统治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尹源
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一党掌权,不问敌党有无人才,一律全盘排斥;不问敌党政策是否可取,一律更张,完全是门户之见,意气用事,把朋党利益置于国家社会利益之上。
士大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
—范祖禹《唐鉴》卷十
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蚋集,故朝廷有朋党,则人主当自咎,而不当以咎群臣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
大抵小人窃柄,人主苟能决意去之,亦有何难?但在断不断尔。
—朱元璋《明太祖宝训》
史学界大体上认为
牛党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党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
黄巢起义:875—884年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因长期流动作战,无稳定后方,缺乏经济保障和群众基础,最终失败。
五代十国
开始
概况: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灭亡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
政治 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
经济 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
军事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统一的钟声
十年开拓天下,
十年养百姓,
十年致太平。
从955年起周世宗开始南征北战,完成统一大业。他先取后蜀一部分土地,解除后顾之忧,接着又三次亲征南唐,取得南唐淮河以南、长江以北1 4州6 0县,长江以北尽归后周占有。北上收复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易三州之地。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条件。
“守成”的国家治理之思: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
——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守成”需要怎样的国家治理思维?
治国启示:
政治:善于用人;完善政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军队控制;
经济: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爱惜民力,戒奢从简;
民族关系:开明平等;
对外关系:求同存异,包容开放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