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19: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距甚远,因此,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去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成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课上补充视频、音频相关资料,从而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1个字,正确读写“严肃、清晰、抱负”等15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能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出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周恩来,直接点名课题就是周总理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理解课题,引发学习兴趣“为什么少年周恩来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
二、疏通生字,读懂文言
(一)预习检测,疏通字词
1.关注长文章中的基本信息的关键词,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2.读准多音字,学习理解字义来确定读音的方法。
为之一振 惩处 背着伯父
(二)读懂文言,聚焦志向
1. 带领学生关注到了课文中修身课上几种不同志向。
2. 讲解了门楣的文化内涵,重点讲解“此生”和“效”的意思,书写“效”。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关注含有文言色彩的语句,理解修身课上不同学生的志向,以此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三、分析人物,梳理故事
(一)把握内容,关注写法
1. 回顾第四单元的方法“串联要素”,并“抓主要人物”概括第一件事的内容。
2. 观看《百年前的中国》视频,理解“中华不振”。
3. 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用此前学过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4. 在概括第二个故事时,迁移出新的概括方法“抓重点词句”。
(1) 学习“听说中华不振”的小故事,学生聚焦难懂的词语“中华不振”,再找出“中华不振”的原因所在,再根据找到的句子组织语言,抓住主要人物把握“听说中华不振”的故事内容。
(2)学习“看见中华不振”的小故事,请学生从众多的故事人物中筛选出主要人物,再请学生说说“那个中国女人的故事”。
(3)从长课文中理出三件事,对应三幅情节插图,用两三句话就能说清楚,再请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先果后因)用“之所以……是因为……”讲清楚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延伸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合并事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概括文章的方法,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四、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的第五到九自然段,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2.激发学生思考读书志向;
〔设计意图:师生配乐再读周恩来立志的内容,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思考读书志向。〕
五、课后作业,延伸拓展
1.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查找资料,进一步理解“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
2.推荐阅读《周恩来的故事》,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读书志向。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抓主要人物 ? 立志
串联要素 听
抓重点词句 周恩来 中华不振
合并事件 看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围绕单元目标展开,重在讲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所以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不足。整堂课是以教师一问一答形式为主,教学方式较单一,后期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