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11:2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1.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学习目标
作家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实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
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
《复活》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
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
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
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内容简介
《复活》取材于一件真人真事。主要内容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宙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
内容简介
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毁一切假面具”的创作思想。
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 思考讨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监狱
会面时,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学习活动二
请结合情节,分析男女主人公心理变化。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意外吃惊
同情自省
意外震惊
痛苦愤怒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1-28)
(29-52)
(53-64)
(65-78)
隔栏相见
长凳问旧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思考讨论:
聂赫留朵夫是怎样一个形象
从“您”和“你”的称谓变化中,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场景一:铁栅栏初见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为什么纠结于用“您”还是用“你”呢?
“您”是一种尊重,也意味着一种距离
“你”是一种平等,意味着一种亲近和亲切,有时也可能意味着一种瞧不起和轻视。
两人现在身份悬殊,聂赫留朵夫怕玛丝洛娃觉得他瞧不起轻视她,所以最终决定用“您”
两人十年未见,彼此生分隔膜,有疏远感。
给玛丝洛娃这个身份比自己低的囚犯以人格的尊重
场景一:铁栅栏初见
“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认为自己在人格上是丑陋的是有罪的,玛丝洛娃虽然身陷囹圄但他是无辜的,在灵魂上是善良的纯洁的。
表达自己请求宽恕认罪态度的真诚、郑重、庄重
场景二:长凳交谈(1)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 ”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 ”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问及旧事脸红心感不安,为曾经卑劣的行为感到羞耻,悔恨内疚,多种情感交织,内心深深的负罪感。
祈求原谅宽恕的真诚
场景二:长凳交谈(2)
……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场景三:讨取卢布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 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
他认为现在的马丝洛娃身上,有一种东西和他水火不相容,为什么这种东西没有使他疏远他,反而使他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使他与她接近?
他是在经过心里摇摆斗争之后,在失望中,获得了某种新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在已经堕落的玛丝洛娃面前,不仅他是需要被宽恕,需要自我救赎,玛丝洛娃的心也同样需要被救赎,他应该成为她灵魂的唤醒者,
所以从“您”到“你”以致直呼“喀秋莎”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的流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玛丝洛娃从心变成当初那个天真可爱,心地善良纯洁的女孩子,他更希望通过救赎玛丝洛娃,实现自我救赎
场景四:告别时分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在玛丝洛娃的目光里他发现了一种粗野可怕,救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怕过分亲近的称呼引起玛丝洛娃的反感。
在诚恳在热切的祈求宽恕,在礼貌在客气中,他多了一分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决心
小结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思考讨论:
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
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注意写“笑容”及眼神,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文段赏析一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 ”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并不以自己的身份为耻,甚至还觉得心满意足,引以为荣。见到有钱人的老爷就习惯性的卖弄风骚。
文段赏析二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认出聂赫留朵夫后,职业化的笑容消失了,露出痛苦的神情,表明内心深处沉睡多年的隐痛被触动了,对聂赫留朵夫愤恨、鄙视、拒绝
文段赏析三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 ”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依然保持着她的纯真,岁月的魔力不能使之消失殆尽,浮肿的眼皮是严酷的现实,生活的重压使然
对生活的不满和蔑视
文段赏析四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 ”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复杂的心理:真实的憎恨不屑拒绝;生活所迫职业习惯卑微可怜强做媚笑
提起往事内心无尽的痛楚,强力的压抑内心的愤怒痛苦的情感,在努力把自己从痛苦的回忆中拉回现实的处境中。
44段对玛丝洛娃的大段的第三人称的全能视角的内心剖析,让我们懂得了他所有眼神和笑容的含义
全能视角的内心独白
全能视角的内心独白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
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
死,……”他心里这样想。
……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
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对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剖析,充分地展示了在复活路上的矛盾挣扎的艰难
人物心理刻画手法
1.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刻画聂赫留朵夫矛盾的内心世界。
2.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玛丝洛娃的精神状态。
3.全能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深刻地剖析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特殊含义?
“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标题意蕴
2.典型意义: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特殊含义?
“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标题意蕴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
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什么特殊含义?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标题意蕴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小说主题
课文通过写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经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的故事,塑造了正处于心灵转变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聂赫留朵夫和因遭受欺骗、欺凌而精神沉沦的玛丝洛娃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司法不公、贵族特权等社会问题,揭示了沙皇俄国社会现实的腐朽与黑暗,表现出作者对底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托尔斯泰倡导“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等观点,博爱充分体现着人性的善良,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