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法国议会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纪念贞德的法定节日。就是今天,法国人民也仍然把贞德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法兰西民族的女英雄。
民族国家的特征
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
主权独立
确定的领土和疆域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通用的民族语言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感)
近代西方民族
国家的产生
壹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分裂割据;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
为什么中世纪的西欧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
封君封臣制,封建割据势力强大;教权和王权长期并立;
封建庄园制,自给自足;
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1)背景
(2)表现
(3)特点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城市发展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1、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背景、表现及特点
①英国: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凡尔赛宫成为象征
③其他: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国王即国家,国家的版图常因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③1337年---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分析强大的王权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1、有利于结束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2、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专制的王权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民族国家的雏形。
材料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资产阶级兴起,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要求分享政治权
2、英法民族语言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1)过程
(2)影响
①英国:
A、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英语,
B、13世纪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法国:
A、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法语
B、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3、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1)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2)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3)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4)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传播民主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民族意识的觉醒: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②民族语言形成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概况
(1)原因
(2)形成:
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及其发展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3)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影响:
思想:国家在人民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政治: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了创造了条件,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国际关系:民族国家成了欧洲政治的
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
形成的进程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物
民族国家的出现在其发生时段上大多与现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工业化、现代化使彼此分离的各个民族交往密切;现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概况
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
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
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积极: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消极:①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 ②民族主义带有扩张性,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阅读材料,归纳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概况
1.宗教改革期间,英国国王享利八世通过议会颁布法案,规定未经国王同意,神职人员不得向罗马交纳首岁圣奉。之后,又通过立法规定从主教到教区牧师应把第一年的收入交给国王。这些规定( )
A.加强了英国的世俗王权 B.保障了英国教会独立发展
C.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 D.推动了英国民族意识形成
2.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 )
A.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
C.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A
C
【跟踪练】
材料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
从材料来看,国际法具有哪些特征?
1、适用主体是国家。
2、具有一定约束力。
3、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形成的原因
(1)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3)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4)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5)文艺复兴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奠定基础: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与
《战争与和平法》
2.过程: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奠定了国际法基础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材料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荷]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
①原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德意志
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
②标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国家体制
领土划分
宗教问题
(2)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
①原因:“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②标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原则: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 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家集体制裁的国际法
先例: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2)确立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意义: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但不具有全球性;国际法初步形成。
③内容:
①表现:
17世纪时,临时使者——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②作用:
为国际关系确立规则;
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外交制度的建立:
(3)范围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与维也纳体系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过程:
外交制度的的发展: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①背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的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新均势体系。
目的:恢复拿破仑战争被推翻的旧王朝,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领土。
②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③评价:
积极: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扩大。
局限: 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中小国家的利益;
(3)范围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与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
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 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
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
2.1814年10月1日,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齐聚维也纳,召开了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的国际会议,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首相卡斯莱尔、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该会议( )
A.由大国来协调争端 B.带来了欧洲的和平
C.开创国际会议先例 D.确立近代外交制度
B
A
【跟踪练】
①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②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国际联盟
1、一战后国际法发展
(1)背景
(2)表现
(3)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③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积极:
有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交往,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局限:
①国联被英法控制,没有美国,苏联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联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③非战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2、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背景、表现及评价
(1)背景
(2)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使国际法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①1945年,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
A、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B、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C、确定“大国一致”原则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②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颁布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从对国际法的影响角度,分析国联与联合国的异同
不同点:
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联合国较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相同点:
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都是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有大国强权色彩。
积极:
二战后国际法数量不断增多,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局限:
国际法的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3、评价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国际法主体大大增加
1
国际法内容不断充实
2
国国际法形成较完整体系
3
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都是国际法主体
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
国国际法国家本位观淡化
4
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4、国际法的发展趋势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法发展趋势:从无“法”到有“法”;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机制”到有“机制”
面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面对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说一说:通过本课学习,谈谈对你个人生活和自身成长
有哪些启示?
参考要点:
要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日常矛盾,反对武力解决;
要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热爱国家;
要遵守规则和法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赢得安定生活和良好成长环境。
……
1.1928年,英法美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废弃以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各国也有保留条件:英国保留特殊重大利益关系地区进行自卫不受约束的权利,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表明,《非战公约》( )
A.对成员国约束力有限 B.明确了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C.有效解决了国际争端 D.推动各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2.《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联合国成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据此可知,《联合国宪章》( )
A.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B.对其他法律性文件具有排他性
C.深受欧洲旧有的国际法影响 D.在客观上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
A
D
【跟踪练】
本课小结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
国际法与近代外交
历史背景
形成及发展
评价
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发展:维也纳体系
新阶段:20世纪后
中国 西欧
世界观 天下中心 国家
对外意识 夷夏之辨 民族主义
对外交往 朝贡体系 国际法
综合探究
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欧的对世界认识的差异。
三个阶段:
①形成阶段——清末民初。
②发展阶段——“五四”时期。
③高涨阶段——抗日战争。
四大特征:
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②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③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