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要学的文章让老师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我们不得不回顾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历史;但同时老师的内心又涌动着感动的热流,因为在远隔千山万水的英吉利海峡的根西岛上,有一位作家能够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传来正义的质问。他就是法国的大文豪——雨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读信——寻作者之观点
1.师:请大家再读一遍题目,注意断句。课下通过整理大家的感受质疑清单发现,有好多同学不约而同的有同一种感受:题目太长了。
学生问题:李莫言同学甚至说怎么那么长,能不能简略点?谁来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预设:不能,我觉得这封信里实际暗含了很多信息:写信的原因(点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并且说明是一封回信。
2.师:书信既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一种极好的工具,也可以是观点鲜明的议论性文章。请大家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预设: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掠夺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了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方面进行论述。三、议信——品圆明园之奇揭侵略者之恶
1.过渡: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昔日富丽堂皇的殿堂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学生问题:圆明园是一座世界性的园林,可是我却没能见到,老师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们感受到圆明园的美呢?雨果先生曾说“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圆明园的美。
预设:学生听读课文,感受圆明园的美。
2.雨果说“在世界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第三段,思考圆明园“奇”在哪里,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预设: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采用铺陈手法,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圆明园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代表。
3.作为享誉世界的作家,雨果在书信中的感情是爱憎分明的,有对圆明园这一世界文化瑰宝的高度赞美,也有对强盗政府的强盗行为的辛辣讽刺。请大家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体现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预设:结合《藤野先生》中学习过的反语,体会反语的辛辣的讽刺效果。
4.现在我们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和《敬业与乐业》有什么不同?
预设:
(1)层层推进
(2)书信
(3)采用了反语、铺陈等手法体会议论性文章可以是多样的。
四、悟信——思作者之立场
1.作为一个法国人,但雨果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而是对这次“胜利”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讨论。
3.明确:雨果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五、写信——书新生代之观点
1.在雨果先生的国家也有一座著名地标性建筑巴黎圣母院。教堂中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刻和壁画无不令人神往,但是这座闪烁着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建筑却在今年的4月15日被大火损毁严重,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向全体法国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对于这件事大家的态度不一。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请你也回一封帖,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六、课堂小结
雨果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想在这一份宽广的心胸中不光住着自己,还应该放进我们的祖国,不应该只放进我们的祖国,更应该放进全世界!作为祖国的未来,遇事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秉持着心中的良知和正义,维护世界的公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中,无论是作者的行文结构、论证方式、语言特点,还是作者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值得九年级学生认真学习的。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基于学情,我决定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中所提的问题为主,设计整堂课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学习小组中,大多数同学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都能在说的过程中,体会本篇课文的语言生动性及讽刺性,了解到议论文的多样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造性的理解。所以,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我还注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体会文章中的感情,老师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
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我深深体会到,以后每一次教学都要注意在课前对学生有足够了解,在设计时更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最优的教案,在上课时有情况要及时调整,力争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