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章末复习方案与全优评估: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含教师例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章末复习方案与全优评估: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含教师例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1-09 21:2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物质的分类
二、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该类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着重考查教材中的离子方程式,有时也会给出一些信息,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从命题内容上看,这类试题有三个特点:
(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不守恒,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主要是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3)一些重要的离子方程式,在历年高考中多次出现。
[考题印证]
1.(2012·全国高考)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OH-===Al(OH)3↓
B.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Ca(OH)2+CO===CaCO3↓+2OH-
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
Cl2+2OH-===ClO-+Cl-+H2O
D.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2Fe+6H+===2Fe3++3H2↑
解析:选项A,无论氨水过量与否,硫酸铝溶液与氨水反应的生成物都是Al(OH)3,但氨水应写成NH3·H2O;选项B,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选项C正确;选项D,应生成Fe2+。
答案:C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碳酸钡和稀硫酸:BaCO3+2H+===Ba2++CO2↑+H2O
B.CO2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CO2+OH-===HCO
C.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反应生成FeCl3溶液:Fe2++Cl2===Fe3++2Cl-
D.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
解析:选项A,所给离子方程式忽略了生成物BaSO4是不溶性物质,离子方程式中,漏写了SO与Ba2+的离子反应;选项B,因少量的CO2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NaOH是过量的,NaOH可与HCO进一步反应,生成CO,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O2+2OH-===CO+H2O;选项C,所给离子方程式虽然表示Fe2+被Cl2氧化成Fe3+的反应实质,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也相等,但两边离子所带电荷不守恒;选项D,Ca(OH)2是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写成离子形式,由于通入的CO2是少量的,生成的CaCO3不溶解。
答案:D
离子共存的判断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特别是有限制条件的离子共存。试题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设置的条件经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答该类题目除了熟悉常见离子的性质外,还要注意题设情境,即能否共存的环境及要求符合的条件。如酸性环境、无色透明溶液、产生气体或沉淀、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定大量共存”、“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等等。
[考题印证]
3.(2012·广东高考)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Fe2+、Al3+、ClO-、Cl-
B.K+、Cu2+、OH-、NO
C.NH、Na+、Br-、SO
D.Mg2+、H+、SiO、SO
解析:A中Fe2+有还原性,能被ClO-氧化。选项B中Cu2+与OH-结合形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C中四种离子可以大量共存。选项D中H+与SiO生成H2SiO2不溶于水,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C
4.(2012·江苏高考)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0.1 mol·L-1NaOH溶液:K+、Na+、SO、CO
B.0.1 mol·L-1Na2CO3溶液:K+、Ba2+、NO、Cl-
C.0.1 mol·L-1FeCl3溶液:K+、NH、I-、SCN-
D.c(H+)/c(OH-)=1×1014的溶液:Ca2+、Na+、ClO-、NO
解析:A项,碱性条件下这些离子可以大量共存;B项,CO与Ba2+不能大量共存;C项,Fe3+与I-、SCN-均不能大量共存;D项,c(H+)/c(OH-)=1×1014的溶液呈酸性,此条件下ClO-不能大量存在。
答案:A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子转移守恒规律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是考查的重点,该类试题常会给出一些新的背景材料,要求根据信息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的转移情况以及进行简单的计算,题目规律性强,解答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性。因此,复习时应把握实质,理清有关概念的关系,灵活应用守恒法,价态分析法解决相关问题。
[考题印证]
5.(2011·全国卷Ⅰ)某含铬(Cr2O)废水用硫酸亚铁铵[FeSO4·(NH4)2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经干燥后得到n mol FeO·FeyCrxO3。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 n(2-x) mol
B.处理废水中Cr2O的物质的量为mol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在FeO·FeyCrxO3 中,3x=y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价的判断及对电子守恒思想的掌握情况。该反应中铁的化合价由+2升高到+3、铬的化合价由+6降低到+3。由原子守恒知B选项正确;参加反应的铬的物质的量为nx mol,转移电子3nx mol,C选项正确;根据电子守恒知D选项正确;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1+y) mol,A选项错误。
答案:A
6.[双选题](2012·上海高考)火法炼铜首先要焙烧黄铜矿,其反应为:2CuFeS2+O2===Cu2S+2FeS+S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CuFeS2仅作还原剂,硫元素被氧化
C.每生成1 mol Cu2S,有4 mol硫被氧化
D.每转移1.2 mol电子,有0.2 mol硫被氧化
解析: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为:
B项,CuFeS2中铜元素被还原,硫元素被氧化;C项,每生成1 mol Cu2S,有1 mol硫被氧化。
答案:AD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下列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铜制奖章上出现铜绿[Cu2(OH)2CO3]
B.充有H2的“喜羊羊”娃娃遇明火发生爆炸
C.大理石雕像被酸雨腐蚀毁坏
D.轮船底部生锈
解析:大理石被酸雨腐蚀无电子转移过程。
答案:C
2.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标准: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B.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标准: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C.纯净物分为:单质、化合物(标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数)
D.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标准:溶于水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
解析: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B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正确组合为(  )
纯净物
混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盐酸
冰水混合物
硫酸
干冰
B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氧化铝
二氧化硫
C
胆矾
盐酸

碳酸钙
D
胆矾
食盐水
氯化铜
碳酸钠
解析: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而在两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盐酸为HCl的水溶液,为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为纯净物,则A项错;C项中铁为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碳酸钙为电解质,则C项错;D项中Na2CO3为电解质,则D项错。
答案:B
4.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后,不会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
A.Na2SO4溶液和MgCl2溶液
B.Na2CO3溶液和稀硫酸
C.NaOH溶液和Fe2(SO4)3溶液
D.Ca(OH)2和盐酸
解析:A项不具备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B项有CO2气体生成,C项有Fe(OH)3沉淀生成,D项有H2O生成,故选A。
答案:A
5.下表是某矿物质饮用水的部分标签说明,则该饮用水中还可能较大量存在(  )
A.OH-          B.Ag+
C.Na+ D.Ca2+
解析:该饮用水中存在Cl-,故Ag+不能大量共存,Mg2+与OH-不能大量共存,SO与Ca2+生成微溶物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C
6.[双选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的单质可由氧化或还原含该元素的化合物来制得
B.得电子越多的氧化剂,其氧化性就越强
C.阳离子只能得到电子被还原,只能作氧化剂
D.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的氧化性
解析:A项正确,一般金属用还原其相应化合物的方法获得,非金属用氧化其相应化合物的方法获得;B项将得电子能力与得电子多少混为一谈,实际上氧化性只与得电子能力有对应关系;C项绝对化,也有阳离子如Fe2+可以继续被氧化,作还原剂;D项正确,如H2O中H元素就是最高价,但它只有极弱的氧化性。
答案:AD
7.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既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也不产生沉淀的是(  )
A.Na+ Ba2+ Cl- SO
B.K+ Na+ NO OH-
C.H+ NH Fe3+ SO
D.H+ Cl- CO NO
解析:A项Ba2+与SO不能共存;C项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D项H+与CO不能共存。
答案:B
8.[双选题]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
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则不能
解析:胶体中的胶粒因吸附作用带电荷,胶体呈电中性;溶液加入适当的电解质溶液也可产生沉淀;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鉴别胶体和溶液。
答案:CD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
A.Zn与稀硫酸反应:Zn+2H+===Zn2++H2↑
B.金属铜与稀盐酸反应:Cu+2H+===Cu2++H2↑
C.C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Ca2++CO===CaCO3↓
D.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Fe2O3+6H+===2Fe3++3H2O
解析:Zn为单质、Fe2O3是难溶物质,写成化学式,ZnSO4、FeCl3、NaOH都是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故A、C、D项正确;B项不符合事实,Cu与HCl不反应,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答案:B
10.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某种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Cl-―→Cl2 B.H2―→HCl
C.CaCl2―→CaCO3 D.Fe3+―→Fe2+
解析:加入还原剂是提供电子,则该物质要得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只有D项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
答案:D
11.向盛有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整个过程中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用电流强度Ⅰ表示)近似地用下图中的曲线表示是(  )
解析: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BaSO4↓+2H2O,逐滴加入稀硫酸时,溶液中的Ba2+与OH-浓度会减小,导电性能降低;当加入硫酸过量后溶液中H+与SO浓度会增加,溶液的导电能力又会增强。
答案:C
12.常温下,发生下列几种反应:①16H++10Z-+2XO===2X2++5Z2+8H2O ②2A2++B2===2A3++2B- ③2B-+Z2===B2+2Z-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溶液中可发生:Z2+2A2+===2A3++2Z-
B.Z2在①③反应中为还原剂
C.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为:XO>Z2>B2>A3+
D.X2+是XO的还原产物
解析:在反应①中,Z-作还原剂,XO作氧化剂,X2+是还原产物,Z2是氧化产物,还原性Z->X2+,氧化性XO>Z2;在反应②中,A2+作还原剂,B2作氧化剂,还原性A2+>B-,氧化性B2>A3+;在反应③中,B-为还原剂,Z2为氧化剂,B2为氧化产物,Z-为还原产物,氧化性Z2>B2,还原性B->Z-。
答案:B
13.一定条件下,RO和氟气(F2)可发生如下反应:RO+F2+2OH-===RO+2F-+H2O,从而可知在RO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
A.+4 B.+5
C.+6 D.+7
解析:根据离子方程式两端电荷总数相等:n+1×2=1+1×2,n=1,设RO中R的化合价为x,则x+(-2)×3=-1,所以x=5。
答案:B
14.下列各组溶液中的两个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CaCO3和HCl、Na2CO3和HCl
B.BaCl2和H2SO4、Ba(OH)2和H2SO4
C.HNO3和K2CO3、HCl和NaHCO3
D.KOH和H2SO4、Ba(OH)2和HNO3
解析:A项CaCO3难溶于水不能拆,Na2CO3易溶于水,应拆成离子,故A错误;B项中前者为Ba2++SO===BaSO4↓,后者为Ba2++2OH-+2H++SO===BaSO4↓+2H2O,B错误;C项前者为2H++CO===CO2↑+H2O,后者为H++HCO===CO2↑+H2O,C错误;D项两者均为H++OH-===H2O,D正确。
答案:D
1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钠跟水反应:Na+2H2O===Na++2OH-+H2↑
B.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2H+===CO2↑+H2O
C.稀硫酸与锌反应:H2SO4+Zn===Zn2++SO+H2↑
D.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解析:A项电荷不守恒,B项CaCO3不应拆写成离子形式,C项H2SO4应拆写成离子形式。
答案:D
16.在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反应中(  )
A.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
B.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解析: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剂为KMnO4,还原剂为HCl,当2 mol KMnO4被还原为+2价锰离子时,有10 mol HCl被氧化为氯气,另外6 mol氯离子没有变化;氧化产物为氯气,还原产物为氯化锰,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8分)下图为一“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由左到右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由左到右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都是气体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饱和的上图中某种物质M的水溶液,继续煮沸可制得一种红褐色胶体。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氢气与二氧化碳都是气体;二氧化碳与氧化钠都是氧化物;氧化钠与氯化钠都是钠的化合物;氯化钠与氯化铁都是盐。
(2)用烧杯盛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1 mL~2 mL,继续煮沸,直至液体变成红褐色,停止加热,就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1)A C B D (2)①FeCl3 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18.(8分)现有Ca(OH)2、Na2CO3、BaCl2、NaOH、盐酸、稀硫酸六种溶液,它们存在下图所示的相互反应关系,图中每条线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入图中相应的六个方框中。
解析:由稀硫酸与4种物质反应,但和盐酸不反应,Na2CO3也与4种物质反应,但和NaOH不反应,可确定稀硫酸、盐酸、Na2CO3和NaOH的位置;根据Ca(OH)2能与3种物质反应和BaCl2只能与2种物质反应,可确定Ca(OH)2和BaCl2的位置。
答案:

19.(9分)某溶液中含有Ba2+、Cu2+、Ag+,现用NaOH溶液、盐酸和Na2SO4溶液将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分离。其流程图如图,则
(1)沉淀的化学式:沉淀1________,沉淀2________,沉淀3________。
(2)写出混合液+A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B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使Ba2+、Cu2+、Ag+逐一沉淀分离,必须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由于OH-、SO均能同时与两种阳离子生成沉淀,故应先加入盐酸,除去Ag+:Cl-+Ag+===AgCl↓。
答案:(1)AgCl BaSO4[或Cu(OH)2] Cu(OH)2(或BaSO4)
(2)Ag++Cl-===AgCl↓ Ba2++SO===BaSO4↓[或Cu2++2OH-===Cu(OH)2↓]
20.(8分)A、B、C、D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分别可能是Ba2+、Ag+、Na+、Cu2+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可能是NO、SO、Cl-、CO中的某一种。
①若把四种盐分别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四支试管中,只有C盐的溶液呈蓝色。
②若向①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盐酸,B盐溶液有沉淀产生,D盐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根据①、②实验事实可推断它们的化学式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有关离子的推断问题是离子反应较高层次的题目。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好典型离子的性质。
首先,因A、B、C、D都是可溶性盐,故Ba2+不能与SO、CO组合;Ag+只能与NO组合;Cu2+不能与CO组合。
由(1)可知C为铜盐。
由(2)可知B盐为AgNO3,D盐含CO,而CO与Ba2+、Ag+、Cu2+均不能共存,故D只可能为Na2CO3。
剩余阳离子为Ba2+,故A含之;剩余阴离子为SO、Cl-,而Ba2+与SO不能共存,故A只可能是BaCl2。因而C为CuSO4。
答案:BaCl2 AgNO3 CuSO4 Na2CO3
21.( 9分)为防治碘缺乏病,通常在食盐中添加少量的碘酸钾(KIO3)。碘酸钾和碘化钾在溶液中能发生下列反应:
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
(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
(2)当有3 mol I2生成时,有________ mol还原剂被氧化。
(3)当有1 mol氧化剂参与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mol。
解析:该反应电子转移情况为:
所以反应中氧化剂为KIO3,还原剂为KI,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当有3 mol I2生成时,有5 mol KI被氧化,当有1 mol KIO3参加反应时,转移5 mol电子。
答案:(1)KIO3 I2 (2)5 (3)5
22.(10分)(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水在下列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从氧化剂、还原剂角度分析)。
①电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钠和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________________。
③氟气和水反应(2F2+2H2O===4HF+O2):________________。
④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________________。
(2)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物质:S、H2S、HNO3、NO、H2O。
该反应物中还原产物是________;若化学方程式中转移了0.3 mol电子,则氧化产物的质量是________ g。
(3)将少量Cl2通入FeBr2的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这个事实说明具有还原性的粒子还原性强弱为:__________________。足量Cl2通入FeBr2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所以在反应①中H2O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在反应②中水只作氧化剂,在反应③中H2O只作还原剂,在反应④中H2O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2)由于HNO3具有强氧化性,H2S具有还原性,此反应为HNO3将H2S氧化成S,自身被还原为NO,其中H2→,转移2 mol e-时生成32 g S,当转移0.3 mol电子时,得到S的质量为4.8 g。
(3)Fe2+、Br-均具有还原性,当通入少量Cl2时只有Fe2+被氧化,说明还原性Fe2+>Br->Cl-,当通入足量Cl2时,Fe2+和Br-将按1∶2完全被氧化,离子方程式为2Fe2++4Br-+3Cl2===2Fe3++2Br2+6Cl-。
答案:(1)①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②氧化剂 ③还原剂 ④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2)NO 4.8 (3)Fe2+>Br->Cl- 2Fe2++4Br-+3Cl2===2Fe3++2Br2+6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