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有关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考查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有多种考查方式。复习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了解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单质及Na2O、Na2O2、Na2CO3、NaHCO3等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掌握与Na、Na2O2、NaOH、NaHCO3、Na2CO3的性质有关的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
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考题印证]
1.(2012·北京高考)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化学(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切开的金属Na曝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
B.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l+S2-===Ag2S↓+2Cl-
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变成白色黏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
2HCO+Ca2-+2OH-===CaCO3↓+CO+2H2O
解析:A项,切开的金属钠曝露在空气中,钠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4Na+O2===2Na2O,A项错误;C项,过氧化钠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黏稠物,是由于过氧化钠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C项错误;D项,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碳酸氢钠少量,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OH-+HCO===CaCO3↓+H2O,D项错误。
答案:B
2.(2010·上海高考)将0.4 g NaOH和1.06 g 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 mol/L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是( )
解析: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反应:OH-+H+===H2O、CO+H+===HCO、HCO+H+===H2O+CO2↑,则开始产生CO2时消耗的n(HCl)=n(NaOH)+n(Na2CO3)=+=0.02(mol),V(HCl)==0.2 L,产生CO2的最大物质的量为n(CO2)=n(Na2CO3)==0.01(mol),当NaOH、Na2CO3完全反应时,继续滴加盐酸不再产生CO2,总共消耗的n(HCl)=n(NaOH)+2n(Na2CO3)=0.03(mol),V(HCl)==0.3 L,C项正确。
答案:C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铝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金属之一,新课标要求大家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了解其应用。复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掌握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熟悉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理解有关滴加顺序的问题以及与Al(OH)3沉淀量有关的图像问题。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考题印证]
3.(2011·福建高考,节选)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他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
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充分搅拌、过滤。
(1)往滤渣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1)所得滤液中先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再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入过量CO2时会产生Al(OH)3沉淀和HCO,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沉淀溶解同时有气体产生。
答案:(1)Al(OH)3+OH-===AlO+2H2O或
Al(OH)3+OH-===[Al(OH)4]-
(2)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沉淀溶解
4.(2012·安徽高考)已知室温下,Al(OH)3的Ksp或溶解度远大于Fe(OH)3。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Fe(NO3)3和Al(NO3)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Al(OH)3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合理的是( )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滴入NaOH溶液,起始时生成Fe(OH)3沉淀,因此起始时不会生成Al(OH)3沉淀,A、B项错;当滴入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后才能生成Al(OH)3沉淀,当Al3+全部沉淀后,加入过量的NaOH,Al(OH)3沉淀全部溶解,故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铁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金属之一,在复习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掌握:铁及铁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取和性质;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掌握Fe2+、Fe3+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会用化学方法鉴别Fe2+与Fe3+;与Fe相关的计算等。这部分的知识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实验题或推断题中也常有涉及。
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下:
[考题印证]
5.(2011·浙江高考,节选)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氧化性:IO>Fe3+>I2
还原性:S2O>I-
3I2+6OH-===5I-+IO+3H2O KI+I2??KI3
(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试液分为 3 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 KSCN 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 KI 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 CCl4 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 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
①加 KSCN 溶液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CCl4 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 KI 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含 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 Fe3+),可选用 KI 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 Fe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加KSCN溶液,Fe3+与SCN-结合为红色物质Fe(SCN)3。CCl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为单质碘,即为I2。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IO、Fe3+均能氧化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O+5I-+6H+===3I2+3H2O、2Fe3++2I-===2Fe2++I2。
答案:(1)①Fe(SCN)3 I2
②IO+5I-+6H+===3I2+3H2O
2Fe3++2I-===2Fe2++I2
(2)取足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若溶液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Fe2+
6.已知有以下物质相互转化,其中A为常见金属,C为碱。
试回答:
(1)写出F的化学式________,H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由E转变成F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反应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A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框图转化可知,溶液D与硝酸酸化的硝酸银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K+,白色沉淀H是AgCl,则D为KCl;又根据红褐色沉淀F为Fe(OH)3,则E为Fe(OH)2,结合复分解反应的点知B为FeCl2,C为KOH,A为Fe。
答案:(1)Fe(OH)3 AgCl
(2)4Fe(OH)2+O2+2H2O===4Fe(OH)3
(3)2Fe3++Fe===3Fe2+
(4)3Fe+4H2O(g)Fe3O4+4H2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反应中符合该卡通情境的是( )
A.C+2CuO2Cu+CO2↑
B.Cu+2AgNO3===Cu(NO3)2+2Ag
C.Fe2O3+3CO2Fe+3CO2
D.BaCl2+Na2SO4===BaSO4↓+2NaCl
解析:金属甲置换出了金属乙,B项合理。
答案:B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氧化铝与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铝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氧化铁可用作红色颜料
D.铁制容器可盛装烧碱溶液
解析:氧化铝与水不反应,制取氢氧化铝用的是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反应;氢氧化铝是弱碱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铁制容器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可盛装烧碱溶液。
答案:A
3.相同物质的量的Na2O2和Na2O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A.两种物质所含原子个数之比为4∶3
B.两种物质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C.两种物质与足量的CO2反应,消耗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1
D.两种物质中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解析:Na2O2中的阴离子为O,Na2O中的阴离子为O2-,Na2O2与Na2O物质的量相等,则两种物质中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答案:B
4.下列六种物质:①Na2O ②Na2O2 ③NaCl ④Na2CO3溶液 ⑤NaOH ⑥NaHCO3其中不能与CO2反应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⑥ D.⑤⑥
解析:①Na2O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②Na2O2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③NaCl不能与CO2反应;④Na2CO3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⑤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⑥NaHCO3不能与CO2反应。
答案:C
5.等量的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水蒸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则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比是( )
A.1∶1 B.3∶4
C.2∶3 D.4∶3
解析:根据电子守恒分析:等量的铁与足量的盐酸和水蒸气反应失去的电子数比为2∶8/3,即3∶4,则相同的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3∶4。
答案:B
6.[双选题]把4.6 g钠放入200 mL 0.1 mol/L AlCl3溶液中,待其充分反应后,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Cl-的浓度几乎不变
B.溶液变浑浊
C.溶液中Al3+全部转化为AlO
D.溶液中存在最多的离子是Cl-
解析:4.6 g Na生成0.2 mol NaOH,n(Al3+)=0.02 mol,则Al3+全部转化成AlO,溶液澄清。
答案:BD
7.将固体X投入过量的Y中,能生成白色沉淀并放出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能燃烧,不易溶于水,则X和Y分别可能是( )
A.钠和氯化铝溶液 B.铝和烧碱溶液
C.过氧化钠和氯化亚铁 D.锌和稀硫酸
解析:A项中Na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NaOH与过量的AlCl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l(OH)3。B项中2Al+2NaOH+2H2O===2NaAlO2+3H2↑,无沉淀生成;C项中2Na2O2+2H2O===4NaOH+O2↑,NaOH与过量FeCl2溶液反应,生成Fe(OH)2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D项中Zn+H2SO4===ZnSO4+H2↑,无沉淀生成。
答案:A
8.下表中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评价正确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或离子方程式
评价
A
将铜屑加入含Fe3+溶液中:
Fe3++Cu===Fe2++Cu2+
正确
B
Na2O2与H2O反应:Na2O2+H2O===2Na++2OH-+O2↑
错误,氧元素不守恒
C
NaOH溶液与氧化铝反应:
Al2O3+2OH-===2AlO+H2O
错误,产物应该是Al(OH)3
D
向FeCl3溶液中滴加足量氨水:Fe3++3OH-=== Fe(OH)3↓
正确
解析:A应为:2Fe3++Cu===2Fe2++Cu2+;B应为:2Na2O2+2H2O===4Na++4OH-+O2↑;C项离子方程式正确,评价错误;D项一水合氨不能拆写成离子形式。
答案:B
9.镁、铝、铜三种金属粉末混合物,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再过滤,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
A. Mg2+ B.Cu2+
C.Al3+ D. AlO
解析:Mg、Al、Cu三种金属与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滤液中有Mg2+和Al3+,加入过量NaOH溶液时,滤液中的Mg2+转化为Mg(OH)2沉淀,Al3+转化为AlO留在滤液中。
答案:D
10.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KCl和Na2SO4
B.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MgCl2溶液、AlCl3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与FeCl3溶液
D.用氯化钙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溶液
解析:NaCl和Na2SO4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答案:A
11.准确称取6.0 g铝土矿样品(含Fe2O3),加入100 mL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向滤液中加入10 mol/L 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和加入NaOH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则所用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75 mol/L B.3.50 mol/L
C.0.85 mol/L D.无法确定
解析:沉淀量最大时,生成沉淀是Al(OH)3、Fe(OH)3,溶液中只有Na2SO4,钠离子来自氢氧化钠,硫酸根离子来自硫酸,即加入OH-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H+物质的量相等。硫酸的浓度等于: =1.75 mol/L。
答案:A
12.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Cl2、NaOH、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可推断丙物质是( )
A.Al2(SO4)3 B.NaOH
C.BaCl2 D.FeCl2
解析:分析四种物质的性质,不难发现,产生先沉淀后溶解这一现象的只能是将NaOH溶液加入到Al2(SO4)3溶液中,所以丁为NaOH,乙为Al2(SO4)3。将NaOH溶液加入到FeCl2溶液中,会产生先出现白色沉淀,随后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现象。将NaOH溶液加入到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所以甲为BaCl2,则丙为FeCl2。
答案:D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在空气中燃烧最后所得产物为Na2O2
B.镁因在空气中形成了一薄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里面的镁,故镁不需要像钠似的进行特殊保护
C.铝制品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因为铝不活泼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因生成的氧化物很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故铁制品往往需涂保护层
解析:铝因易与O2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耐腐蚀,我们日常用的铝制品常采用特殊工艺将氧化膜变厚,保护作用更好,并不是铝不活泼。
答案:C
14.把1.0 mol/L CuSO4溶液、1.0 mol/L Fe2(SO4)3溶液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假设混合后液体的体积等于混合前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向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经足够长的时间后,铁粉有剩余。此时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0 mol/L B.2.0 mol/L
C.3.0 mol/L D.4.0 mol/L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设原溶液的体积均为1 L,Fe + Fe2(SO4)3===3FeSO4 Fe + CuSO4===FeSO4+Cu,所以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3+1.0)mol/2 L=2.0 mol/L。
答案:B
15.[双选题]有关Na2CO3和NaHCO3的性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Na2CO3受热不分解,而NaHCO3受热易分解
B.Na2CO3溶液和 NaHCO3溶液分别加入CaCl2溶液,都产生白色沉淀
C.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跟同一种盐酸充分反应时,消耗酸的体积之比是2∶1
D.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加入Na2CO3和NaHCO3溶液时,前者产生沉淀,后者不产生沉淀21世纪教育网
解析:NaHCO3溶液与CaCl2溶液不反应;澄清的石灰水Ca(OH)2与NaHCO3溶液反应时,同样生成CaCO3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NaHCO3===CaCO3↓+NaOH+H2O或者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
答案:BD
16.有200 mL氯化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其中c(Mg2+)为0.2 mol/L,c(Cl-)为1.3 mol/L。要使Mg2+全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至少需加4 mol/L NaOH溶液的体积为( )
A.40 mL B.72 mL
C.80 mL D.128 mL
解析:欲使Mg2+全部转化成沉淀并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应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使Mg2+、Al3+全部沉淀后,再使Al(OH)3恰好溶解。设c(Al3+)=x,根据电荷守恒,则有:3x+2c(Mg2+)=c(Cl-),即3x+2×0.2 mol/L=1.3 mol/L,解得x=0.3 mol/L。
设NaOH溶液的体积为V,根据关系式则有:
Mg2+ - 2OH-
0.2 mol/L×0.2 L 2×0.2 mol/L×0.2 L
Al3+ - 4OH-
0.3 mol/L×0.2 L 4×0.3 mol/L×0.2 L
得2×0.2 mol/L×0.2 L+4×0.3 mol/L×0.2 L=4×,即V=80 mL。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7分)钠、铝、铁是三种重要的金属。请回答:
(1)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________(填“强”或“弱”)。
(2)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填编号)。
a.钠沉到水底 b.钠熔成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
(3)Fe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将该产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分装在两支试管中。请回答:
a.若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则溶液变成________色。
b.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强
(2)2Na+2H2O===2Na++2OH-+H2↑ bc
(3)FeCl3 红 生成红褐色沉淀 Fe3++3OH-===Fe(OH)3↓21世纪教育网
18.(8分)化学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贡献之一是发现和研制了各种材料,例如金属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根据你学过的有关金属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铜钱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铜常用于制造货币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编号)。
A.铜的熔点不是太高,易于冶炼,铸造成形
B.铜的性质不活泼,不易被腐蚀
C.我国较早的掌握了湿法冶炼铜的技术
D.自然界有大量的游离态的铜
(2)钢铁制品的使用更为广泛,但是铁制品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名称),铁的氧化物常见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铝制品因为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而经久耐用,但是该氧化膜易被酸碱破坏,若使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铜钱作为货币,首先应易得,再者不容易被腐蚀。
(2)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常见铁的氧化物还有FeO和Fe3O4。
(3)Al2O3+2NaOH===2NaAlO2+H2O
答案:(1)A、B、C (2)氧化铁 FeO Fe3O4
(3)Al2O3+2NaOH===2NaAlO2+H2O
19.(8分)A、B、C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常温下甲、乙两种化合物分别是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有如图所示关系。据此判断:
(1)元素A有可变化合价,则单质A是________,化合物甲是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③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有可变化合价且与B点燃后得黑色固体甲,因此可假设A元素为Fe,点燃条件下与O2反应可生成黑色Fe3O4,同时与无色液体H2O生成H2,而Fe3O4在高温下能被H2还原得到Fe和H2O,与题意相符。
答案:(1)Fe Fe3O4
(2)①3Fe+2O2Fe3O4
②3Fe+4H2O(g)Fe3O4+4H2↑
③Fe3O4+4H23Fe+4H2O
20.(11分)物质A、B、C、D、E、F、G、H、I、J、K存在下图转化关系,其中气体D、E为单质,试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是________,D是________,K是________。
(2)写出反应“C→F”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F→G”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溶液I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检验溶液B中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突破口有:E为氯气、K为氢氧化铁、F为氢氧化铝,然后可以推导出A为铝、C为氯化铝、D为氢气、B为HCl、H为铁、I为氯化亚铁、J为氯化铁、G为偏铝酸钠。
答案:(1)Al H2 Fe(OH)3
(2)Al3++3NH3·H2O===Al(OH)3 ↓+3NH
(3) Al(OH)3 + NaOH===NaAlO2 +2H2O
(4) 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而后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
(5)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先滴入少量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21.(9分)现有NaHCO3和Na2CO3·xH2O的混合物,为了测定x值,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CaCl2、碱石灰均足量)。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装置A的试管中装入NaHCO3和Na2CO3·xH2O的混合物3.7 g,用酒精灯加热到反应完全,此时B管增重1.89 g,C管增重0.22 g,则x的值为______。
(5)该装置还不是很完善,可能使测定结果偏小,应如何改进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4)B管增重1.89 g是产生的水的质量,H2O来自NaHCO3的分解和Na2CO3·xH2O失水。C管增重0.22 g是产生的CO2的质量。由CO2的质量可求出NaHCO3的质量及其产生H2O的质量。
2NaHCO3Na2CO3+CO2↑+H2O
2×84 44 18
0.84 g 0.22 g 0.09 g
即Na2CO3·xH2O的质量为3.7 g-0.84 g=2.86 g,Na2CO3·xH2O含水:1.89 g-0.09 g=1.80 g,在Na2CO3·xH2O中:
===,
得x=10。
答案:(1)加热,使NaHCO3分解,使Na2CO3·xH2O失水
(2)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水 (3)吸收反应中生成的CO2
(4)10
(5)在C装置后再加一个装有碱石灰的U形管 为了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被C装置中的碱石灰吸收
22.(9分)取100 mL的Na2CO3和Na2SO4混合溶液,加入适量Ba(OH)2溶液100 mL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干燥后得到14.51 g白色沉淀和滤液(溶液体积为200 mL),再用过量稀硝酸处理沉淀,最后减少到4.66 g,并有气体放出。计算[第(3)问请写出计算过程]:
(1)原混合液中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
(2)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3)过滤出沉淀后,计算所得滤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析:由Na2CO3+Ba(OH)2===BaCO3↓+2NaOH和Na2SO4+Ba(OH)2===BaSO4↓+2NaOH,知:n(NaOH)=2[n(Na2CO3)+n(Na2SO4)],白色沉淀是BaCO3和BaSO4;根据原子守恒n (Na2SO4)=n(BaSO4)==0.02 mol,n(Na2CO3)=n(CO2)=n(BaCO3)==0.05 mol,故c(Na2SO4)==0.2 mol/L,V(CO2)=0.05 mol×22.4 L/mol=1.12 L。
答案:(1)0.2 (2)1.12
(3)所得滤液溶质为NaOH。根据Na元素守恒得
n(NaOH)=2×[n(Na2SO4)+n(Na2CO3)]=2×[+]=0.14 mol
故c(NaOH)==0.7 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