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单项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3.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盖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南朝四个朝代的更替顺序是( )
A.梁、宋、齐、陈 B.宋、齐、梁、陈 C.齐、宋、梁、陈 D.陈、宋、齐、梁
4.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的四个政权(宋齐梁陈)更替的局面,历史上统称为“南朝”,都城都在( )
A.洛阳 B.建康 C.咸阳 D.长安
5. “王与马,共天下”是对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
A.南北朝 B.西晋 C.东晋 D.东汉
6.列表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哪一方面的史实(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7.江南地区在南朝时有较快的发展,其中荆、扬两州已号称“丝绵布帛之饶,复(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 )
A.南方手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南朝统治者轻徭薄赋 D.南方地区政权稳定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生产技术得到改善,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主要原因在于( )
A.气候温暖湿润 B.人们种桑养蚕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9. “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主要表现 B.重要原因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10.东晋初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中“马”和“王”分别指的是( )
A.司马昭和王莽 B.司马炎和王维
C.司马睿和王导 D.司马睿和王猛
11.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南方统治者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重视人才的引进
12.如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示意图。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D.国家统一与科技进步
二.材料题
13.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材料二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2)材料二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4.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各诸侯国中,最早大量生产和使用铁器的是齐国,随着铁器在农业中的广发使用,促进了齐国国力的上升。东周后期,铁器的使用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可以说铁器的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国语 齐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体现“齐国国力的上升”的例子。根据材料一,归纳铁器广泛使用的意义。
材料二汉初几任皇帝最为重视的就是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汉文帝曾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 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认识?汉初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材料三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的原因及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
1.C 2.B 3.B 4.B 5.C 6.B 7.A 8.C 9.B 10.C 11.C 12.B
13.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崛起,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制度;郡县制。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社会状况: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等等。
(3)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战乱纷争不利于社会进步;等等。
14. (1)举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符合史实即可)意义:促进经济的发展(或提升国力、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变革(或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认识:注重农业发展,提倡以农为本 盛世:文景之治
(3)原因: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为安定 影响: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政策的支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人才的培养;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