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单项选择题
1.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2.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面发生过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在其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长安 B.咸阳 C.洛阳 D.成都
3.下列战役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
A.建立了统一国家 B.创立了科举制度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促进了民族融合
5.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7.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8.一著名战役与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东山再起”有关,其重要历史影响是( )
A.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出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D.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了基础
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对“民族大交融”理解错误的是( )
A.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完全被汉化
B.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C.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逐渐减少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直接目的( )
A.打击旧贵族 B.发展畜牧业
C.实现移风易俗 D.加强中央集权
11.某电视剧场景:颁令天下,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496年,皇帝将拒不说汉语的皇后冯媛废为庶人。该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
A.秦孝公 B.北魏孝文帝
C.王羲之 D.梁武帝
12.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意蕴深远的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是( )
A.投鞭断流 B.退避三舍 C.草木皆兵 D.风声鹤唳
二.材料题
13. “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者。
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写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及积极意义?
材料三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换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材料四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闽西历史》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与材料四的关系。
(4)依据材料四,写出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两个表现。
(5)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写出此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二: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内容所体现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中改革者具体采取的措施有哪些?(3点即可。)
(4)这一事件有什么作用?
答案:
1.C 2.C 3.D 4.D 5.D 6.C 7.C 8.A 9.A 10.C 11.B 12.B
13. (1)政权:①魏,曹丕;②东晋,司马睿。
(2)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族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
措施:迁都洛阳,颁布均田令,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移风易俗等;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关系:材料三反映的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材料四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表现: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5)意义:民族交融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与科学的发展,提升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14. (1)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2)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3)措施: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