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前475年
前221年
战国
前770年
春秋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诸侯争霸的时代。”
——《中国通史·第一卷》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变化
“战国是一个……”
春秋形势图
楚
晋
齐
秦
燕
匈
奴
燕
齐
楚
秦
宋
吴
越
晋
赵
魏
韩
三 家 分 晋
齐
田氏代齐
燕
楚
秦
晋
战国形势图
晋
韩
赵
魏
齐国
吕氏
田氏
1.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形成
(中)赵国、魏国、韩国
(东)齐国
(南)楚国
(北)燕国
(西)秦国
一、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2.战国兼并战争
(1)特点
(2)著名战役
①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②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庞涓
孙膑
赵
魏
齐
桂陵
救命啊!
赵
魏
桂陵
魏
齐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桂陵之战
庞涓
孙膑
魏
齐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马陵之战
秦
赵
白起
廉颇
赵括
我离间!
公元前262年-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决战。战争中,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惨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
材料一:公元前632年,楚成王派了少量兵力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退避三舍。到了城濮,晋军假装败退,楚军中了晋军的埋伏。晋文公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不久约了各国诸侯订立盟约,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材料二:公元前262年,秦派兵攻赵,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中了秦军的反间计,率兵大举进攻。秦诱敌追击,赵军被困46天,40多万赵军全部投降后被活埋。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称霸
兵力少,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兼并
(统一)
兵力多,时间长,死伤多
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局部统一
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春秋霸主先后出现, 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什么?
第(1)小问,可从战争的消极方面回答,也可从积极方面回答。
第(2)小问: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恢复生产秩序,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一、战国七雄
3.结果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蕞(zu )尔(形容比较小的地区)小国,几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
——《中国通史·第二卷》
前475 年
前451年,三家分晋后
前221 年
战国初期的秦国:
地理位置 ,是个 的小国。
偏西
落后
人们不禁要问:历经战国二百多年间,秦国是如何完成统一这样的惊天大逆转的?
秦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争相延揽人才,不断调整国策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前475 年
前221 年
前356 年
前445 年
(魏国)李悝变法
(赵国)公仲连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周忌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富国强兵,求生存
魏国自从魏文候进行了改革,国势就强盛起来。从公元前四一三年起,不断向秦进攻。……秦的河西地区全部为魏占有。
--杨宽《战国史》
(秦国)商鞅变法
我是一个奴隶主,授封300亩。
役使奴隶500个, 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开垦私田
奴隶主
奴隶
出租土地
租种土地
封建地主
农民
封建的剥削方式
我的私田越来越多,可得让这些奴隶抓紧干活。可是他们经常怠工、逃跑、还砸坏我的铁农具,虽然我也杀了几个,可是没什么效果,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呢?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的土地是私自开垦的,到现在还是非法的,不定哪天就会被没收充了公,我是寝食不安,盼望土地变合法我就安心了,可怎么才能让这些私田合法呢?
进行变法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商鞅
(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时间:
公元前356年
人物:
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
地位:
是战国时各国变法中最为彻底的
2.商鞅变法
经济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军事
奖励军功
政治
建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严明法度。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加强中央集权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内容 作用 影响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思考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四川岷江中游
李冰(秦国)
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李冰父子
1.地点
2.修建者
3.作用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洪水期用于洪水,减少泥沙淤积
引水灌溉农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
商鞅变法
政治、经济、军事
都江堰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秦国之变
随堂作业
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随堂作业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随堂作业
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随堂作业
4.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者是( )
A.李冰
B.商鞅
C.秦始皇
D.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