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3.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导入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民国万岁,天下太平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1、背景:
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新旧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陈独秀
《敬告青年》
《青年杂志》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
李大钊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1、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和坚忍持久的战斗精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
《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想一想: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构成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不得不把斗争矛盾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在当时和后世的进步作用上说是正确的,但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片面性,又具有历史局限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 “打倒孔家店!” ——吴虞
材料二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
高家是一个封建的大家族,在奉行旧礼教的高老太爷主导下,身为长房长孙的觉新被迫放弃和表妹梅芬的爱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娶了素不相识的瑞珏。
高家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瑞珏接近临产,陈姨太却提出老太爷丧事期间不能有血光冲撞,瑞珏无奈只好去了村外破屋待产,最终难产而死。 ——巴金《家》
思考:
1.觉新为何会娶素不相识的瑞珏?到底是谁促成了这桩婚姻?
2.瑞珏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源何在?
封建专制
愚昧迷信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DEMOCRACY--民主
SCIENCE--科学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民主
科学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口号)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改良刍议》
文体形式
文体内容
胡适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主张
陈独秀
材料一:有一天我去取北大《日刊》,哪知早已被同学们一抢而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这些女同学的姓名,大家要先睹为快呢!
北大首开女禁,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终于蔚成风气。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性质)
材料:新文化运动扫除了过时的思想桎梏,点燃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火炬。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国学大师钱玄同: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
陈独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局限性: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小结:新文化运动(评价)
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意义
局限性
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性质
1、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
提示:通过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回顾,理解中国人对于近代化的探索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再从民主与科学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及在当时条件下的先进性来理解和把握。
拓展延伸
1.“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但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没有从国体变更这样大的历史调整中重建秩序,更没有构建出中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为解决“精神困惑”,中国人掀起了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D
检测提升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
3.“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 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
A.《时务报》和总理衙门 B.《国闻报》和京师同文馆
C.《民报》和同盟会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D
4.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的口号是 (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民主共和
C
5.“我们抛弃了之乎也者, 学做白话文。 我们也把红楼水浒做圣经宝典来研究,又竭力阅读西洋名著。” 这种状况始于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
A.推动了科技进步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引发了政治革命 D.传播了西方文化
D
B
7.“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一切都好。”这说明了新文化运动 ( )
A.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C.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D.使人们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B
1.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写道“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文中提倡的是( )
A. 民主 B. 科学 C. 新道德 D. 新文学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A.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A
B
二次达标
3.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B. 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C.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 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B
4.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 救亡图存
B. 巩固清朝统治
C. 向西方学习
D. 发展资本主义
A
5.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儒家传统道德所代表的封建道德礼教,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 ( )
A.儒家思想比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落后
B.儒家思想完全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C.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D.当时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C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新文化运动
原 因:①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开 始: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口 号:民主 科学
代 表: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主阵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
内 容
前期: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评 价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积极影响: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启 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背景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阵地
内容
①
②
③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提倡民主科学
文学革命
影响
积极性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
概况
动摇礼教,五四宣传
传统文化 片面性
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