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22:4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一
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2.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
嗜(shì)、叩(kòu)、叱(chì)、咄(duō)、俟(sì)、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媵(yìng)、衾(qīn)、被(pī)绮绣、容臭(xiù)、裘(qiú)、遗(wèi)问、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
3.学生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相结合。
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教师点重点字词
【通假字】
1.四支僵劲(“支”通“肢”)
2.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文中是穿的意思)
3.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
【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作动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  今:菜汤
走送之走:古:跑 今: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 今: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 今: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 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 今:假期
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无从致书以观古义:得到 今义:达到,实现
门人弟子填其室古义:挤满 今义:填充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遗失
【一词多义】
和:(1)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2)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1)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2)既加冠 男子 20 岁成年
请:(1)战则请从 请让我 (2)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1)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2)日再食 两次
患:(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2)无冻馁之患矣 忧患
之:(1)走送之 代词,指“书”(2)益慕圣贤之道 结构助词,的
(3)弗之怠 代词,指“抄书”这件事 (4)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介词,把(2)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3)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4)以衾拥覆 介词,用(5)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而:(1)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接(2)久而乃和 连词,表顺接
【特殊句式】
弗之怠(宾语前置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怠”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撰长书以(之)为贽(省略介词宾语,“之”代这封信。)
岂他人之过哉?(岂……哉?哪里是……呢?固定句式。)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省略宾语“余”,正常语序应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余立侍左右 [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应为“余立侍(于)左右”]
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5.请学生复述求学经历。
我青少年时代,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曾经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我外出求学期间生活条艰苦,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饭食每天也只有两顿,和我同住的人衣服华美,可我却从来不同他们攀比。由于我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
三、板书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课时2
一、回顾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精读课文,探究
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完成表格。(课件出示)
2.文中太学生和“我”青少年时期的求学条件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就此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3.作者“现身说法”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并将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求学现状相比,其目的何在?
明确: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作者的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4.文章除了拿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和太学生的求学现状作对比外,还有哪些对比?有什么样的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绮绣……缊袍敝衣处其间”,将自己的求学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5.从作者克服困难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有毅力
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决心
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有礼仪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有忍耐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有定力
三、深入探讨主旨
1.宋濂幼年时求学的条件那样艰苦,他却不以为苦,反觉得以中有足乐者,关键在于什么?态度旺旺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感受,你在学习、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吗?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的“苦”呢?
关键在于他“嗜学”,即爱好学习。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每个人的天资都不一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可能磨蚀一个人的斗志,也可能打磨一个人的意志,人生在世成功的标准不一样,高度也不一样,但是有一天我们应该明白,无论遭遇怎么样的客观环境,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主观努力,无论你的借口看上去多么冠冕堂皇。
课外扩展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能说出哪些呢?
预设: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1. 囊萤映雪2. 悬梁刺股3. 凿壁偷光4. 画荻教子
五、板书
对比说理
余幼时: 今之诸生:
致书难——有凡所应有之书
求教难——有四爷、博士为师
奔走苦——无奔走之劳
生活艰——无冻馁之患
劝学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