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唯物史观】 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实证洋务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用枪炮逐渐把中国周边的国家变为其殖民地,中国边疆也不断出现危机。此时的中国人没有放弃抵抗,虽然中国一次又次遭受侵略的凌辱,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使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至于完全只是黑暗,而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魂。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今天我们就将追随着先驱们的脚步,来回顾这段屈辱与艰难的探索历程。
导入新课
二
一、太平之梦
二、中兴之梦
三、王朝崩溃
太平梦之因
太平梦之路
梦碎天京
中兴梦之因
中兴梦之路
梦碎甲午
边疆危机
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
目
录
5
一、太平之梦
材料2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一)太平梦之因
晚晴生活窘迫的平民
材料1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
——李侃《中国近代史》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清政府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3 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使人民陷入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李侃《中国近代史》
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矛盾突出;
思考1: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思考1: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
矛盾激化;
2.清政府吏治腐败,搜刮人民,
阶级矛盾激化;
3.两广自然灾害连年不断,
各种矛盾突出;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洪秀全
材料4 洪秀全(1814—1864)
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
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
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
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
救世之道。在第三次科举落榜后,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
(一)太平梦之因
思考
时间
1851
1852
1853
1864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北伐和西征(1853-1856年)
发展:永安建制
转折:天京事变
后期防御战
1857—1863
失败:天京陷落
兴起:金田起义
1856
(二)太平梦之路
1.太平梦起、梦碎
材料5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太平社会”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96史料阅读,归纳《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怎样的社会?
思考
(2)内容: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财产归公。
(3)评价:
革命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核心内容,标志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二)太平梦之路
(1)内容:
3.《资政新篇》中的“太平社会”
(2)评价
材料6 《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一、用人察失,严禁朋奸;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二、革除腐朽习俗……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洪仁玕选集》
材料7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看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授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
本主义,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进步性: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超出了农民起义的阶级属性,再加上战争
环境无法实现。
(二)太平梦之路
思考2:据材料和所学,评价
《资政新篇》。
材料8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 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 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马克思《中国纪事》
材料9 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民权主义》
材料10 复旦大学潘旭澜教授的《太平杂说》对太平天国及其领袖洪秀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太平天国是神权统治,它鬼魅横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灾难,而作为太平天国领袖的洪秀全更是“人性异化”“极端主义”的“邪教主”。
-----印少云《近十余年来太平天国研究重大争议的回顾和总结》
材料11 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失败的原因: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根本);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缺乏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斗争策略失误,统治集团腐败……
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1.梦碎
(三)梦碎天京
思考3: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梦碎”之因。
材料1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扰动了封建社会的旧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余震犹存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14 咸丰三年,清廷为了尽快平息太平天国起义,让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创建湘军。清朝执政者对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督抚,由重用而变为依赖,授子的权力也越来越。
——摘自朱云天《督抚制与中央——地方权力之争》
材料13 为了挽救败势,即位不久的咸丰帝先后任命林则徐、李星沅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军,……与同时期的旗员钦差大臣人数恰好相同。……清廷谕令各地广办地方团练,与清政府一同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便应运而生。
——左之涛《晚清满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探析》
(三)梦碎天京
思考4:据材料和所学,说明太平天国“余震犹存”。
材料17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发起了以学习外国制造机器技术仿造武器为主要内容、以自强雪耻为基本宗旨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催生洋务运动
材料16 自1853年夏天之后,中央财政已拨不下军费
……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明正言顺的征收渠道,谁也不肯将此交到中央财政去。厘金由此成了不受中央控制的大财源,由各省督抚所把持……待到后来,曾国藩柄政两江,湘军征战八省,其总兵额最高时达到五十万!与清朝八十万经制兵已相距不远,而战斗力远远胜之。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中央权力下移
(三)梦碎天京
2.余震犹存
曾国藩
二、中兴之梦
材料18 曾国藩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鸦片战争失败,主权丧失
内忧:
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
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2.目的
(一)中兴梦之因
1.背景
思考5:根据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是什么?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崇厚 天津机械制造局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李鸿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
1.“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官办企业)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
洋务派官僚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交通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封建官僚监督之下。其次,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必须辅以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但是到19世纪7O年代初,政府财政竭蹶,兴办这种近代工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而当时社会上拥有资本的买办商人,大都殷富诡寄洋行”。于是洋务派官僚瞩目于这些“诡寄洋行”的资本,用“商为承办官为维持”的办法吸引私人资本。
【史料拓展】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中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的原因
(二)中兴梦之路(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4.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3.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
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唐绍仪
詹天佑
(二)中兴梦之路(19世纪60—90年代)
北洋海军成军之时(1888年)已拥有相当的实力。与当时的日本海军相比,北洋海军的实力处于较强的地位……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7000多吨级的铁甲舰,为日本所无。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三)梦碎甲午
材料19 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用武器打破了洋务运动补苴罅漏的惨淡经营,比之笔墨议论,它更严酷得多,于是,前后凡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因此成为民族反思的矢的。
——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20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864年)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
——张之洞《劝学篇》
洋务派的初衷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 ,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思考6:根据材料评价洋务运动。
材料22 “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溢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1 清政府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和国防的近代化。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尽管“自强”进程有颇多可指责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
思考6:根据材料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新政引进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冲击了旧的保守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和思想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三)梦碎甲午
三、王朝崩溃
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年初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1876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
1884年新疆建省,西北度过危机
(一)边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
1.西北塞防——左宗棠收复新疆
2.西南门户——中法战争
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
对准中国,12月战争爆发。
1884年8月,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
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1885年3月,广西,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管辖。
(一)边疆危机
2014年,考古人员在中国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经过一年多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确认,这艘沉船正是当年的“致远”舰。
(二)中日战争
材料23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田中义一
根本原因:(日本方面)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制定了“大陆政策”,对外侵略扩张。
日本
朝鲜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台湾
思考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思考
1.背景
(二)中日战争
世界形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加剧。
(二)中日战争
1.背景
材料24 19世纪末年,正在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侵略目光越来越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邻近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25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积极侵略扩张。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材料26 今中国之外形,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壮其观瞻,外形虽美,但一遇大风地震之灾,则柱折栋挫,指顾之间即将颠覆。
——[日]宗方小太郎《清国大势之倾向》(1893年)
中国方面:
清朝政府腐败懦弱。
思考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6
平壤战役
丰岛海战
黄海大战
辽东之战
威海卫战役
2.过程
(二)中日战争
在谈及割让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一个月交割,李鸿章要求展限两月,回说:“贵国何必着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道:“尚未下咽,饥甚”,充分暴露了日本凶残贪婪的本性。
(二)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项目 《马关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的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它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可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沙市(荆州)、重庆、苏州、杭州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大大加重人民负担,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拓展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中日战争
3.结果
思考8: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约条款是?
台湾人民的抗争
台湾义勇军
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二)中日战争
3.结果
(二)中日战争
4.影响
材料26 我感到不可思议幸福,思前想后,恍如梦中,我惟有感激而自泣。
——[日]福泽谕吉《还历寿诞的演说》(1895年)
材料27 甲午战争使日本尝到“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狂妄得没有边际了,竟然叫嚣要“将旭日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山顶”。
——国防大学刘亚洲《参考消息》2014年4月12日
促进近代化发展和国力增强;刺激军国主义思想的膨胀。
对日本:
对列强: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瓜分中国
屠龙大会,人人有份
划分势力范围
强租租借地:
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九龙,德国租胶州湾,法国租广州湾。
强迫借款;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国别 势力范围
俄国 长城以北及新疆
英国 长江流域
德国 山东
法国 两广、云南
日本 福建
(三)瓜分中国
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 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三)瓜分中国
课堂小结
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平定了内乱的清朝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尝试,办起了洋务。然而同一时期的边疆危机却在昭示着,大清的危机并未解除。1894年的甲午战争,击碎了所谓“中兴”的呓语,紧接而来的是,便是进一步加深的耻辱与几近亡国灭种的危机。
1895年春,当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在城内有一位正值壮年的士子为此捶胸顿足,深感不满。他是谁?他又将提出怎样的主张来挽救民族危?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