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7 07: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 诸 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2)书写“戎 尝 诸 竞 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 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1.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3.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4.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课堂作业新设计 注音。 戎( ) 诸( ) 竞( ) 二、比一比,组词语。 戎( ) 诸( ) 竞( ) 唯( ) 戒( ) 储( ) 竟( ) 维( ) 三、选一选。 1.诸儿竞走取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知道。 C.他,指王戎。 2.人问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起来。 C.他,指王戎。 3.取之信然——“之”是指( ) A.之间 B.它,指李子。 C.的。 四、课文这个小故事,主要写王戎是个 的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小伙伴) (诸:多 ) (尝:常常。)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 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课件出示15)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 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16)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课件出示17)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 (课件出示18)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课件出示19)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课件出示20)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哇,果然很苦! )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 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课件出示21)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 (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课件出示22)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课件出示23)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课件出示24)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善观察 王戎:唯戎不动 勤思考 课堂作业 一、写出近义词。 戎装——( ) 竞赛——( ) 唯有——( )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 (2)取之信然。 译: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三、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诸儿竞走取之( ) ⑵人问之( ) ⑶取之,信然( )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教学反思 26 西门豹治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文时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另外,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为让学生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可以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的实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西门豹的为人、搜集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学会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读中感悟,读中质疑。 教学过程 一、课文题目导入 1.(出示题目)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治邺》。 2.老师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的人。 3.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借助字典及自学生字的方法,认清字形,注意汉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解决问题:西门豹是干什么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读准字音。 注意:①“扑腾”在句中读轻声。②读准“麻烦、收成、跪下”的轻声。 (2)认清字形。 三、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 2.文章着重讲西门豹做了哪几件事呢?(第一件:与老大爷谈话,调查邺田地荒芜原因。第二件:西门豹惩办巫婆和官绅头子。第三件:西门豹带领百姓兴修水利。) 3.你能把西门豹做的每一件事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4.自由读课文,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你能将文章划分层次吗?(起因:第1~9自然段,调查摸底。经过:第10~15自然段,破除迷信。结果:第16自然段,兴修水利。) 5.分组朗读,你认为文章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内容?谈谈理由。(文章的起因与经过是重点内容。由于调查清楚,摸清了情况,才有了西门豹巧妙破除迷信的办法。) 四、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 西门豹如何摸清底细,采用什么办法破除迷信将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重点。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之处。 2.了解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难点:了解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以小标题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今天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了解西门豹这个人物。 2.通过初读课文,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呢? 西门豹是(一位好官;一位不迷信的人;一位善于观察、了解民情的人;一位敢于同迷信斗争的人……)。 3.现在我们要自主探究,看看细读课文后,你们对他又会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感悟人物品质 1.探究调查摸底。 (1)自由朗读第1~9自然段,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分组学习,深入思考。 (3)汇报学习成果。(西门豹是一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他向老大爷进行了精心的调查,从而摸清了底细,胸有成竹地想出了好办法。) (4)追问:西门豹是怎样向老大爷进行调查的?他的调查结果又如何?(小组讨论) 小组一:西门豹经过调查,弄清了四个问题:①邺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河伯娶媳妇闹的。)②谁要给河伯娶媳妇?(巫婆和官绅。)③新娘从哪儿来的?(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到哪家选。没钱的人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拉走。因而有女孩的人家纷纷逃走,人口越来越少。)④漳河发过大水没有?(漳河从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小组二:西门豹的调查弄清楚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①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百姓钱财,使得有女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 ②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5)点拨:面对着自己掌握的情况,西门豹并没有马上揭穿事情的真相,也没有立即采取措施,他是如何说的,如何想的,如何做的呢?(他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表面上赞同给河伯娶媳妇,实际上他已识破巫婆和官绅骗取钱财的诡计。) (6)小组朗读西门豹的话,感悟人物品质。你能用成语来评价西门豹吗?(将计就计,明察秋毫,明察暗访) 质疑:西门豹是被派到邺的官员,他明明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而要参加“婚礼”呢?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西门豹用什么办法惩办巫婆和官绅的以及这样做的妙处。 2.探究破除迷信。 (1)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第10~15自然段,想想西门豹是怎样一步步揭穿骗局,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 ②找到描写他是怎么说的句子,你能体会出什么呢? ③你认为他的办法妙在哪里?是否还有更妙的办法? (2)学生间讨论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一:“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是为了找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他这样说是故意装着认真的样子,用这些话作为惩治巫婆的借口。) 小组二:“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真的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麻烦”表面上是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要把他也投进漳河里去。) 质疑:官绅们见巫婆和官绅头子没有回来,西门豹又说让他们去催催。他们磕头求饶,西门豹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是什么意思?难道真的要惩办他们吗?(“再等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了,制服了他们,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 小组三:西门豹利用假戏真做的办法惩办了巫婆和官绅头子及官绅们。这个做法很巧妙,巧妙之一,安排周密;巧妙之二,不动声色;巧妙之三,假戏真做;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3.西门豹一开始调查摸清底细,并没有把巫婆、官绅们抓起来杀掉,而采用这种将计就计、假戏真做的办法。你们知道他的用意吗?再默读这一部分,在读中感悟。(彻底破除迷信,关键还是在于让老百姓们从这件事中真正明白迷信的危害。巧妙地惩办,深刻地教育,这才是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所在。) 4.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老百姓们有什么变化。(老百姓在西门豹的带领下,兴修水利,年年都有好收成,再也不迷信了。) 5.在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过程中,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机智过人,胸有成竹,不露声色……) 三、总结全文,整体理解 1.在西门豹一步步实施惩办巫婆和官绅们的过程中,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办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2.你此时最想对西门豹说什么?(你的办法真妙。真的很佩服你。我也要向你学习做事要有策略。……) 四、发散思维,角色体验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很巧妙,但并不是唯一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进行角色表演。 (1)以课文为主要内容,注意要有层次。 (2)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如给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如官绅等)加上语言。 (3)注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有恰当的表情。 3.小组表演。 4.小组汇报演出。 5.小组间评议:最佳表演组,最佳人物创新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7* 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到讳疾忌医的危害,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懂得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言中受到教育,明白一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难点:读懂故事内容,体会到讳疾忌医的危害,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懂得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寓言故事,了解有关的寓言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扁鹊治病”的故事,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课时重、难点 重点:找出文章中表先后顺序的词语,复述故事。 难点: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生病的时候一般都会怎样做?那你们去看病的时候,医生让你们什么时候吃药、药该怎样吃,是不是都照医生的话去做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跟医生有关的故事,故事叫做《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二、品读体验,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扁鹊既然是名医,那蔡桓侯为什么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扁鹊所说的话。(采取多种形式读) 3.蔡桓侯的病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 (皮肤上 → 皮肉之间 → 肠胃 → 骨髓 → 病死) 4.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侯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 5.扁鹊对待治病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站了一会儿→又来拜见→再一次来拜访→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6.你认为蔡桓侯病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隐瞒疾病,害怕医治,不接受他人劝告) 7.蔡桓侯是怎样对待扁鹊的劝告的? (不高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奇怪→派人去请) 8.你觉得蔡桓侯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三、巩固延伸 1.假如蔡桓侯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有病不医,只是危及自身;一国之君,如果不善于听良言,则会亡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蔡桓侯这样的事呢?举例说一说。 3.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现在我们找三位同学来表演这个故事。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另外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蔡桓侯和扁鹊,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表演。(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侯 医术高明 自以为是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简要复述“纪昌学射”这个故事。 3.懂得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课时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简要复述“纪昌学射”这个故事。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的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生字词。 三、精读课文 1.纪昌学射箭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哪些自然段? 2.比较异同,探究“练眼力”。 (1)写纪昌“练眼力”的这两个自然段,其实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今天也来练练大家的眼力,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2)“提要求”部分。 ①指名读飞卫的话。 教师:飞卫的意思我明白,可能纪昌还不明白,你读课文时,能不能把意思强调出来? 指名1~2名读,齐读。 ②第二次提要求,谁能把飞卫的要求读得更清楚? 指名读,齐读(突出极小和很大)。 都是飞卫对纪昌的要求,但是——要求不同。 (3)“练习过程”部分。 ①比较纪昌练眼力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从哪些字词感觉出来的? 你听出来没有,他特别强调了“盯住”“不能眨一眨”,那是怎样地看啊? ②创造情境,展开对话。 教师:纪昌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提示:可能是妻子对丈夫的劝阻,可能妻子很支持丈夫,她怎么说?纪昌会怎么回答?) (4)“结果”部分,理解破折号。 ①“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你是怎么理解“到家了”的?(本领强,本领高,本领好) 教师:你觉得纪昌看虱子的本领到不到家?谁能够来具体解释一下? ②“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教师:你读了这句话有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喜的,惊奇的,出乎意料的) ③纪昌三次去找飞卫,说明了什么?说明他虚心听从指导,并且持之以恒,直到老师认可。 3.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后,纪昌是怎么做的?飞卫又是怎么做的?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1)理解“百发百中”。 (2)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你眼中的射箭能手是怎样的人?(射出多少箭,箭箭都能射中目标,这叫“箭无虚发,百发百中。”这样的人是最厉害的射箭能手。) 四、引导质疑,揭示寓意 1.我们知道学射箭,拉弓、放箭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课文写练眼力部分写得那么具体,而没有具体写纪昌练开弓,练放箭呢? 学生回答寓意。 2.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的道理。你还能从这则寓言中读懂什么? 3.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你能想到什么?从纪昌练习的态度,你有什么启发? (练眼力是学射箭的基本功。任何本领都需要基本功,而练基本功需要有——恒心和毅力。)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了射箭的基本功是眼力,那么我们学习的基本功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我们也要练好基本功,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 向飞卫学习 ↙   ↓   ↘ 练习不眨眼 把小东西看大 练习开弓射箭 ↘  ↓  ↙ 百发百中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最喜欢的历史故事,大方地讲给同学听,注意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大胆说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2.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用游戏、讨论、创设情境等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完整,讲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激发多读课外书的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把自己搜集的故事有条理地讲清楚。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难点 能把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并与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历史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读了西门豹治邺、扁鹊见蔡桓侯等许多历史故事,课外大家也读了一些历史故事,你读了哪些历史故事?(指名交流) 2.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大家从不同的途径搜集了很多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历史故事会吧 ! 二、在小组内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四、交际范例 张婷君:我给大家讲的历史故事是“凿壁借光”。西汉人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点不起灯。邻居家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看读书。 五、畅谈感想,巩固深化 1.听了同学讲的历史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也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历史故事中一位位名人就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意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2.明确叙述中心,始终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的详略要得当。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叙事要完整,写清楚事情经过。 难点:能在习作中通过自己对事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的习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从小到大,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你是否把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得很清楚呢?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经历的许多事情都会淡忘,但总有那么几件心让我们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在脑海里刻下深刻的痕迹,令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现在就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让你心儿怦怦跳的一件事情。 二、审题指导 1.你都了解到什么?(让心儿怦怦跳的事可以是担心、害怕、紧张、激动……) 2.你认为此次作文的重点应在什么上下功夫?(内容具体、真情实感) 三、师生分析范文 (出示课件)学生结合范文谈谈怎样把事情写具体?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怎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1.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2.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要在写事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四、组织材料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材料的组织。 首先,要切合题意,围绕中心选材。 其次,要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事来写。 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小组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1)说一说你选择的事情是什么? (2)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材料? (3)把你选择的材料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3.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写作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教师应注意点评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优点,适当的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 (2)请写作水平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同学进行汇报。同学老师进行及时评价,提出不足之处。 五、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1.习作导入。 刚刚我们说了自己成长过程中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一件事,现在我们来把这件事情写下来。 回想下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自拟题目,自主习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佳作引航 紧张的接力赛 “哎呀,怎么回事?怎么会掉棒呢?”几个同学跳起来大声呼喊着。原来,这是在讨论操场上正在举行的一场紧张的接力赛呢! 今天是星期四,既紧张又激烈的接力赛在操场上如期“开战”了。我们班的同学期待已久,早就想大显身手了。 “加油,加油!”在一阵阵呐喊声中,我班的刘洋同学掉棒了,“捡棒啊,快!”在大家的鼓励下。他飞快地捡起棒继续冲过来。马上就到我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咚咚咚直跳。 “快!刘洋,快传来!”我一边慢跑一边大声喊。可是刚一接棒,我就被人重重地推了一下,差点栽倒在地。“啊?”我班的同学都惊呼起来。我不由得想:一定行的!一定!我勇敢地站起来,调整好步伐,脚下像踩了风火轮一般冲了出去。呐喊声在耳边一浪一浪传过来,我超过了一个,又追赶另一个……眼看着终点就到了,我用尽全力冲刺。 10米……5米……1米……冲刺!当红色的丝带被我带着飘向欢呼的人群时,我知道,我们赢了。 “……获得本次四年级接力赛冠军的是四3班!”当广播里传来主持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班那个方阵全都欢呼起来了,个个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在阳光下笑着、跳着。 点评:这篇习作是按照比赛的过程来写的,可喜是作者善用多种方法,把接力赛中“我”的真实感受写得生动传神,再现了比赛时候那些激动、紧张、高兴的情景,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 七、朗读交流,修改作文 1.自己读:请同学们自己快速读读自己的作文,首先看看自己的选材是否得当。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问小组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2.相互读:小组同学互相交换作文快速读一读,以你对同学的了解,看看小作者的选材是否得当,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说一说。 3.教师指导:针对选材的问题进行专项指导,力争使学生的选材丰富又能突出自己的特点。 4.明确了选材,接着请同学们自己仔细读两遍自己的文章,看看是否有表达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明确的地方,找出来仔细修改。 5.小组内学习:一名同学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是否有表达不流畅,意思不明确的地方,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修改。 6.小组各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修改。(一名学生幻灯出示习作,全班交流。) 八、走出课堂,布置作业 1.好的文章就是要不断地修改,课后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老师,去把你的作文读给他听,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回来后进行修改。 2.最了解你们的莫过于你们的父母,今天回家,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听,再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眼中的你又是怎样的,听过之后让家长帮助你一起修改。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简要复述课文要注意的地方。 2.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并能帮助识记、学习汉字。 3.能发现两组句子的特点,知道如何长话短说。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每组词语的规律,结合预习在本单元生字中找到形近字,试着写几组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形近字,认真书写。 难点: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平时容易写错的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怎么复述课文的? 2.自由读文中的一段话。 2.画出复述课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3.同桌互读。 4.全班齐声朗读。 5.出示文章要学生试着简要复述课文。 二、识字加油站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你们去生字王国看一看,和生字宝宝做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2.借助拼音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 3.出示词语,请学生轮读。 4.引导学生观察后同桌交流: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每组中左边是已学过的熟字,右边的字是熟字加偏旁组成的) 5.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6.拓展练习,巩固运用。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一)抄写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的字不要写错。平时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和同学交流。 1.自主读词语,观察发现。 (1)自由读词语,指读词语,正音。 (2)仔细观察加点的字,说说这些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3)交流发现成果。 (4)学生将词语工整地抄写下来。 (二)读一读,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初读理解,用心体会。 读下列每组的句子,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异同。(课件出示) 2.分析比较,感悟发现。 (1)说一说你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师总结:每组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每组的第一句分别加上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就更形象了。 3.联系阅读,拓展视野。 (1)说说你还从本单元各课中搜集了解到哪一些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说说你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类似的语句,比一比谁积累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