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20:1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任教班级 : 六(1)班
教师姓名 :
2022年春季学期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28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二、单元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内容的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分清时间的主次,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知识框架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3.古诗三首 4.藏戏 习作 语文园地 四、教具学具准备 五、教学时数 1. 北京的春节………………………2课时 2. 腊八粥……………………………2课时 3. 古诗三首………………………2课时 第1课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生字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 教学过程 了解单元目标 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的春节》绘本动画(画的哪里?人们在干什么?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并指导读题。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读课文。 2.出示课文生字词,学生练习读。 饺子 榛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骆驼 小贩们 货摊子(轻声)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闲在 间断 正月 分外 白云观 万象更新 第1自然段何最后一个自然段对比学习(找出开始与结束:共一个多月)。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浏览课文,发现写作顺序。(每个自然段首句,找出时间、板书)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有详有略) 根据时间,找出相应习俗。 时间: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 1 北京的春节 开始:忙碌 高潮:热闹 结束:留恋 第1课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新授 1.学习课文中写“腊八节”部分。 (1)生自读。 (2)熬腊八粥。 与平时做的食材作对比。 这不是粥——比喻。 图片显示用了哪些食材,为什么要熬粥。 泡腊八蒜。 ①怎么泡(随文识字:蒜、醋) ②有什么特点? 色如翡翠(图片理解) 回顾小结。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学习小年(腊月二十三) 祭灶王(详) 吃糖(略) ①祭祀灶王爷。 ②回顾小结。 学习除夕部分。 (1)这部分内容围绕哪句话写?(首句、中心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除夕的热闹的 嗅觉、视觉、听觉 学习正月初一部分。 (1)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截然不同”。 (2)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动。 男人、女人、小贩、小孩 元宵节部分(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1)“又”字回顾前两个高潮。 (2)对比除夕、初一。 (3)元宵的灯。 (种类多) “都要、一律、清一色、通通”(用词丰富) 出示课文插图,依照“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1)读第13自然段。 (2)读与孩子有关的句子。 (3)课后链接:与课文对比学习。 (4)贵州的春节(图片展示)。 (5)试写贵州的春节。 一、总结。 二、布置作业。 三、板书 1 北京的春节 开始:忙碌 热闹喜庆 高潮:热闹 团圆祥和 结束:留恋 腊八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具学具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第一课中老舍对腊八粥的描写(图片、文字)。 2.引出课题并板书。 3.简介作者。 4.介绍腊八粥。 新授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人物,随文识“腻”,并让学生即刻书写“腻”字。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部分,并分清详略(结合课后第2题)。 等粥:2——17自然段。 喝粥:18——19自然段。 1.“等粥”如何详写? (1)出示插图:看粥 (2)读2——13自然段,写了哪些场景?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1.学习“盼粥”部分(2——8自然段)。 (1)学生自读,师设疑:你看到了什么?(体会人物动作、神态、语言) (2)找出八儿和腊八粥的句子进行对比读。 2.学习写“分粥”部分。(补充描写妈妈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感受妈妈对八儿的爱) 总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等粥(详) 盼 兴奋、急切 分 贪心不足 猜 妙极了 看 惊异 腊八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甜腻 浓稠 搅和 肿胀 叹气 (课件出示答案,学生自己订正) 2.谈话引入新课。 新授 1.出示“锅中的一切”、“抱了起来”。 2.设疑:在八儿的眼中,粥是怎样的?(猜想) 3.读课文“看粥”部分,与猜想进行对比,看是否一样。 4.再读“看粥”部分,品味八儿的童真童趣。 5.图表对比学习。(图表略) 6.指导读描写八儿的语气词“呃”,语气上扬,读出惊喜。 7.小结2——17自然段。 8.听课文朗读录音,想象“喝粥”画面。 (喝完粥后的景象)——心满意足。 9.设疑:为什么不直接写喝粥,而是写喝粥后的场景?(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10.再读本段,想象喝粥的画面。 三、回顾小结。 四、学习第1自然段。 学生自读。 印象感觉:材料、做法;看到、闻到、听到。 仿写第1自然段(2分钟) 分享交流。 读冰心《腊八粥》片段。 补充汪曾祺的《豆腐》、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五、课堂总结。 六、板书设计 等粥(详) 盼 兴奋、急切 分 贪心不足 猜 妙极了 看 惊异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教具学具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回顾前两课,引入第3课。 2.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3.设疑:它们和什么节日有关?(寒食、中秋) 二、新授 1.视频介绍(寒食节)。 2.介绍诗人韩翃。 3.生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给诗句划分节奏。 5.师范读,生再读。 6.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7.诗出示诗意。 8.再读古诗。 9.总结方法:①认识诗人;②读诗;③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0.用以上方法学习《十五夜望月》。 (1)认识诗人。 (2)读诗:读音准确,语句通顺。 (3)划节奏读,师范读,生跟读。 (4)借助注释说诗意。 (5)师出示诗意。 11.将两首诗进行对比,想象画面,感悟感情。 12.生带着感情再读两首诗。 13.拓展。 三、板书 3 古诗三首 寒食 十五夜望月 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 第3课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两首诗 1.生读诗。 2.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读题。 二、新授 1.了解古诗十九首。 2.回忆古诗学习方法。 3.了解诗人。 4.试读古诗:读通、读流利。 细读:理解诗意。 品读: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多种形式读古诗:试读、节奏朗读、感情朗读。 2.“牛郎织女”的传说。 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4.师出示诗意。 10.生再读古诗,理解诗中重点字词。 (1)牵牛星、织女星 (2)终日不成章 11.小结板书:借事抒情。 12.指导朗读,认识“盈”。 13.生再齐读古诗。 14.填空(叠词)。 15.指导书写生字:侯、盈等7个生字。 三、总结、拓展 四、板书 迢迢牵牛星 借事抒情 (个性化修改) (个性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