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16: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任教班级 : 三年级
教师姓名 :
2022年春季学期
第三单元 单元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知识框架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安排 9 古诗三首………………………2课时 10 纸的发明 ……………………2课时 11 赵州桥 ………………………2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 综合性学习 …………………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 2课时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魂”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教具准备: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元日》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学习古诗 1.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一起学习了古诗三首,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这个单元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了解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吧。老师课件出示单元学习要求并作讲解,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我国的传统节日”,问:孩子们, 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每个孩子心中有不一样的答案吧? 2.师:有的孩子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有的孩子喜欢吃到香香甜甜的月饼的中秋节,同学们,你知道吗,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他独特的意义,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很有趣儿呢!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再结合诗句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呢?开始! 3.学生自读三首古诗。 4.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5.引导学生认读学习本课“屠、苏、魂、酒、牧、倍、兄”等7个生字(师范读)。 (学习生字,识记生字“屠、魂、酒、牧”字字形及组词) 3.检查去掉拼音后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识记掌握情况。重点教学“屠、魂、酒、牧”字。 4.把学习的生字放入诗句中去读好三首古诗。 (听录音范读,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 5.师:古诗读完了,你知道他们分别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吗?(汇报:他们分别写的是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古诗《元日》 ,板书课题。 2.提问:孩子们,“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刚刚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来看看“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指农历正月初一”。这是什么节日呀?(对了,是我们的传统佳节“春节”)说道这里,老师想考考你们,春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呀?(生回答,老师补充:对了,是大年三十除夕夜,每家每户都会团团圆圆吃年夜饭呢!) 3.那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学生交流讨自己家是论如何过年的)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贴窗花、办年货、放烟花、放鞭炮…… 师:也许会受到长辈送的压岁红包呢。 (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 4.师:那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让我们走进古诗中去看一看,同学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读古诗《元日》。 5.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在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可以在不懂的字词旁打上问号。(课件出示古诗及注释) 6.课件补充“屠苏酒、桃符”资料,并讲解古人春节和屠苏酒和挂桃符的习俗。 7.古诗里还有藏有哪些古人过春节的场景呢? 汇报:放爆竹 饮屠苏 换桃符 8.读古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中考“一岁除”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2)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四.诵读感悟,朗读背诵古诗。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看图片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生字 指导写“符”字 附板书设计 9 古诗三首 [宋]王安石 元 日 放 饮 换 爆 屠 旧 竹 苏 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清明》。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元日》,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两首古诗,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四月初第一个节日是什么吗?(师补充:是呀,四月初第一个节日就是“清明节”) 学生交流汇报。 2.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视频展示“清明节”由来及习俗,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清明节”由来及习俗.) 3.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对传统节日“清明”又有了更多地了解,古时候人们过清明更浓重了,家人团聚,祭祀古先,寄托哀思。可是诗人在这重要的节日里却独自在外,可想而知,他的心情十分悲伤吧,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感受,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并读一读。 二.细读体会《清明》 1.跟着录音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听录音想象画面) 2.同学们,这首古诗又描写了哪些场景呢? 师:我们到诗句中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句诗,问:孩子们,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呀?(老师读诗句补充: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明烟雨图”)从“雨纷纷”中读出了什么呀?(师:读出来春雨的细绵不绝,这春天的雨可不像夏天的倾盆大雨,它总是那么细,那么密地下着,周围的一切笼罩在烟雨中,在这祭祀祖先的日子里,这纷纷的春雨总是让人充满愁绪。) 2.让我们看着图画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师:路上行人的心情怎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对了,是从“欲断魂”中读出来的,(课件出示“欲断魂”)让我们带着强烈的哀伤去读诗句。 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读读这两句诗,想想第三句诗中是谁向谁问酒家何处有呢?(师补充:是诗人向牧童询问,诗人为什么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呢?原来诗人心情愁闷,又淋湿了雨,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品品酒 ,去除心中的愁闷) 3.诗人找到酒家了吗,牧童回答诗人了吗?再读读第四句诗。 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这里的“遥”是远的意思吗,这杏花村很远吗 远得看不到吗?同学们根据插图看一看,想一想。 师:从插图中仿佛看到了远处杏花林中小村庄了,那若隐若现的、迎风招展的酒旗呢,一个“遥”字给了人的无穷想象,又给愁闷的诗人带来一丝希望,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呢? (交流想象画面) 5.巩固:出示图片让学生读出或背出诗句。 二、细读体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体会诗人王维又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交流。)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 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三、再读悟情。 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3.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10 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会认“创、携”等14个生字,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文。 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 2.小结,揭题。 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 创 携 存 制 麻 蔡 伦 累 切 鲜 欧 洲 社 造纸术 伟大 记录 保存 大约 吸收 经验 原料 满足 朝鲜 半岛 日本 阿拉伯 欧洲 社会 (1)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轮流读。 (2)结合语境识记多音字“累、切、鲜”。 3.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件出示: 在蔡伦没有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记录文字很不方便。到了西汉时期,人们造出了( ),但是这种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制成了既( )又( )的纸,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梳理。) (3)说一说造纸术发明的过程。 三、自学探究第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 (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过程。) 2.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板书: 竹片、木头→笨重 帛→价钱太贵 麻→粗糙 三. 研读课文,感受演变 1.默读课文,自主梳理。课件出示: 时间记录文字的物体优点不足造纸术发明以前起先后来再后来西汉
默读课文,圈画出记录文字的物体。找出这些记录文字的物体的优点或者不足。相机理解重点字词。 ①“甲骨文”。(课件出示甲骨文图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②理解“铸刻”。“铸”是把金属熔化后倒进模具里,冷却凝固后制成器物。 ③“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④字源识记“帛”。“帛”由“白”和“巾”组成,表示白色的绢或绸。课件出示:帛,甲骨文“”→“”(白,无色)→“”(巾,绸布),表示白色的绸布,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4)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时间记录文字的物体优点不足造纸术发明以前起先龟甲、兽骨和青铜器需要用刀刻,笨重,阅读、携带、保存不便后来竹片和木片再后来帛轻便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用得起西汉麻纸便于携带粗糙,不便书写
3.整体回顾:借助表格,说说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 术 伟 录 册 保 存 2.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将课后习题的图表补充完整。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3.再次默读第4自然段,解决问题。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词画出来。(剪碎、切断、浸、捣、捞、晒) (2)回归课文段落,学生自由朗读。 (3)体会连续使用多个动词的作用。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到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4.概括大意,提炼学习方法。 (1)课文第4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写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2)默读课文,归纳。 第一句:介绍谁在什么时间改进了造纸术 第二句:介绍造纸的过程 第三句:介绍这种造纸的好处 (3)交流反馈。 (4)借助导图,拓展训练:借助思维导图,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5))组内练习,全班交流。 (6)第4自然段是围绕“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来写的。 二. 拓展延伸,感受贡献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3.补充资料,教师介绍。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它们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 (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学习“资料袋”。社会不断发展,纸的家族越来越大,成员也越来越多。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内容。 三. 综合实践,交流调整 1.展示收集的材料。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讨论还需补充的材料。 3.尝试模仿介绍一种事物。以“某某的来历(或发明)”为题,对这一事物进行追根求源。仿照《纸的发明》一文的写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事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4.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四 .归类指导,书写汉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课件出示:约 验 阿 欧 洲 社 2.观察结构: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 3.交流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板书设计 11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县、拱”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省、匠、史、慧”4个字。正确读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5.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有关桥梁方面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3.指导书写“赵、省”等13个生字。 一 .导入新课 1.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2.引入课题:1400多年前,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叫什么?(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 3.说一说:赵州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指导书写“赵”: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要写得舒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 课件出示: 县 拱 济 匠 计 横 史 爪 智 慧 历 4.检查生词的认读。(课件出示生词) 课件出示: 赵州桥 石匠 设计 创举 冲击 节省 而且 各自 似乎 体现 人民 智慧 才干 历史 5.指名学生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1)正音:“横”是后鼻音。 (2)结合语境学习多音字“爪”。 (3)相机指导部分词语。 三. 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由读文,梳理结构。 (1)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上节课,我们跟着流程图感知了《纸的发明》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继续利用流程图感知《赵州桥》一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第1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历史,也就是基本情况。 第2自然段是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来写的。 第3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美观。 第4自然段写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意义和价值) (3)小结学习方法:我们根据流程图,学会抓关键词提炼主要内容,很快就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2.首尾结合,读出文章的意思。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谁来读读第1自然段? (2)理解“世界闻名”。 ①它可以换成什么词?(远近闻名、中外闻名) ②资料补充。(课件出示资料) ③用“世界闻名”造句。 ④指导朗读。 (3)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它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①课件出示: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②引读,齐读。 ③指导书写“智慧、历史”。 ④学生练写。 3.收集资料:收集关于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 四 .指导书写 1.田字格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省、县、匠、设、计”。 2.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布局,说说怎样写才美观。 3.教师提示书写姿势。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特别是中心句,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语,检查学习效果。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反馈。(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 4.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介绍赵州桥两大特点的句子。 (1)通过交流找出句子。 课件出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教师板书:雄伟、坚固、美观。 (3)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4)理解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过渡句。 二. 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1.了解赵州桥的“雄伟”。 (1)指名读。想想赵州桥的雄伟体现在哪里?学生交流 (2)学习第2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①引导体会。抓住重点短语“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这里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现赵州桥的雄伟。 ②对比理解。结合生活中的数据引导学生体会。 示例1:我们的教室长10米,赵州桥相当于5个教室的长度。 示例2:我们的教室宽6米,赵州桥差不多有一间半教室宽。 ③虽然赵州桥和今天的大桥相比不算什么,但是在1400多年前,这可是独一无二的。 ④朗读指导。 (3)学习第2自然段中的第三句话。 课件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 ②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及短语,如“全部用石头砌成、横跨、三十七米多宽”。 2.了解赵州桥的“坚固”。 (1)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坚固的?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2)指名读。讨论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坚固) (3)赵州桥这么坚固,是为什么?请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看看赵州桥跟其他桥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4)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 3.理解“创举”。 (1)指导书写“创举”。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①“创”的左边是“仓”,不能写成“仑”。“举”的下面是两横。 ②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③交流评议。 (2)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3)“创举”是什么意思? (4)语言积累:用“创举”说一句话。 (5)齐读句子:这么长的桥……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6)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7)语言积累:用“既……又……”说一句话。 三 .积累语段,活学活用 1.请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赵州桥的美观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作者写了龙的几种姿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课件出示赵州桥石栏上精美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5.指导朗读。 ①这么美的图案,你们能读出来吗?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 ②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学生评价。 ③同桌做动作朗读。 6.从句子“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中的“真像活了一样”,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7.语言训练: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段话吗?学生练写,交流讲评。 四. 学会构段,练习复述 1.了解构段特点。 (1)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讲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 (2)这两个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和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学生交流。 (3)小结学法:先总说,再具体描述,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结构。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运用这种写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练习复述。 (1)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课件出示:世界闻名 雄伟 创举 坚固 美观 (2)师生交流导游词的开头和结尾怎么说,并写下来。(课件出示示例) 课件出示: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闻名的赵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小组内练说。(教师只提供一个范本,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导游词的开头和结尾) 3.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都、乘、笼”3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艺术宝库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3.理解“名扬中外”。“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世界闻名) 二.感知大意,检查生字词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语读正确。 2.检查本课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新词) (1)男女生轮流读。 (2)对比识记“吏”与“历”。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摊贩、都城、溜达。 (4)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官吏、作坊、一乘轿子。(课件出示图片) (5)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3.小组合作,梳理内容。 同学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4.交流反馈,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第2~4自然段) (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教师适时归纳: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总体情况。第5自然段总结这幅画的历史意义。 (5)总结学法:像课文这样的结构叫作总—分—总结构。 三. 交流反馈,体悟文情 1.认真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学生自读圈画后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句子“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感受画的特点 (2)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画面内容。(板书: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2.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清楚的?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 (1)聚焦“人物众多”。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众多的特点的? ①请用横线画出总写人物多的一句话。(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②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几种人物。 ③体会省略号:图画中只画了这些人物吗? ④小结学法:围绕中心句展开,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介绍,这样才有血有肉,又不啰唆。 (2)聚焦“街市热闹”。作者是怎样写出街市热闹的特点的? ①指名交流。 ②出示课件。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③小结学法:作者选择街上挂着招牌的店铺,选择形态各异的人来再现街市情景,并合理安排画面上人的大小,表现了街市的热闹。 (3)聚焦“情景传神”。作者是怎样写出画面“传神”的特点的? ①选择桥北头的情景来写,写得活灵活现。 ②引导学生抓住“撞上”“拽住”“惊扰”等关键词体会。 3.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 四. 对照欣赏,拓展延伸 1.欣赏名画:大家想看看这幅古画吗?你能从画中找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吗?(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1)看后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2)教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拓展延伸: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的解说员,你将怎样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呢 (1)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介绍《清明上河图》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艺术成就。 (2)小组内练说,教师点拨指导。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二课时 (完成习作) 一、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指导选材。 (1)从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 (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写清楚过节的经过;要有一定的顺序;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6.学生独立习作。 三、展示作品,修改习作。 1.出示习作范文。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可后来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获。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最快乐的要数我们小朋友了。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个香喷喷的挂件,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织成的,还用五颜六色的线绣上了各种祝福的话。香袋形状各异,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状的……个个香气扑鼻。端午节真是个有意义的节日! 点评: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读了小作者的这篇习作后,你就会知道了。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 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没有错别字?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2.记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二.交流平台 (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自读课文,寻找案例。 (3)反馈交流。 ①《赵州桥》第3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第一句话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 课件出示《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②为了写清楚赵州桥的美观,作者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③《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描写人物的词语“形态各异”,用得特别好,具体写了这几种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课件出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 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①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②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欣赏:春天来了,公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迎春花黄色的蓓蕾在绿叶中若隐若现;桃花粉红的脸蛋惹人喜爱;梨花雪白的花瓣随风起舞…… (5)学习小结:今后我们可以把“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 学习例文相关段落,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学会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描述一个瞬间的精彩,这样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示所要描写的事物,文章也就生动活泼了许多。 三、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下列标牌: 税务局 档案馆 咖啡馆 阅览室 废品收购站 农贸市场 2.认读生字“税、档、咖、啡、阅、废、贸”,强调“税”字的读音。 3.小组读、带读、齐读、开火车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要求读准确字音。 5.指导并交给学生识记词语的方法。 6.巩固标牌上的词语。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标牌又认识了不少生字。同学们,原来离开书本也能识字呢!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汉字的课堂,只要我们留心周边事物,做一个有心人,我们还会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2.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个观察,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又来学习两个观察,有信心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语文园地三的“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板书: 语文园地三 二.词句段运用 (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纸的发明》一课,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回顾一下怎样把造纸的过程说清楚的。课件出示:“有个叫蔡伦的人,……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让学生读。 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1.根据图示,你能根据句子看出蔡伦造纸分成哪几个步吗? 2.你能用这几个动词口头介绍蔡伦是怎样造纸的吗?试试看!(学生练习说话) 3.对照流程图,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等。 4.小结:流程图其实就是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示动作的词。 (二)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1.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的两段话。 2.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点? 4.全班交流。 师小结:这两段话都用一个排比句围绕第一句话进行了具体描写。 5.你能修改一下刚才自己写的内容吗?试着把它修改得更生动、更具体。 6.说一说,练习写一写。 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三.日积月累 1.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2.课件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 (1)读一读,说一说。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 师补充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历史上把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即(毛)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3.读一读,试着介绍。 雅人四好 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 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 4.师补充介绍: ①古人常把琴棋书画称为“雅人四好”或“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本指琴 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 ②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因为它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特点,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 ③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5.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6.词语对对碰 7.师指导朗读背诵。 四.拓展延伸 咱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四字词语吗?老师补充: 正草隶篆 酸甜苦辣 诗词歌赋 福禄寿喜 五.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多多走进文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去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个性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