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观潮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核心素养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课时安排 2
学情分析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共性教案) 个性批注(手写)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核心素养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核心素养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核心素养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1.出示预习任务。 (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师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2.反馈指导。 预设: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2.提问:[出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出示任务:[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与诗第一、二句内容相关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1.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出示“资料袋”,学生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板 书 1.观 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教 学 反 思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 观潮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运用:能解释“横贯”“山崩地裂”“浩浩荡荡”“风号浪吼”“沸腾”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③思维能力: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④审美创造: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难点: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2.指名请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的感受。 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生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通过谈话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图片进行交流,交流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生2: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
活动意图: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生动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 3.学生读课件上的词语并理解。 4.学生通读课文,尝试着用恰当的 词语描述钱塘江大潮。
活动意图: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字的结构、写法等来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
环节三:记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教师活动: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指名学生汇报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 3.请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在读中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教师指导: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学生活动: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汇报说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日期。 预设: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地点是盐官镇。 3.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找出关键词语,回答问题 4.学生理清课文写作顺序,做笔记。
活动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独立阅读、体会到了自然之美。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展开真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6.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潮来时: 声音 形状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 观潮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引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的作用,能解释“霎时”“依旧”“风号浪吼”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练习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对其他的事物进行描写练习。 ③思维能力: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圈画文中优美句子及词语,用朗读背诵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好的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及排比句的作用,能找出“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浩浩荡荡”等关键词,想象以及大潮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的不同场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 难点: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本文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教师活动: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 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师总结:第1自然段,“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1.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2.观潮的最佳地点在哪里?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3)请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 (播放大潮视频)潮水的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 (6)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学生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4.请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搜集课文相关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 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 (1)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2)学生带着课件出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汇报说交流成果。 3.(1)学生听课文第3-4自然段朗读音频。 (2)学生练读、汇报 (3)读课文第3-4自然段,同学相互评价。 (4)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5)学生交流找出的问题的答案。 (6)学生边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想象画面。 预设:读了文字,我能想象出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一开始,大潮只是像一条白线,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到后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4.学生边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思考思考问题。 学生尝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课文,在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环节二: 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教师活动: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学生各抒己见。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请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交流,找出课文关键词,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
活动意图: 让学生们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描写景物的顺序,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环节三:拓展延伸。 1.书写小练笔。
教师活动: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 学生分小组当小导游介绍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活动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学习本课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①课文是按照( )、( )、( )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zhèn)得颤动起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升作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6.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